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市州动态宜昌正文

当阳:汇聚供水力量 铸就璀璨梦想

2014-08-14 00:00:00 |  湖北省建设信息中心 | 

汇聚供水力量 铸就璀璨梦想
——当阳市自来水公司40年回眸

  本网讯 通讯员邓华勇、童承利报道:时光荏苒,风雨兼程,凭着建设现代化中等城市的胆识和勇气,怀着服务城乡居民的责任和情怀,当阳市自来水公司转眼走过了四十年发展征程。四十年磨砺,四十年奋进,实现了华丽转身,完成了惊人锐变。40年前的今天,水司只有不到10人,日供水不到1000吨,如今已发展到拥有185名干部职工,下辖4个二级单位,日供水能力10万吨的公司,供水系统包括2座水厂和8座加压站,年售水量超过1200万吨,用户达5万户,供水人口21万,直径100毫米以上管道总长337公里。“城乡供水一体化”范围已延伸到庙前、半月、两河、河溶、草埠湖、荆州菱角湖等镇处,乡镇受益人口超过16万人。

  四十年耕耘,四十年硕果。40年来,公司先后荣获“中国城镇供水排水行业突出贡献单位”“湖北省文明单位”“湖北省消费者满意单位”“宜昌市文明单位”“宜昌市和谐企业”“宜昌市卓越企业”“宜昌市安全生产标准化企业”“宜昌市住建系统三服务明星单位”“当阳市和谐示范企业”“当阳市文明单位”“当阳市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示范单位”“当阳市劳动保障诚信单位”“当阳市内保工作合格单位”等荣誉称号。

  【创业篇】

  四十年创业,四十年拼搏,当阳水司锐意进取,谋求突破。

  1974年建厂之初,公司仅有大口井一座,职工不到10人,日供水能力不足1000吨。凭借对城市供水事业的一腔热情,公司不等不靠,克难奋进,艰苦创业,不断提升供水能力,扩大供水范围,广纳社会优秀技术人才,企业综合实力迅猛提升。

  1995年5月,投资400多万元的二水厂二期工程竣工,供水能力上了一个新台阶,日供水能力达到7万吨。

  1996年5月,投资2380多万元的引巩河水入城供水一期工程竣工通水,从根本上解决了沮河水质日趋恶化导致该市城区供水水质不良的问题。

  2000年,当阳水司已形成日供水能力7万吨,拥有干部职工163人,固定资产原值6000多万元,供水面积11.6平方公里,供水普及率98%,水质综合合格率98.5%以上的供水企业,公司得到了长足发展。

  【改革篇】

  四十年击楫,四十年求索,当阳水司急流勇进,博击风浪。

  在供水事业发展过程中,受诸多因素的影响,企业逐步暴露出了许多矛盾及问题:引巩一期工程的建设,导致企业背上沉重债务;工业生产、建筑市场不景气,城区供水供大于求,供水量每年以8%的速度递减;先前建设的巨额投资无法得到应有的回报,企业步入亏损的行列;企业机构庸肿,人浮于事,相当一部分干部职工主人翁意识淡薄,吃安稳饭,缺乏应有的责任感、紧迫感、危机感;非生产性开支惊人,办公费、业务招待费居高不下;等等。如此种种,无异在企业健康发展的坦途上设置了人为障碍,企业改革势在必行。

  2001年,针对企业暴露出来的矛盾及问题,在市委、市政府及上级主管部门的支持下,公司实施了以总经理目标责任制为主要内容的新一轮企业改革,此次改革做了三件大事:

  大事一:改革不够合理的人事制度和用工制度,在“人本”和“成本”上下工夫。企业内部机构实行撤并精简,减员增效。行管科室从原来的9个减为5个。

  对干部实行公开竞争,民主测评,择优选拔,竞争面达到100%,实行能者上庸者下,不唯年龄看本领,不唯资历看能力,不唯身份看政绩,做到唯才有举、唯才有用。

  对职工实行竞争上岗,双向选择,末位淘汰制,清退买断制,以此来增强职工危机感和紧迫感,充分调动职工积极性和创造性。

  大事二:改革不合理的工资分配制度,实行岗位技能工资制,定岗定员,拉开工资分配档次,按劳分配,彻底打破过去的“大锅饭”。

  实行经营承包责任制。建立“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经营管理体制。对所有经营承包单位彻底“断奶”,生产管理从无形变有形,供水按千吨水生产成本费用包干,从源水到抄收的实际有效供水量严格实行主辅分离,推行倒关门的管理模式。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坚持“一业为主、多业并举”的发展思路,努力拓宽就业渠道,增强企业发展后劲,使各项生产经营真正与市场接轨,积极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努力实现“以主带副、以副促主”的发展目标,尽快使企业扭亏增盈。成立劳动服务公司,将物业管理,水资源收取、新型材料、修表、校表等推向市场。

  狠抓“双增双节”,在“人本”和“成本”上下功夫、做文章,挖掘潜能。努力降低生产成本,狠抓节电、节氯、查漏、维修、抄表等工作。规范财务管理,压缩基建,控制非生产性开支。对必须建设、必须开支的项目一定做到严密组织、精心设计、精打细算,力求用最少的钱办最大的事。同时对其他财务费用(修车、业务招待、办公费用)严格把关,最大限度地堵住一切漏洞。

  大事三:改革不够完善的规章制度,以法治企,建立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切实加强企业内部管理,向管理要效益。

  实行千分制目标考核。制定了《各部门、各科室千分制考核细则》、《个人考核奖惩细则》,将目标考核与工资、奖金挂钩,水厂维护费实行0.03元每吨水包干,营业部维修费用实行0.04元每吨水包干,进行考核发放,并狠抓各项工作的督办落实,由企管办每月进行检查督办,有效提高了整体执行力和工作效率。

  建立成本管理制度。切实加强公司财务管理,实行会计电算化,提高会计核算效率与信息化水平,全面盘点公司财物,建立移交、使用、销毁与更新、问责等新财物管理制度。深入推行材料招标制,对钢管、表箱、闸阀及井盖等年度用量超过15万元的主要材料都进行招标,有效控制了采购成本。

  建立教育培训制度。结合行业特点,坚持两手抓,加强职工的思想道德建设和业务技能培训,努力提高职工队伍的综合素质,增强企业凝聚力和向心力,树立“厂兴我荣、厂衰我耻”的思想。

  实行“违规连带”责任制度。建立健全文明服务、规范服务制度,哪个环节出问题,一查到底。更新观念,实行全员挂牌上岗,努力提高服务质量,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改革虽然涉及职工的切身利益,也会带来一些阵痛,但也给企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全体干部职工必将抛下包袱,轻装上阵,争创佳绩,从此,企业驶上了良性发展轨道。

  【发展篇】

  四十年发展,四十年跨越,当阳水司实现跨越,奋力跃起。

  跨越一:供水安全生产保障机制建立。

  建立了迎峰度夏安全供水机制。完善迎峰度夏安全供水应急预案,扎实做好迎峰度夏技改、检修、调试等工作,实施科学调度,优化运行,建立了备用电源应急保障机制,全力保障主城区夏季高峰供水。

  建立了水质监测保障机制。每天坚持对出厂水、管网水进行1至3次的常规检测,不定期监控抽查,确保水质不出问题,坚持水质周报制,及时掌握水质变化动态,适时调整消毒方案。

  建立了设备设施安检机制。坚持供水热线24小时值班制,加大巡查维护,对管网漏失严重的区域实行安装总表考核查漏,全面实施管网降漏克难攻坚。构建水厂安全监控“天网”,将其并入城市“天眼”系统。建立健全了岗位安全运行机制,强化安全培训,狠抓安全生产大检查,对存在的问题限期整改落实到位,对供水生产中溜岗、工程施工中违反安全规定的都进行严格惩处,杜绝了各类安全责任事故。

  跨越二:城市综合供水保障能力明显增强。

  2012年3月,巩河至城区供水管网项目复线工程完工。城市源水输送能力提升至15万吨/日。

  2012年6月,二水厂改扩建工程竣工。城市供水能力提升至10万吨/日。

  2012年12月,城区至草埠湖镇供水工程竣工,最偏远的乡镇也吃上了“巩河水”。

  2014年7月,为解决荆州市菱角湖农场水量不足和水质不良的问题,公司依拓草埠湖水厂,首次跨越市域,将“巩河水”供至荆州市菱角湖农场,解决了该区域近万居民饮水难的问题。

  跨越三: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实现“扭亏为盈”。

  公司内抓供水经营管理,外拓安装设计业务,2011年,公司首次扭亏为盈,实现利润75万元。

  2003年5月,公司成立给排水安装工程公司,积极在外承接安装业务,向市场要效益。2010年7月,取得市政三级总承包资质,利用资质优势,走出市域,先后承接了五峰县工业园区供水和枝江安福寺水厂建设等业务。成立以来,已实现安装产值过亿元,实现利润过千万,有效弥补了供水主业亏损。

  2011年,公司在项目申报上取得零的突破,争取到巩河至城区供水管网项目专项补助资金700万元,有效缓解了供水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压力。

  2011年6月,城市供水开始按新水价收费,公司的供水成本得到补偿,从原来的主业亏损转变为现在的略有赢利,有效缓解了供水生产经营困难,确保了供水主业健康持续发展。

  2011年,企业有效售水量首破千万大关,公司实现扭亏为盈。

  2012年3月,公司成立泉之润给排水工程设计有限公司,同年9月获得设计丙级资质,自成立以来已承接大小业务100余个,实现收入30余万元。

  跨越四:供水服务“甘泉润万家”品牌树立。

  公司把品牌的建立作为营业服务工作的一条主线,以满足人民群众供水服务需求为出发点,在搞好规范化服务、110联动服务和社会承诺服务的同时,坚持客户热线服务、首问负责服务、分区专人服务、一站快捷服务、短信平台服务、延时收费服务、绿色通道服务、客户回访服务等八项便民服务措施,供水服务水平不断提高。2013年3月,公司“甘泉润万家”项目品牌被宜昌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授予宜昌市学雷锋志愿服务品牌项目。

  心总在高处,梦总在远方。40年风雨兼程,40年沧桑巨变。当阳市自来水公司将抢抓机遇,加快发展,向现代化中等城市供水目标扎实迈进,谱写新的辉煌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