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市州动态黄冈正文

蕲春:城乡生活垃圾一体化处理运行模式考察报告

2014-06-10 00:00:00 |  湖北省建设信息中心 | 

  本网讯 通讯员汪立军报道:为推进蕲春县城乡生活垃圾一体化处理建设进程,使城乡垃圾处理实现“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创造出更加干净、更加环保、更加美丽的人居环境,在县政府的组织下,3月31日至4月2日,由副县级资政员黄建桥同志带队,县城管局、环保局,漕河、蕲州、赤东、刘河、横车和八里等单位相关人员,先后奔赴全国最美县城浙江省桐庐县和城乡生活垃圾一体化处理模式相对成熟的安徽省旌德县、湖北省武穴市三地考察学习城乡生活垃圾一体化处理操作模式等问题,所到之处,无论城市乡村、街头巷尾、山边水岸、平面立面都干净整洁,视线范围内很少出现生活垃圾和白色垃圾。

  通过现场考察和座谈交流,考察团认为三地城乡生活垃圾一体化处理模式都具有行动迅速、宣传深入、舍得投入、模式科学、效果明显五大特点。下面将考察详细情况报告如下:

  浙江桐庐、安徽旌德、湖北武穴基本情况

  浙江桐庐:桐庐县位于浙江省西北部,地处钱塘江中游,总面积1825平方公里,下辖4个街道、6个镇、4个乡共204个行政村、居民区和社区,总人口40.5万。2012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262.25亿元,财政总收入34.01亿元,固定资产投资141.20亿元。

  安徽旌德:旌德县位于皖南山区,地处黄山北麓,东临苏浙沪,北枕皖江,总面积904.8平方公里,人口15.1万人,设6镇4乡,辖68个村和社区。2012年,全年实现生产总值34.5亿元,财政收入5.3亿元,工业增加值11.5亿元,固定资产投资30亿元。

  湖北武穴:武穴市位于长江中游北岸,大别山南麓,总面积1200.35平方公里,设4个街道、8个镇,辖23个居委会、316个村委会,人口78.4万。2012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180.4亿元,固定资产投资133.7亿元,财政收入19.1亿元,公共财政收入8.4亿元。

  三地城乡生活垃圾一体化处理模式

  浙江省桐庐县

  起步早。该县于2009年初启动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工作,2010年底前完成所有乡镇镇区和85%以上的村生活垃圾收集处理,截至2013年底,该县垃圾收集率达到100%,处理率达到90%以上。

  思路清。该县农村环境整治分三步进行:第一步硬化乡村道路,使每一个自然村都有水泥路通到居民点;第二步处理生活污水,每一个自然村都建有污水净化设施,净化居民生活污水;第三步开展环境整治,启动“三河两岸”“四边三化”“五水共治”“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和“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全覆盖”行动,深入推进生态文明示范工程建设。

  模式好。该县按照“政府主导、全民参与、因地制宜、讲求实用”的工作原则,构建了“户为单元、村为基础、乡镇为主体”的多元化乡村环境卫生管理体系,通过在全县各乡镇建立垃圾中转站,形成了“户集村收、乡镇中转、县处理”的运作模式,实现各乡镇及周边、主要河流和交通沿线基本消除垃圾污染。

  责任明。在这个管理体系中,各部门责任明确:农户自行负责房前屋后的清扫保洁,并自行将垃圾分拣后投放至收集点;各村安排车辆将分类后的垃圾运往所属乡镇压缩中转站或资源化处理站;县城管执法局环卫处将压缩后的垃圾转运到县垃圾焚烧厂进行统一处理;县焚烧厂将垃圾进行焚烧和无害化处理。县城管执法局负责整个工作的管理与指导,以及所有垃圾运输车辆的采购;县环保局负责农村垃圾的科学分类及就地资源化处理工作;各乡镇负责村、镇两级的垃圾清运与压缩。

  投入大。经费保障:在“户集村收乡镇中转”环节,按照人平70元(县财政30元、镇财政30元、杭州市补贴10元)标准拨付到各村,作为保洁、收集、清运、压缩费用。乡镇负责各自垃圾压缩站建设经费。县财政局负责焚烧厂建设与运营以及由镇到县的运输费用。

  安徽省旌德县

  模式多样。该县辖6镇4乡,城区及周边3个乡镇生活垃圾采用填埋和焚烧发电两种形式。另外7个乡镇主要采取焚烧形式,每乡镇建设了一个无害化焚烧炉和一个垃圾房。部分偏远、交通不便的村采用填埋形式。全县农村还新建了24个建筑垃圾填埋场。

  推进迅速。该县2012年初启动农村垃圾处理全覆盖工作并强力推行,短短两个月时间就实现了“队伍全覆盖”,配备保洁员493人(约300人一名保洁员)并购买人身意外保险;“环卫设施全覆盖”,县政府统一购置、配发垃圾桶、保洁车、清运车,统一建设焚烧炉、垃圾房;“宣传发动全覆盖”,做到垃圾处理、分类减量家喻户晓。

  该县还积极推进垃圾处理市场化运作模式。2012年,该县城区77万平方米的清扫、保洁、收集、中转、压缩等任务已经实现市场化,按每平方米4元的价格承包给相关企业,县环卫处只负责填埋管理。至2013年底,全县有3个乡镇以乡镇为单位整体推行市场化,有41个村(占全县总数的60。3%)实行市场化运作。

  保障有力。一是组织保障有力。该县建立了县“四大家”领导每人联系1个乡镇和1个重点村制度,成立了由县委常委、县政府分管县长担任组长、副组长的领导小组。各乡镇也相应成立了领导机构,实行联村组长负责制及联村干部、村干部包片责任制。二是经费保障有力。该县加大环卫设施建设投入力度,无害化焚烧炉由县财政全额购买,垃圾房建设由县财政每座补助1000元,其他环卫设施采购费用按县级财政80%、乡镇财政20%的比例承担。农村垃圾处理经费实行县、乡镇、村三级分担,县财政按农村人口每人每年20元的标准纳入财政预算,乡镇财政按每人每年不低于10元的标准安排专项资金,村级按每人每年12元的标准在“一事一议”项目中筹措。

  考核到位。该县制定《农村垃圾处理工作考核奖励办法》,设立农村垃圾处理单项奖,年终考评兑现。各乡镇据此细化考核办法和考核细则,构建县、乡镇、村逐级考核体系。实行农村垃圾处理“月检查、季考核、年总评”制度,年终对前三名的乡镇分别奖励5万、4万和3万元(主要用于奖励乡镇领导班子和相关人员),并对农村垃圾处理工作不达标的乡镇实行“一票否决”。考核由该县美好办牵头组织“两代表一委员”进行。

  湖北省武穴市

  处理模式明确。该市2012年11月启动这项工作,主要推行“户入桶、组保洁(组长担任保洁员)、村收集、镇中转、市处理(置于华新水泥窑焚烧处理)”模式。

  管理体制完善。一是将环卫处升格为环卫局,负责全市环境卫生管理工作,重点推进城乡生活垃圾一体化处理工作。二是城区以外的10个镇处由村镇建设管理所履行管理职责。三是全市组建5—8个专业“环卫保洁公司”,推进市场化工作。

  环卫设施配套。一是每户配置1个20升垃圾桶,每10户配置1个240升垃圾桶,每个自然垸设置1处垃圾收集点。镇处偏远村每个自然垸修建1座填埋窖和2座垃圾池,由村组进行垃圾分类和就地减量处理。二是按规模大小5—8个村配备1辆侧装式3吨垃圾车(每镇10-15辆),对农村垃圾采取定时、定点、定责循环清运。三是每镇建一座垃圾压缩中转站,配置压缩设备中转打包。四是给环卫局配备足够运输车辆转运各镇压缩后的垃圾。

  运作程序规范。一是武穴城区、各镇区环卫保洁实行市场化运作。各镇区村(居)委会和有条件的近郊村纳入镇处驻地管理。二是京九铁路、黄黄高速等9条主要干线沿线村,以合同的形式委托各镇处村镇建设管理所管理(原由交通部门负责的干线路面清扫仍由交通部门负责)。偏远村采取分拣、填埋形式就地减量处理。

  经费保障有力。一是采取争取上级项目投资、市政府配套和镇村自筹的形式筹措资金,完善城乡生活垃圾一体化处理专项设施设备配套。(近两年,通过加大政府投入、整合和争取项目资源和社会资金,总计投资22000万元,其中:垃圾收运系统中央预算内投资600万元,中央环保农村连片环境整治专项投资4500万、武汉市城市圈“两型”社会专项投资500万元、政府投入7000万元、社会捐款1400万元、镇村聚资2200万元、华新环保企业投资5800万元。)二是采取市、镇、村三级筹措形式,确保城乡生活垃圾一体化处理日常运行与管理。武穴城区环卫作业服务日常运行费用和各镇(处)中转站垃圾转运费用,由财政局核实列入当年财政预算,同时将各镇(处)收取的城市配套费的100%予以返还,用于环境整治。各镇(处)日常环卫作业服务经费,由市财政承担10%,镇(处)自筹90%。各村采取“一事一议”的办法,每人每年收取12元。

  督查考核严格。该市将城乡生活垃圾“一体化”处理工作列入镇(处)年度目标考核内容,由市委、市政府督查室牵头,联合相关部门,组织“两代表一委员”定期对各镇处工作开展情况进行检查和考核,排名前三位的、年度考评达标的镇(处)和日常运行较好的村,由市政府给予奖励,用于弥补各镇(处)、村垃圾处理经费不足。年度考评达标的镇(处)奖5万元,日常运行较好的村奖5000至10000元。乡镇建垃圾中转站,每站由市“以奖代补”60万元。

  此次考察给我们的四点启示

  看到以上三个县市以“生态文明”建设为抓手,投入巨大资金,先后掀起声势浩大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行动,还乡村以青山碧水、绿树红花,还城镇以干净整洁、规范有序,努力给广大百姓提供一个清洁、秀美、健康、舒心的人居环境,考察团一路上是满心的惊奇、赞叹、敬佩,进而是对该县农村环境污染现状的担心、叹惋、揪心乃至倍感压力,责任巨大。

  古人云:“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面对与别人的巨大差距,考察团一致认为,该县应该在以下四个方面做出巨大努力:

  端正认识。一是要深刻认识到该县农村环境污染已经到了非治不可、不治不行的程度,再不整治,就将严重威胁蕲春百万人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二是要把农村环境整治当作是一场变革城乡人民生活方式的革命,真正动员起全县百万人员参与到这场声势浩大的行动中来,不能做表面功夫,不能浅尝辄止,不能逢难就退。三是要把这项工作深化为落实省委省政府“三万”活动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的“建设美丽乡村”精神的具体体现的高度来组织。

  快速行动。一是全县上下要抓紧动员,迅速开始试点,力争在今年底前形成有效的推广经验,2015年在全县铺开。二是同步启动深入广泛、形象鲜活的宣传工作,让广大群众深刻认识到环境整治的重要性、紧迫性与公益性。

  加大投入。坚持“政府主体、公众参与、市场运作”的工作思路,逐步建立城乡生活垃圾一体化处理资金保障体系。一是采取县、镇、村三级筹措城乡环卫一体化日常工作经费,确保城乡生活垃圾一体化处理工作的日常运行与管理。二是通过市场手段、企业赞助、社会捐赠、依规收费等方式多渠道筹集资金,用于弥补城乡生活垃圾一体化处理经费不足。

  形成合力。城乡生活垃圾一体化处理工作涉及千家万户,点多线广,工作具体,任务艰巨,县、乡镇办、村各级和有关职能部门要各负其责、形成合力,确保达成预期目的。县城管执法局、规划局、环保局要加强指导,县财政局、发改局、农办、住建局、环保局、卫计局要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县委办、政府办、文明办要加大考核力度。县、乡镇办、村要严格遵循“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切实履行好作为城乡环境整治行动主体的职责,舍得投入、创新方法,严格按照时间节点完成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