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整经济结构是重中之重
一年一度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经闭幕。今年下半年以来,国际经济形势急转直下,国内经济形势也面临严峻考验。在此次会议召开之前,中央政府已经及时调整了经济政策,确定了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此次会议对此再一次进行了重申,并将其作为2009年宏观经济调控的总的方针,并明确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是今后一段时间我国经济工作的总的目标。这是根据国内外经济形势的急剧变化所作出的正确决策。
最近几年来,我国经济发展高度依赖对外贸易,但全球性经济衰退使这种格局受到了挑战。就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期间,海关总署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我国11月的出口额为1149.9亿美元,同比下降2.2%,比前月大幅回落21.4个百分点,这是2002年2月以来我国外贸出口首次出现负增长。可以预计的是,国际市场的衰退才刚刚开始,我国外贸出口下降的势头在短期内很难扭转。世界银行日前发布的一份《2009年全球经济展望》报告已经指出,全球资金流动正在枯竭,发展中国家正面临二战以来最急剧的增长减速。显然,中国作为一个对外贸依存度较高的发展中国家,已经在品尝全球经济增长急剧减速的苦果。
既然外需不畅,把保增长的主要立足点放到国内市场,自然是一种正确的战略选择。但是,在前几年外贸高增长的背景下,我国固定资产大规模的扩张所形成的生产能力已经形成了过高的供应能力,它们并不能完全适应国内市场的需要。
来自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的报告表明,2007年与2000年相比,我国煤炭产量增加了100%,发电量增加了141%,水泥产量也增加了130%,平板玻璃的产量增加了180%,化学纤维的产量增加了240%,汽车的产量增加了320%,其中轿车的产量增加了500%。同一时期,中国的人口仅增加了4.2%,这就意味着我国的生产能力已经远远超过了需求,这也是我国前几年大量企业把市场重点转移到国外的一个重要原因。如今,当这些企业不得不回到国内市场的时候,有限的内需市场可能无法消化日益强大的生产能力。
内需不足,一直是制约我国经济平稳发展的一个问题,在此次国际市场萎缩的情况下,这一问题更为突出。但是,我们又应看到,我国的内需不足,说到底还是在经济结构失衡的情况下出现的一个问题。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虽然30年的改革开放已经使人民生活得到了普遍的提高,但人民群众在解决了温饱以后还有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迫切要求,而在这方面我们的市场开发显然还有许多文章可做,而最重要的就是调整目前并不十分合理的经济结构,提高内需市场的活跃程度。只有把经济结构调整到位了,我们才能摆脱以往那种过度倚重外需市场的被动局面,也才能创造出一个平稳发展的经济运行格局。
必须指出的是,在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这三大任务中,调整经济结构是见效最慢的,也是一个艰苦而漫长的过程,甚至需要作出局部的牺牲,但是只有把这个工作做好了,保增长、扩内需才有坚实的基础。 (来源:长江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