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后重建要坚持“三要三不要”
中共中央政治局26日召开会议,研究部署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会议指出,当前,抗震救灾形势依然严峻,任务十分艰巨,仍处在刻不容缓的紧要关头。我们要坚持以人为本,在继续做好被困群众搜救工作的同时,把安置受灾群众、恢复生产、灾后重建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扎扎实实做好抗震救灾各项工作。
随着震后搜救、防疫、临时安置等工作的告一段落,灾后重建将成为下一步工作的重点。笔者以为,灾后在重建学校、医院等人群聚集的公共建筑时,一定要坚持“三要三不要”的原则,把质量放在首位,确保新建成的公共建筑都成为“震不倒的建筑”。
首先,宁要“固若金汤”,不要“豪华装饰”。现在的公共建筑都特别爱“梳妆打扮”,在装修过程中,总爱选用高档材料,力求达到外观富丽堂皇、漂亮无比的效果,其耗资一般要占到总建筑成本的三成左右,有的甚至更高。笔者建议,灾区在重建学校、医院时,在装修上应摒弃这种豪华病,能简则简,把钱省下来用于提高防震标准,譬如可把钢材买得再粗一些,把立柱浇铸得更多一些,以使建筑本身更加坚固。
其次,宁要“按部就班”,不要“争抢进度”。灾区重建工作当然是越快越好,但笔者觉得,就算重建任务再急迫,也不能不顾工程保养要求,拼命抢进度,更不能为了迎接某个“节”,或欢迎某个领导前来视察,就把灾后重建工程搞成“献礼工程”,从而大幅削减工期,提前竣工。因为这样做,工程质量就极有可能在仓促之中受到严重影响,“献礼工程”就有可能变为“葬礼工程”,从而导致惨剧发生。这样的例子并不鲜见,所以,灾区重建,最好还是按部就班的好。
最后,宁要“事前严惩”,不要“事后痛究”。事后追究,板子打得再重,那也不过是事后诸葛亮而已,根本就不能挽回已经发生的损失。只有加强事前监督,严格管理,才能防患于未然,确保使人民的生命财产免受损失。因此,笔者认为,灾后重建一定要建立严格的监督制度,力求做到滴水不漏,不让任何隐患蒙混过关。
事实上,这“三要三不要”,不仅灾区重建要遵守,其它地方在新建公共建筑时,也应以此为标尺。(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