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门:提升生态宜居品质 建设水乡园林城市
天门市位于湖北省中部美丽富饶的江汉平原,是茶圣陆羽的故里、世界茶文化的发源地、武汉城市圈成员城市。城市建成区面积29.79平方公里,人口30万。
天门素有“三乡宝地”的美誉:天门是全国有名的棉花之乡,棉花总产量16次超百万担,建有“湖北华中棉纺交易中心”,是全国最大的棉花交易市场和国际化大型现货超市。天门是中国内陆著名的侨乡,有8万多名华侨、华人旅居44个国家或地区。天门是享誉全国的文化之乡,拥有“中国蒸菜之乡”、“中国曲艺之乡”、“中国文化艺术之乡”等称号;境内距今4000多年的石家河遗址,是中国南方最大的新时器时代遗址。天门还是闻名全国的“状元之乡”,自恢复高考制度以来,共为国家输送大学生18万人。
近几年,天门市按照以文为魂、以水为脉、以绿为韵、以人为本的理念,通过规划建绿和水连通、水循环、水景观建设,打造了“城水相依水润城、绿水交融绿满城”的独特城市景观。先后获得“全国平原绿化先进市”、“湖北省园林城市、卫生城市、文明城市”、“2014年最具生态竞争力城市”等称号。
近年来,天门市牢固树立抓城市建设就是抓吸引力、凝聚力和竞争力的理念,坚持把创建国家园林城市纳入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等“五城同创”的重要内容,实行“高起点规划、大手笔建设、标准化管理、市场化运作”,突出水乡园林特色,持续完善城市功能配套,提升城市建设管理水平,推进产城融合、人城共荣,着力打造宜居宜业城市。2009年获得“省级园林城市”称号,并将创建国家园林城市纳入“十二五”规划;2011年全面启动国家园林城市创建工作,先后获得“湖北省卫生城市”、“湖北省文明城市”和“2014年最具生态竞争力城市”等荣誉。
一、优化布局健全完善园林规划体系
始终坚持规划先行,树立“以文为魂、以水为脉、以绿为韵、以人为本”的理念,统筹布局城市发展空间、绿色空间和生态空间。
一是优化绿色发展空间。高起点修编《天门城市总体规划》,在解决城市发展定性定位、规模、城市用地、重大基础设施布局等问题的同时,配套编制了城市绿地系统、植物多样性保护、城市湿地保护、蓝线保护等专项规划,划定并公布城市绿线、蓝线,建立绿线管制制度,出台绿线管理办法等规范性文件,实施绿色图章制度,要求所有新建项目绿化与工程建设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验收,确保城市绿地系统分布合理、植物多样、景观优美。
二是突出水乡园林特色。围绕“水生态、水景观、水环境”,建设天门河、东风干渠、杨家新沟、龙嘴河四条生态涵养带,形成“内部大循环,外部大连通”的城市水系;依托城市路网、水系,形成沿天门河“一轴”生态廊道,城市内环、外环“两环”生态绿圈,东风干渠、杨家新沟、龙嘴河三条滨水绿化带,以东湖公园、陆羽故园、北湖湿地、汉北河公园、南湖公园为中心的五大绿地组团,构建城水相依、人水和谐的水乡园林城市。
三是强化市域统筹。全面推进“绿满天门”行动,大力实施通道绿化、村庄绿化、庭院美化工程,布局建设汉江、汉北河、天门河、引汉灌区“四沿”防护林带,张家大湖、白湖、华严湖、沉湖四片湿地保护区,皂岳线、荷沙线、天仙线三条绿色长廊,构建城市外围生态绿地圈,建立城乡一体的绿地系统。
二、突出特色着力提升城市园林绿化品质
围绕打造“水乡园林城市”这一主线,依托城市水网道路格局,以水为脉、以路为网,通过规划建绿、立体植绿、见缝插绿、拆墙透绿,大力实施城市园林景观提升工程,精致设计、精品建设、精细管理,形成小区绿化、街头游园、道路景观和公园园林“点、线、面”一体园林绿地系统。2011年以来,城区园林绿化建设总投入达到7亿元。中心城区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绿地率和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由2007年的28%、25%和6.2平方米,分别提高到目前的37.56%、32.92%和8.73平方米,公众对城市园林绿化满意度达到89.32%。
一是做好“水”文章。天门城区水系发达,河湖众多。用好用活水资源,让城市充满水乡灵气,是我市园林建设的重要内容。投资3700余万元实施城区水联通、水循环工程,实现城区水系全部引入汉江水源;投资6000万元,对东湖、西湖及其连接纽带的后壕实施水环境治理和景观改造;投资5000万元,对贯穿城区、兼具防洪灌溉功能的东风干渠,按照带状公园模式实施景观建设。谌桥河景观带建设正在进行,天门河、汉北河景观带建设已经立项,即将启动建设。
二是彰显文化特色。推进文化与城市融合发展,促进文化寓园林建设之中,重点建设西湖陆羽茶文化产业园、东湖民俗文化体验园、北湖侨乡风情园,打造城市文化名片,将众多“无形”的天门文化元素,融入“有形”的绿色景观中。投资1.5亿元改造东湖公园,天门花鼓戏、天门渔鼓、皮影戏等民间艺术青铜雕像植入其中,形成绿道、园林、雕塑等各种造景要素的有机结合。投资1.6亿元建设的陆羽故园通过陆羽纪念馆、茶经楼等茶文化景点,再现了茶圣陆羽在天门出生、生活、学习的轨迹。投资4500万元集植物科普、爱国主义教育于一体的植物园,成为全市节约型园林和海绵城市建设的示范。
三是利用街头道口建设亲民小游园。坚持“10亩以下土地不出让,全部建设小游园”的原则,积极推行“3515”工程,并按照“一园一景一主题”的思路,建设了江家河游园、陆子游园、市民中心游园、文化中心游园、钟惺游园、星星游园、书香游园、接官游园、天横桥游园、迎宾游园、翰林游园、东湖游园、友谊游园、景天游园等街头游园绿地,让市民在城市的每一个角落都能享受到绿、感受到美。
四是注重生态节约,提升道路绿化景观。按照“一路一树一景观”的思路,坚持道路与园林绿化建设同步进行,做到路通街绿,道路绿化与街头游园融为一体;坚持大量推广乡土树种,引进适生树种,乔灌花草合理配置;坚持道路与公园绿地建设有机结合,因地制宜建设道路带状公园。先后建设了状元路和东环路带状公园,建成了陆羽大道、汇侨大道、南洋大道、创业大道、随岳连接线、学院路、西湖路、接官路等景观路,每一条道路绿化各具特色。
五是发动社会力量,统筹抓好社会绿化。充分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媒体,通过专题专栏开展创园宣传报道;运用橱窗、文化墙、各类户外显示屏、公益广告等形式,贴近群众宣传;开展万人签名活动,组织志愿者活动,弘扬文明新风、曝光不文明行为,引导市民积极开展和参与各种绿化美化行动,营造全民自觉植绿、爱绿、护绿的良好社会风气,形成全民动手、全员上阵、全社会参与的强大合力。在城区各单位、街道、社区分别成立了创园工作专班,加强检查督办和问责追究,形成各负其责、密切协调、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在创建中,我们广泛动员和发动社会力量,调动各部门、各单位、社会各界参与园林绿化建设的积极性。创新融资模式,广泛采取BT、BOT等方式多方筹资建设园林城市项目,支持企业采取捐建冠名的形式参与各类小游园、小广场建设。2014年底,创建省级园林式单位11个、市级园林式单位和小区45个。按照存量共享的原则,市直各单位拆墙献绿于民,景天游园、江家河游园、楚天游园、星星游园等街头游园由多家企业捐建冠名、捐绿于民。
三、民生为本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意见》(国发[2013]36号)精神,不断加大城市建设投入,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提高城市运行效率。
一是加强路网建设。近年来,先后投入10多亿元,新建和改造了钟惺大道、西湖路等10多条城区道路建设。目前,中心城区已形成了“一环”“九横”“九纵”的路网结构。同时,对城区陆羽大道、西寺路、鸿渐路、东湖路等主次干道人行道进行了升级改造,实现了主干道黑化、人行道大理石化、站墙板和花带板花岗岩化、全程绿化、亮化、管线入地化,城区道路环境明显改善。城区现有主次干道32条,道路总长度103千米,钟惺大道、陆羽大道和西湖路先后被评为“省级市容环境美好示范路”。
二是完善城市功能。近年来累计投资30多亿元,加强城市功能配套与完善。市图书馆、妇女儿童活动中心、体育中心、政务服务中心、文化中心等一批城市功能场馆和基础设施项目相继建成投入使用。工人文化宫、革命历史纪念园完成主体工程,博物馆、青少年宫、科技馆、胡家花园修复工程、后壕改造工程等项目已基本完工。档案馆、老年大学已开工建设。
三是推进民生工程。2012至2014年,天门市保障性住房(含棚户区)计划开工建设4744套,实际开工4798套;计划竣工、分配2410套,实际竣工、分配3171套。另外该市发放廉租住房租金补贴5870户。全市住房保障做到了应保尽保,住房保障率达到100%;保障性住房建设率达到100.37%。同时,投资3亿多元建设了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场,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92.3%,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在城区新建和改建了5座泵站,完善了城区主次干道的下水道、检查井、雨水井等排水设施,解决了城市防洪排涝问题。合理设置城区停车场14处,建设改造公厕50多座,改造背街小巷310余条,设置盲道提示点和缘石坡道560处,有效解决了老城区停车难、入厕难、行路难的问题。城市主要道路、公园、公共建筑等公共场所都设置了无障碍设施,且管理和使用情况良好,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向住房城乡建设部等五部委推荐我市为“创无障碍环境先进市”。通过加大城市供水管网水质检测力度,城市管网水检验项目合格率99.4%。加强城市地下管网、道路桥梁等市政基础设施监管,保障城市安全运行。
四、精细管理提升城市管理水平
一是严格园林绿化管控。坚持规划建绿、依法治绿、生态节约建绿的理念,实现城市园林绿化管理由“粗放式管理”向“精细化养护”转变。城区公园全部实施了规范化管理,公园管理规范化率达到100%,公园内没有私人会所等经营性场所;市域内有39株古树名木,均进行了建档、立卡和挂牌保护,古树名木保护率达到100%;在城市园林绿化中,绿化废弃物的回收利用、微喷、雨水收集灌溉系统、透水透气铺装材料等得到大量推广和应用,城市节约型绿地建设率达到68.33%;制定了立体绿化实施方案和鼓励政策、技术措施,且实施效果明显;城市园林绿地病虫害生物防治技术得到推广和应用,生物防治推广率达到53.27%;主要公园绿地设置了防灾避险标识、标牌,完善了相关设施,公园绿地应急避险场所实施率达到100%;城区河流水体岸线总长39.45千米,其中岸线自然化长度35.46千米,水体岸线自然化率达到89.86%。
二是推行网格化管理。市政府制定下发了《天门市城市管理标准及考核办法》等文件,按照“管理无缝隙、责任全覆盖、服务全方位”的要求,积极探索网格化管理模式,采取定人、定岗、定时、定责、定标准、定奖惩等“六定”措施,划分网格,将城市管理责任落实到路段、到队员,做到人人有责任、事事有人管、处处见管理。同时,加强日常监管。重点在早、中、晚的违规行为高发时段,通过集中巡查、错时巡查和延时巡查等多种形式,规范市容秩序。
三是强化“门前四包”管理。市政府与市直各单位签订了“门前四包”管理责任状,从卫生、秩序、绿化、设施等四个方面明确要求,强化责任。市城市建设管理指挥部坚持定期巡查、季度检查、年终总评,考评结果与年终党政干部考核挂钩,促进了市容市貌的好转。
四是进行市场化运作。建立长效机制,实施公司化管理,成立了三个保洁公司,承包城区主次干道的清扫保洁。成立2家渣土运输公司,实行渣土封闭运输,有效遏制了渣土沿路抛撒的现象。将“牛皮癣”清理工作承包给一家专业公司,主次干道“牛皮癣”得到有效治理。
五是实施垃圾不落地工程。认真学习中卫经验,不断加大环卫投入,加强环卫设施配备,城区压缩式垃圾中转站13座,清扫、清运车辆40辆,电动保洁车35辆,环卫工作房20座,各类垃圾容器1400个,提高机械化清扫率,实现垃圾全封闭运输。(湖北省天门市人民政府市长 吴锦)
来源:中国建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