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的解决路径
本网讯 所谓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通过渗、滞、蓄、净、用、排等多种技术,实现城市良性水循环,确保水生态安全。“海绵城市”在国外有很多前身,如美国的低影响开发技术、欧洲的可持续排水计划、澳大利亚的水敏感性城市设计、日本的雨水调蓄设施等。在安徽,徽州古村落水系规划受传统风水学影响,强调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地形地势解决引水、排水、泄洪、防火和灌溉等问题,暗含了“海绵城市”建设的理念。建设海绵城市是党中央、国务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倡导绿色发展的重大举措。
当前,咸宁处在城镇化快速发展期,城市建设取得显著成就,但同时也存在因城市开发改变了原有自然生态本底和水文特征的问题。研究表明,一个地区的自然水文特征发生10%的变化,就会对当地的生态和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如果超过30%,就会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甚至出现生态退化。对于咸宁复杂的区域和城市发展来说,水多不等于水好,内涝防治和水质保护是面临的重点。新城区应以目标为导向,将建设理念和目标纳入规划;老城区应以问题为导向,避免盲目全面翻挖,应结合棚户区和危房改造等工作同步推进。
全面推进咸宁海绵城市建设,笔者认为有五条选择路径。
一是转变建设理念。传统城市规划建设模式就是建宽马路、大广场等,在硬质铺装过后,再建设大排水管道等设施,造成投资及运行维护费用高,而海绵城市建设要求新建的项目要重点内化城市的经营与管理理念。
二是强化规划引领。推进海绵城市建设,要规划先行。将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和要求系统地融入到城市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为更好地指导海绵城市规划,要编制海绵城市规划技术导则。
三是明确三大原则,即源头减排、过程控制、系统治理。源头减排,即通过控制开发强度,建设绿色屋顶、透水铺装、雨水收集利用设施等,促进雨水下渗。过程控制,即通过对原有地形的合理保护和利用,加上科学的竖向设计,减缓排水设施的压力。系统治理,即加大对“山水林田湖”等天然“海绵体”的保护力度,有序推进“退垸还湖”,保护划定现有水体免遭侵蚀,并辅之以积极推进人工“海绵体”建设等举措,以逐步实现“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的目标。
四是抓好五项工程,即推广海绵型建筑与小区、推进海绵型道路与广场建设、加快排水与调蓄设施建设、推广海绵型公园和绿地、加强水系保护与生态修复。
五是创新运管模式。海绵城市建设投资量大、技术的系统关联性多且复杂、多头管理、回报机制不明等,单靠政府投入不太现实,运用市场化方式来调动社会资本的参与是必然之举。同时,需要建立统筹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地上地下相协调的体制机制,并通过地方立法,将规划管控制度、激励考核机制、收费办法、行政许可、投融资措施等法制化。(作者:刘嘉)(作者单位:咸宁市规划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