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河谷”城市组群横空出世
从此,这三座沿汉江一衣带水的城市,有了一个共同的名字——“红河谷”城市组群。
加快推进汉江经济带开放开发,寻找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新路子,释放改革红利,探索新型城镇化新样本,人们对“红河谷”期待满怀。
当天,由省社科院主办的“湖北红河谷城市组群推介会”上,专家学者、政府官员纷纷建言献策,积极倡导“红河谷”开展先行先试,共同打造集现代水利建设、转型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示范为一体的汉江经济带开放开发试验区。
本版集纳发言精粹观点,敬请关注。
认清战略定位构建汉江金三角
红河谷城市组群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组长、省社科院副院长 秦尊文
构建红河谷城市组群,首先要明确战略定位。在全国来说,红河谷应该建设成为全国中小城市发展示范区,包括中小城市一体化发展示范,“四化同步”发展示范、城镇体系建设示范。在省内来说,红河谷要建设汉江经济带开放开发先行先试实验区,要建设现代水利建设示范、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示范、生态文明建设示范。
红河谷建设的基本原则为:平等自愿,合作开发;政府推动,市场开发;整体规划,分片开发;基础先行,重点开发;生态优先,集约开发。
在空间指向发展上,红河谷三地应相向发展,打造汉江城市金三角。
老河口市地处红河谷城市组群地理中心,其空间开发重点有两个方向:一是西北丹江口方向,重点建设洪山嘴新区,与丹江口城区对接;二是向南谷城方向,重点建设南部酂阳新区,与谷城城关对接。
谷城县发展两个方向:一是向北发展,建设城北新区、子胥新城,与老河口城区形成“一江两岸”之势;二是西北方向,规划建设江南谷丹连接线,与丹江口市三官殿一带对接。
丹江口市地处红河谷城市组群西北部,紧靠老河口、谷城,因受丹江口水库限制,自身发展空间有限,重点向东南老河口和谷城方向发展。通过发展“飞地”经济,城市江北向老河口付家寨一带延伸,江南向谷城沈湾一带延伸。
红河谷组群城区形成连绵区后,人口有望达到特大城市规模,成为汉江经济带城镇密集地区,形成“一江两岸,三极辐射”城市组群结构,促进襄十随城市群建设,带动鄂西北地区发展。
构建红河谷城市组群的重点,要围绕建设“五个红河谷”。一是推进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畅通红河谷。二是促进产业发展一体化,建设富饶红河谷。三是加快城乡发展一体化,建设和谐红河谷。四是加强公共服务一体化,建设幸福红河谷。五是推动生态文明一体化,建设美丽红河谷。
推进红河谷城市组群建设,必须采取有力措施予以保障。一是省级战略,省市实施。二是深化改革,创新机制。三是扩大开放,加强合作。四是多元投入,广集资金。五是加强宣传,营造氛围。
避免房地产城市化快于人口城市化
省发改委党组副书记、副主任 肖安民
红河谷城市组群建设的推进与形成,将成为汉江生态经济带的重要节点和亮点,也希望能为省内其他中小城市中小组群发展提供借鉴,促进全省中小城市形成组群发展、合作发展和灵活发展的区域发展新格局。
一是做好策划规划。红河谷在已经评审通过的红河谷城市组群发展规划研究报告的基础上,抓紧编制高起点、高质量、一体化的红河谷城市组群的发展规划,以及综合交通、现代产业、生态环保专项规划,进一步明确城市组群的发展思路、目标定位、主要任务,策划重大项目,强化具体措施,发挥好规划的引领作用。
二是进一步明确红河谷城市组群的地位。红河谷城市组群的地位发展,要放在汉江城市发展带、汉江生态经济带、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全省新型城镇化大格局中来思考。希望红河谷城市组群的定位能够发挥比较优势,展现城镇特色,在全省县域经济发展中,率先走出一条经济绿色发展、民生幸福小康、区域发展协调的新路子。
三是研究策划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项目。红河谷城市组群的发展,离不开重大项目的带动和支撑,首先应加快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同城化,推进公路、铁路、港口等基础设施建设;其次是加快谋划布局重大产业项目,结合三县市的基础和资源优势,按照产业链、产业集群和产业一体化的思路,推动产业的合理布局。
四是深入推进体制机制创新。红河谷城市组群在行政区划上,分属两市三地,城市组群建设成效取决于如何突破行政区划的体制约束,发挥好市场机制的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红河谷城市组群的设计和规划,可吸收国内省内一些城市组群的发展经验和教训,避免土地和房地产的城市化快于人口城市化。希望红河谷城市组群能够解放思想,通过体制机制创新、管理创新,走出自己的模式,形成1+1+1>3的共赢局面。
处理好四大关系建成区域协调发展典范
省住建厅总规划师 童纯跃
老河口、谷城、丹江口三个县市处在秦巴山区向南襄盆地过渡的地区,地域相联,文化相近,经济相融,空间上有着融合的必然趋势。
生态大区域的格局,需要这三地共同发展、合作共赢。红河谷城市组群既有协调发展的有利条件,又有共同诉求,但三地超越行政壁垒,谋求联合发展,应处理好四个关系。
一是处理好生态保护与开发建设的关系。红河谷地处南水北调水源地,毗邻汉江,是三地水源的涵养地,生态资源高度敏感,尤其需要强化生态安全问题,探索一条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轮增长之路。
二是处理好整体与局部的关系,三地行政隶属两市,在空间城镇发展和协调上不可避免存在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就整体而言,红河谷三地要加强空间对接,增强规模效应,这样更有利于从更大范围合理配置资源,实现资源互补。
三是注意处理好近期和远期的关系。红河谷的协同发展需要分期建设,分清轻重缓急,稳步抓好规划实施。当前要组织一个空间的协调发展问题,要着眼红河谷的长远发展,协同发展需要解决重点问题,需要研究一些集约节约发展,共建共享的策略,也要防止一哄而上,乱铺摊子。
四是管理与协调的关系。红河谷两市三地行政范围和管理体制均不同,在当前不可能马上就解决行政区划的条件之下,两市三地可能还是需要依靠自己的政策,同时还需要建立一种协调机制。可以按照武汉城市圈的做法,建立多层次多部门的合作机制,目前省住建厅已经在推动两市三地规划的协同,规划的对接,以及规划的局长联席会议,真正解决一些问题。
总体来说,老河口、谷城、丹江口三地规划协同是我省一次有益探索,希望能够成为我省中小城市跨地合作的区域合作典范。
整合交通资源发挥比较优势
省交通厅综合交通处副处长 廖向东
红河谷综合交通发展,一定要综合考虑红河谷这个区域的区位特点、外部环境、基础条件以及发展的需要,一定要注重对交通资源的整合利用,一定要注重比较优势的充分发挥,以交通突破引导和带动红河谷的经济社会发展。
一是加快打造对外快速通道,提升区域交通枢纽地位。要加快推进老河口到谷城、谷城到竹溪高速公路建设,尽早打通南北向的快速通道,依托区域的十字型的高速公路骨架形成红河谷对外公路主通道,进一步增强红河谷地区与襄阳、十堰这两个区域中心城市的对外快速公路、铁路联络。
二是加快打造汉江黄金水道,发挥水运比较优势。我们可能需要优先推进汉江千吨级航道建设,以提高汉江通航能力为重点,加快碾盘山、垭口推进枢纽建设,加快推进汉江航道衔接段整治,促进千吨级航道向红河谷的延伸,逐步创造条件实施丹江口的通航设施兴建和升级,畅通西向通道。对港口来说,要结合航道的建设有序推进。
三是加快完善内部交通网络,加快红河谷交通一体化进程。比如,从老河口到丹江口、江北快速路的建设。有了这个快速路的建设,一是加强了丹江口和老河口市的便捷联系,二是可以使他们很方便上下南北向高速公路的通道,这是需要重点推进的。同时加快推进316国道,也包括241国道丹江口城区段建设,主要是优化汉江过江通道布局,来促进汉江两岸互动发展。另外,同时需要推进这个区域跟外面联系的省道,包括丹江口到渠首、谷城城关优化交通网络项目的实施,增强对周边的辐射。
四是重点做好衔接优化,打造一个地区性的综合交通枢纽。公路、铁路、机场、港口枢纽作用的发挥,都需要非常完善的衔接体系,需要形成互动。
五是创新理念,提升交通服务的水平和质量。要打破行政壁垒,加强衔接对接,促进交通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在这个区域需要重点探索发展红河谷这个区域的城际交通,开辟谷城新城和襄阳之间快速公交线路,也可以考虑推进汉丹铁路老丹段的电气化改造,利用既有线路能不能开通一些连接襄阳和红河谷,连接红河谷三个城市的城际列车。
找准特色注意力营销
武汉大学经管学院教授、博导 吴传清
在经济学里面有一门交换注意力经济学,在管理学里面有一个注意力营销管理。首先要亮剑,我们要向谁去营销。湖北的红河谷城市组群,在推介时要有针对性,包括向上级政府部门争取示范区等相关平台。比如,谷城有一个城市矿产示范基地,湖北省的唯一一个,你有了这样一个平台,有了一个再生资源的产业园区,你在市场上招商引资与众不同。
就营销而言,你的卖点是什么?第一个是你的文脉,我们现在谈资本,不仅要有货币资本,还有物质资本、自然资本、文化资本、社会资本等等。第二个是地脉,这个地方有丹江口水库、第五战区等。同时,这个地方是汉江流域里面非常重要的地方,生态保护也是很重要的功能,所以要提供生态的产品。
另外,产业基础有哪些。农产品加工、旅游、汽车零部件等产业,都是这里的特色。
结合起来,红河谷的发展很有技术含量,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循环发展,客观条件很好。
营销的卖点就是未来计划做什么。首先要有顶层设计。不仅要有空间战略的研究,还要有产业的规划等等,总体规划要有这样一些很重要的内容,总体发展战略定位。这个地方是一个小城市,小城市要发展你就要关注城市体系规模以及网络,要把它形成一个网络就要有交通把它串起来。一个地方的发展要知道搞什么产业,围绕产业进行资源配置。
然后是由谁去营销。红河谷三地政府牵手,就像唱歌一样,这是一个组合。很多企业已经看好这个地方,已经开始准备投资,他们也想推介这个品牌,政府和企业就可以合作。
如何去营销?红河谷城市组群的营销相互之间要有一个协调的机构,谷城已经开始成立一个办公室,要有这样一个对接机构,大家一起来做一个专门的网站,可以挂在相关部门上,然后通过政府权威机构、官方正式的信息去推介,通过举办一些特色论坛等等,增强影响力。
四轮驱动打造旅游一体化经典之作
省旅游局副局长 陆令寿
推进红河谷城市群旅游一体化发展是一项系统性长期性的工程,既要着眼长远,统一谋划,又要立足当前稳步推进。
一是合力推动,搭建一体化发展合作平台。推进旅游一体化首先要有合作机构,这是一体化的组织基础。搭建政府、企业和非政府组织三个层面的合作平台有利于聚合各方面的力量,也是推进红河谷旅游一体化的基础。
政府要把旅游作为公共事业来做,作为支柱产业来打造,打好组合拳,单打独斗很难形成气候,要做大做强,就必须要整体联动,形成合力。
二是绘制蓝图,绘制一体化发展的美丽蓝图。要坚持“旅游资源整合,优势互补,差异发展”的原则,认真编制红河谷旅游一体化发展规划。要注意城市发展规划和旅游规划的对接统一,在红河谷城市规划交通规划配套设施建设专项规划中要充分考虑旅游发展的需要,自觉用旅游的理念和标准建设城市。
三是品牌撬动,培育一体化发展龙头航母。要综合三地资源,打造共同的品牌,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航空母舰。要针对市场的需求推动转型升级,针对不同的人群打造不同的产品。要塑造整体形象品牌,形成红河谷旅游的独特品牌形象。在打造共同品牌的同时要按照错位发展的要求,继续推进三地成熟的品牌,做到相互包容,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四是市场培育,编制一体化发展的精品线路,旅游线路是穿点成线,由线及面,实现旅游市场的点面结合,全面推动的重要手段。要根据红河谷三地丰富的汉江生态景观和历史人文资源大力开发旅游产品,联合打造汉江生态旅游观光带。
来源:湖北日报 责任编辑:刘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