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溪:强力推进新型城镇化 助推城镇扩容提质
本网讯 近年来,竹溪县紧紧围绕建设“十堰绿色崛起示范县”目标,结合区域特色,主打“生态竹溪、人文竹溪、宜居竹溪”品牌,强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2014年城镇化水平达到36%。初步形成以县城为轴心、305省道沿线乡镇为轴线、南部山区9乡镇为依托的扇形城乡架构,城镇功能大幅提升,基础设施全面完善,新型城镇化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坚持高起点编制城乡规划 科学定位城市发展目标
一是坚持高标准编制《竹溪县城市总体规划(2009-2030)》。新的城市总体规划把县城中心区空间结构定位为“一心两翼”的组团式格局(“一心”即城关—烧田组团;“两翼”即东翼—东部组团,西翼—西部组团)。县域空间结构规划为“一心两带三区”(“一心”即竹溪中心城区为中心的城镇集聚发展核心;“两带”即沿346国道以及谷竹高速城镇发展带,沿省道238线城镇发展带;“三区”即率先发展示范区、特色资源开发区、生态旅游建设区三个功能区)。二是加快完善城镇体系规划编制。今年以来先后完成了城区9.5平方公里控制性详细规划、城市综合交通、城市风貌和特色、近期建设、防洪排涝、排水和全县综合垃圾治理等9个专项规划编制。目前,城区一河两岸景观设计规划、城区环境卫生专项规划、燃气专项规划和县城区核心区修建性详细规划等专项规划编制工作基本完成。启动实施了“智能城市”规划编制、全省地情普查工作,目前相关工作顺利推进。三是高标准地开展了集镇规划修编和村庄规划编制工作,高标准地完成了14个建制镇、乡集镇规划编制工作,完成165个村庄规划编制及20余个产业特色规划编制。
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 全面提升城市功能
围绕“东西扩展、南北相连”总体架构,全面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功能。一是实施了以城区道路、污水处理等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先后投资10.5亿多元,新建北环路、幸福西路、长安大道等,改造升级了鄂陕大道,完成了城区橡胶坝二期工程、6条背街巷道硬化和1个中心市场改造,完善了城区供水、污水处理等管网建设,启动了东城新区路网工程。二是加大以环卫、交通为主的市政配套建设力度。新建5处小汽车停车场和20余处自行车摩托车停放点。完成了垃圾处理场建设,启动了垃圾中转站建设,开通了城乡、城区公交。投资400余万元,新建公交候车亭110座,有效解决了群众坐车难、坐车贵的问题。三是加大了以河堤、单位办公楼为主的亮化工程。今年又启动了以3个集贸市场、10条路、10个棚户区改造为主要内容的城区改造“311”工程,目前10个棚户区改造项目已全面实施,启动了以烧田片区、守金店三堰片区为代表的城中村改造示范片区3个。四是大力实施招商引资,开展政企合作,加快推进重点基础设施建设。东城新区建设项目正稳步推进,城区绕城线工程全面开工建设,己完成总投资的80%。西关棚户区改造项目正按照规划建设要求全面推进,整体工程可在4年内全面完成。烧田片区开发正在快速推进,目前行政办公区己规划建设9个单位,投资1.54亿元,以旅游服务中心、金竹广场、宏达公司一期等为主的商住开发项目占地201亩,目前己完成投资5.5亿元。
“大城管”格局全面形成 基本完备城管组织体系
一是理顺城市规划和城市管理机制。今年以来,县规划局在借鉴学习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结合竹溪实际,对竹溪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机构进行重大改革,成立竹溪县城乡建设管理综合执法局。重新明确城市规划和城市管理工作职能,将环卫所、园林局、公用设施管理所划归执法局管理,对住建局、执法局等单位职能职责进行重新明确,完善建立责任明确、管理规范的工作体制。二是加大了规划管理执法力度,自2012以来由公、检、法、纪等部门抽调专人成立了城区建设综合执法办公室,加大了城区小产权房清理整顿工作,共受理“小产权房”423件次,收缴国有土地出让金1.5亿元,建设部门补办报建手续73件19万平方米,收缴规费700余万元,地税部门收缴税款1600余万元,为国家挽回直接经济损失7000余万元,对规划实施有影响的42处在建建筑物强制性停水停电,依法查封4栋违法建筑物、拆除违法建筑物和构筑物15栋。在城市规划区利用山体和农民自建房名义从事“小产权房”开发现象基本杜绝,规范了城区房屋建设市场。三是加强城市管理目标考核,将创建工作与全县所有单位责任挂钩,实行严格奖惩兑现,严格检查通报制度,实行日检查、周通报、月考评、年兑现工作制度,确保城市管理责任全面落到实处。四是逐步推进城市管理作业市场化运作机制,将市政公用设施维护、园林绿化等实行市场化管理,实行严格绩效考核管理制度,确保管理效果。五是建立城市管理社会监督机制,设立城市管理服务投诉热线,畅通社会监督渠道,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及时解决市民反映的突出问题。
以“六城联创”为抓手 着力提升城市形象
一是继续深入开展创建省级文明县城、省级卫生县城、省级园林城市、省级环保模范城市、省级森林城和国家生态县为主要内容的“六城联创”活动,组建由县四大家主要领导挂帅的创建工作指挥部,抽调专人专班成立办公室,明确具体创建目标,拟订具体实施方案,实行县级领导包街、县直各单位包片、相关单位包责的长效管理机制,力争用2-3年的时间,实现“六城联创”工作目标。二是加强环卫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新配备大型清洗清扫车4台、电动垃圾清扫清运车121辆,果皮箱120个,勾臂式垃圾箱100个,环卫机械化水平大幅提升,同时,加大城中村改造力度,硬化泥巴路30条,泥巴院11个,拆除旱厕6个,杂棚10个,新建小游园14个,城区环境卫生质量显著提升。三是按照“整治一条街、规范一条街、巩固一条街”的思路,全面开展交通秩序、占道经营、出店经营、乱堆乱放、渣土运输、户外广告、乱涂乱画、乱倒垃圾、卫生死角、废品收购等一系列专项整治工作,出台了《电动车管理办法》,新设20余处公用信息张贴栏,规范小餐饮店500余家,建设200余个木质经营棚亭,通过整治工作的深入开展,效果显著。
创新集镇建设机制 加快集镇扩容提质
一是建立完善生态城镇建设长效机制,县政府下发了《关于加快生态城镇建设的实施意见》,制订具体考评细则,把每个乡镇、每个村必须达到“有一个标准化幼儿园、一个标准的农贸超市、一个标准化的中心学校、一个标准的卫生所、一个标准化的公共游园广场、一个标准化的垃圾中转站、一支专门的保洁队伍、一套完整的环境整治制度”(“八个一”标准)作为硬性考核指标,与年度目标挂钩。采取“重奖”和“一票否决”相结合的办法,加强责任落实,对年度考核排名前三位的乡镇,分别给予20万元、10万元和5万元的奖励。考核排名后两位的,在全县范围内通报批评,并实行“一票否决”。二是建立多元投入机制。通过整合项目资金、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强化金融扶持等途径,建立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的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努力解决村庄基础设施不配套、环境整治缺资金的现实问题。目前,全县共预算财政资金2000余万元,捆绑项目资金3000多万元,投入项目资金近5亿元,引导社会资金3.6亿元,金融贷款3亿元,专门用于集镇和村庄基础设施和环境整治工程建设。全县310个村428名保洁员,159台垃圾运输车辆经费全部列入财政转移支付。三是建立农村人口向城镇集聚奖励机制,在原有奖励政策不变的情况下,从2014年开始,对新进入县城购有产权房屋的农户,按每户25000元的标准予以补助;进入建制镇和乡集镇规划区指定区域购房的农户,按每户20000元的标准予以补助;进入建制镇和乡集镇规划区指定区域建房的农户,按每户15000元的标准予以补助;农村危房户就地改造的,按每户6000元标准予以补助。四是加快产业发展。深入实施“工农对接”战略,大力培植龙头企业,积极推进资源整合,一、二、三产业得到迅速发展,培植了以水电开发、农特产品加工、医药化工、矿产建材为主的四大产业集群,带动2万余农民就近驻地就业。
强化村庄环境整治 大力改善农村环境
一是实施示范带动工程。充分发挥农村环境整治示范村、美丽乡村试点村、新农村示范村建设示范带动作用,先后建成龙坝砖裕沟村、水坪大石门、蒋家堰敖家坝等农村环境整治示范村20多个,起到了良好示范带动作用。二是分步实施农村环境连片治理示范工程。先后开展了涉及县河镇、水坪镇、龙坝镇等乡镇20多个村庄农村环境连片治理示范工程项目。新建沼气2000多口、污水处理系统50多套、建设人工湿地25处;铺设污水管网30000多米,完成改房、改圈、改厕3500多户。三是实施生态景观工程。围绕打造中国绿谷,培植全省生态经济大县目标,以346国道沿线集镇、乡村道路、河道、农户庭院、基地绿化、荒山治理工程为突破,着力推进城镇带生态治理进程,完成生态综合治理荒山造林2万亩、基地造林5.3万亩,花园绿化补植5600多个,建设“三边”(路边、河边、山边)生态景观带80多公里,“四旁”植树、栽花、种草250多万株。四是实施环境治理工程。积极争取国家垃圾、污水项目支持,列入国家“十二五”规划的4个垃圾、10个污水项目可在2015年上半年全部建成投入运营,建成后集镇和村庄垃圾污水处理全覆盖。加大环卫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投入,先后添置垃圾桶48385个、封闭式垃圾箱520个,配备垃圾收集运输车辆159台套,346国道、省道沿线达到“户有垃圾箱、院有垃圾箱、村有保洁员、乡镇有清洁队”标准要求。借助“村村通”、“农村危房改造”项目实施,加大农村通村达院入户道路硬化和危旧房改造工程建设,全县农村基本实现“出门不沾泥、进屋不沾灰”的洁净标准。
坚持以人为本 加强城镇建设管理
一是完善城镇管理制度。先后出台了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办法、村镇建设管理办法、农村个人建房管理办法、城镇带建设管理规定等制度,确保了城镇建设管理有章可循、规范有序。二是突出示范引导。将敖家坝片区作为全县竹房城镇带建设整村推进的试点,先后带动建成大石门、砖裕沟、漫液、黄龙等多个特色鲜明的集中居住示范小区。向坝、丰溪、桃源等乡镇结合农村危房改造,建设了一批特色民居和农家小院。三是开展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全面开展了市场环境、交通秩序、建设用地、生态环境等专项整治,加强了城镇硬软环境建设,不断提升城镇综合功能和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
强化组织领导 建立完善保障机制
一是坚持领导负责制。县委、县政府对城市建设各项工作实行领导负责制,城市建设、规划管理、房地产市场管理、文明争创等工作都成立了以主要领导挂帅,各职能部门参与的指挥部,为建设各项工作提供组织保证。二是建立工作例会制。定期召开县四大家联席工作会议,听取建设工作情况汇报,专题研究解决建设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同时通过召开现场会、督办会等方法现场解决问题,使建设各项工作得到有效开展。在规划控制和管理上,县政府定期召开规划评审会议,对拟建项目进行集中讨论后进行审批,确保规划的科学性、严肃性。三是强化制度建设。县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生态城镇建设的实施意见》等鼓励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激励机制和生态城镇建设目标考核机制,使新型城镇化建设迅速迈入制度化、规范化轨道。四是坚持重点工程建设政府承诺制。通过政务网、发放征求意见表等形式,收集市民关心关注的重点工程建设事宜,纳入政府年度“十件实事”,承诺限时办理。先后将幸福路、竹溪广场公园、环城路建设、溪城中心市场改造、背街小巷整治、垃圾处理场、鄂陕大道路面改造、城区供水水表改造、龙坝污水管网建设等工程纳入政府年度承诺“十件实事”办理,实行领导挂帅、部门负责、按期督办完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