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市州动态宜昌正文

宜昌:打造现代城管新常态 展现大城建设新姿态

2015-01-09 00:00:00 |  湖北省建设信息中心 | 

  本网讯 通讯员黄玉莲报道:峡出西陵,大城崛起。

  2014年,宜昌举全市之力,打造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先行示范区,建设现代化特大城市。

  这一年,宜昌城管人不断解放思想,着力提升城市管理精神之标、管理之标、作业之标、考核之标和保障之标,着力推进深化改革创新、全国文明城市创建、行业政风行风建设,着力形成现代型、综合型、品质型、民生型、全域型的宜昌城管新生态,保障现代化特大城市建设顺利实现承前启后。

  这一年,宜昌城管在省住建厅指导和支持下,朝着“全省最优、国内一流”目标,用更加宽阔的视野、更加开放的思维、更加大气的品质谋划和推进新体制下的城市管理工作,推动管理方式从传统型向现代型转变,市容市貌从规范有序向特优特美升级,整体水平从全省领先向全国前列迈进。

  从创新到突破,现代城管展示大城品位

  粉墙黛瓦、镂空花窗、装饰镜面,古色古香的园林式围墙,在绿树的掩映下,散发着宁静隽永的气息。漫步宜昌城区,昔日用来“遮丑”的建筑工地围墙,化身为风情浓郁的美丽长卷,成为展示宜昌文化内涵的城市名片。

  如今,宜昌中心城区、城东大道、发展大道、桔城路、沿江大道数十处以淡雅灰白为主色调的景观围墙已初具雏形,同时还区别地段,依据周边建筑的不同风格,在每一处围墙的建筑细节上加以调整修饰,形成“一街一景”、“一处一景”的独特风景线。市民王慧感慨:“这里哪像工地,简直就是一个画廊!”

  2013年以来,不仅建筑工地筑起了围墙,封闭式建设,而且工地围墙成为文化墙,成为一道别具匠心的风景。这正是宜昌市城管委拓宽工作视野,树立超前眼光,远期与近期相结合,谋篇布局行业发展,推动城市管理与大城建设同频共振的创新之举。

  近年来,宜昌积极对接全国先进城市管理理念,调整宜昌城市管理方位及坐标,以“一流的精神状态、一流的工作标准、一流的工作作风、一流的工作成效”来管理城市,以“常干常新、耳目一新”的工作思路,顺应市民对城市环境“洁绿亮美静畅”的新期盼,迈向“全省最优、国内一流”的城市管理目标。

  为此,市城管委充分发挥规划的指引、控制和权威作用,树立后现代理念,坚持“规划一步到位、实施分步进行”,按照纲举目张、统分结合原则,依托城市发展总体规划,立足城市能级定位,匹配“四大平台”建设,考虑县市城管工作需要,分行业分类别制定各项专项规划,加快推进宜昌城管一体化、个性化、科学化进程,基本形成“1+N”的城市管理规划体系。“大城管”格局下,宜昌城市管理从传统型向现代型跨越升级加速推进——

  构建分级管理的组织体系。市城管局更名为市城管委,临时性及可移动户外广告设置行政审批权下放至各区,把城管执法中队建在街道,新建社区综合服务平台79个,启动葛洲坝区域网格化管理工作,城区网格员总数达1421人,形成“市为统领、区为主体、街道为平台、社区为基础、网格为单元”的五级管理新体系。

  构建跨业跨界的执法体系。从2001年宜昌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第一批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改革试点城市,历经13年探路,现已形成“7+1”的执法制度。2014年,宜昌积极学习对接上海自贸区先进经验,确立了“1+6+4+5”对接格局,城管综合执法纳入三大执法体系改革试点范畴。坚持一手抓顶层设计,一手抓实践探索,按照“试点先行、示范带动”思路,打破行业分割,突破部门界限,跳出执法看执法、抓执法,市城管委重点在高新区开展综合执法创新。目前,宜昌高新区成立副县级的综合执法局,将城市管理、劳动保障、安全生产及计划生育等11项执法职能归并,构建“11+1”的大执法形态。

  构建共管共享的治理体系。为深入推进城市治理体系建设,积极推动由“管城”向“治城”的转变。市城管委广泛开展“讲文明树新风”和市民素质教育活动,实施城市管理“五进”工程,扎实推进道德讲堂建设,市民文明素质明显提升,4人入选“中国好人榜”。加强志愿者队伍和阵地建设,筹备成立宜昌市志愿服务联合会,全市注册登记志愿者50余万人,城区志愿者占城市建成区人口的比重达到17.6%。依托“门前三包”,推动市容环境责任区覆盖率达到95%。扩大社会小区物业化管理试点,建立物业管理小区三级监管体制,积极创建省市容环境美好示范社区,涌现出3个园林式单位、4个园林式居住区。

  构建立体统一的监督体系。大力推进政务公开,建立城管部门与新闻媒体合作机制,参加省政风行风热线宜昌专场栏目,接受市“电视问政”,走进市政风行风热线,聘请100余名群众担任城管工作义务监督员,赋予现场批评权和问题整改监督权,通过社会力量倒逼城管工作自警自律,让城管在“阳光”下运行。

  从粗放到精细,城市容貌凝聚大城气质

  大城应有大城的气质。

  最美环卫工、最美城管人、最美医生……这些“最美”感动着无数人。而在宜昌,一场关于“最美门店招牌”的评选,让人耳目一新。

  市城管委以评选为契机,展开“门店招牌示范街”创建活动,按照“点线结合、连片推进、差异设置”思路,促成宜昌城区夷兴大道、中南路等6条道路店招设置实现“斑块嵌入、廊道连接、条网结合”。

  店招店牌既是商户的门面,更关乎城市形象。近年来,宜昌城管部门按照户外广告设置和宜昌城市色彩规划的要求,加大对店招店牌规范管理,加快推进广告店招减量化进程,依法拆除城区违法设置户外广告、门店招牌及横幅、条幅1.2万平方米。

  大城的精致在细微处。“把城市当作艺术品精雕细琢,把城市当作自家客厅精心布置,把城市当作旅游景点建设管理。”为落实这一城市管理理念,宜昌加大城市美化、量化、净化力度,统筹推进空中、地面、中心区域、城市外围环境治理,着力提升城市容貌的观感、质感和动感,让宜昌成为外地人向往、本地人自豪的“幸福家园”。

  街景改造是城市管理迈向精细化的一大亮点。近年来,宜昌将街景改造作为提升城市品位形象的重要措施,以城市主干道为载体,以城市整理为抓手,以夜景灯光工程为补充,按照“表面加里面、地下加地上、白天加晚上、拆违加整治”的要求,着力建设立面整洁、地面干净、秩序良好、设施配套、美观大气的城市景观廊道。完成建筑综合整治项目172个,建成景观式围墙1.8万米,更换沿线广告招牌1580处,安装景观灯9万余盏,基本形成以城市为“背景”,以节点为“亮点”,以建筑为“主笔”的立体都市景观。

  立足“一线串珠、一带六园”,提质提速运河综合整治,30.5公里长的生态景观带亮相宜昌。流光溢彩的城市街道、整齐划一的街景布局,犹如天上街市落到人间般令人沉迷陶醉、流连忘返。

  在积极塑造城市新面貌的同时,市城管委大力推进源头管控、综合治理,重拳治理乱搭滥建、渣土污染、店招杂乱等市容“顽疾”——

  昔日主街道临街亭棚或者拆除,或迁移至居民区背街小巷。破旧的建筑物“穿衣戴帽”粉饰一新,自行车、机动车各归其位、划线停放。投入940万元,维修车行道、人行道5.6万平方米,完成50座检查井改造工作,市政设施完好率达到98%。

  实施出店占道经营治理行动。对主次干道出店占道经营实施严管,城区清理乱摆滥放2.2万余起。

  实施夜市规范管理行动。启动城区夜市规划布点工作,制订现有夜市疏导方案,投入350万元在夷陵区建成“交通便利、设施齐全、资格准入、限时经营”的峡江路夜市。

  综合运用法律手段、组织手段和纪检手段,健全违建线索移送纪委机制,建立积存违建拆除复核制度,依法拆除违法建筑16.7万平方米。

  添置“野广告”机械化清理设备,清除乱贴滥画5万余起,城市“牛皮鲜”得到有效治理。

  ……

  谈及精细化管理,市城管委党组书记、主任张毅深有感触地说:“精细管理既是一次理念的提升,又要从小处着手,抓有形的东西,把城市做精,做出人文气息,做出历史内涵,做出宜人环境,做出城市特性。比如卫生保洁,以前只要大面上看不到垃圾杂物就行,现在推广‘20分钟保洁圈’模式,保洁员在责任路段内,每20分钟巡查保洁一次,确保废弃物在地面存留时间不超过20分钟,哪怕是只有一个烟头也很难过关……”

  市城管委出台各区购买洗扫设备奖补政策,市区共同投入1500万元,新增洗扫车、洒水车17台,城区道路机扫率达到62.1%。实施人行道破损修复行动。

  2014年,市城管委以城乡生活垃圾处理一体化为推手,带动县市城管机制转型、县市容貌变化,推进全市城管工作同城融合、同质发展。宜都、枝江、当阳等地建成数字化城管指挥平台,一半县市对乡镇城管工作实施考核,枝江组建该市首支公安城管大队,县市城管精细化步伐加快。建立县市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资金保障、日常管理体系,各县市建成生活垃圾中转站和无害化处理设施17座,长阳、五峰垃圾填埋场通过省住建厅验收,组建240支村级环卫作业队伍,县市生活垃圾处理初步实现“户分类、村收集、乡镇转运、县市处置”,涌现出示范乡镇16个、示范村48个。实施村庄环境综合整治,90%的村庄基本达到宜居标准,63%的农村垃圾实现无害化处理,市级以上生态村镇达到170个,6个村镇上榜“荆楚最美村镇”。

  这些民生实事,生动地展示着宜昌城市管理由粗放型向精细化迈进。

  从集中到常态,运行效能传递跨越速度

  “现在的西陵后路管理越来越好了!”市民李奶奶点赞。

  的确,这里集中了商场、菜场和学校,人流车流量大,秩序管理是令城管人头痛的“顽疾”。昔日,蔬菜瓜果、小吃冷饮各种商贩挤占马路,机动车、非机动车各种车辆随意停放。如今,在宜昌城管人的努力下,摊贩们各归其位,大小车辆整齐停放,一派繁忙有序的景象。

  西陵后路的变化,印证了城管队员的艰辛付出。

  城市管理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一个动态的过程,管理成效受管理体制、管理手段、管理队伍等多方面制约。实践中,宜昌不断学习借鉴先进地区经验,全面创新工作机制,初步探索出一条城市长效化管理的道路。

  2014年以来,宜昌的城市管理实施体制改革与机制创新“双轮驱动”战略,从最重要着眼,从最需要入手,推进城市管理智能化、一体化、市场化、绩效化,降低城市维护成本,提高城市运行速率,增加城市管理质效。

  启动智慧城管建设。把智慧城管纳入智慧城市建设范畴,突出扩面、提速、增效,打造宜昌数字城管2.0版。增设城市部件信息录入系统,完善“门前三包”信息管理系统,对接县市城管信息平台,扩容提质城市管理数据库,打造行业管理信息流,宜昌城管信息化建设总体实现“网络互连、板块互通、主体互动”。完成作业、执法车辆监控系统建设方案申报工作,制订建筑垃圾运输车辆视频监控方案,探索城管工作全区域、全时段、全痕迹管理新方式。研发“全民城管”公众互动平台,着力打造市民“e”家。优化群众诉求处置流程,压缩中间环节,强化问题快速解决,全年派遣案件5.4万件,处结率达95%,市电子监察平台满意度达100%。

  建立指挥调度机制。建立各区及市直相关部门城管工作月度计划制度,实行目标任务方案化、方案谋划菜单化、菜单落实具体化,全年下发月度计划清单12期。以市城管监督指挥中心为中枢、以数字城管系统为平台,以案件派遣处置网络为支撑,建立城管快速反应体系,先后指挥调度责任单位开展文明城市创建、市容环境整治风暴,圆满完成中央、省及外地党政代表团来宜调研等15次大型迎检活动的市容环境保障工作。建立“上门访谈、主动约谈、交流互谈”的市区城管工作互动制度,全年市到各区对接城管工作11次,约谈各区分管领导或城管部门主要负责人20次。

  积极引入市场竞争。突破传统思维定式、角色定式、工作定式束缚,搭建市场平台,开放市场空间,壮大市场主体,强化市场监管,重点推进环卫作业市场化改革,促进城市管理从政府包揽向市场竞争转变。目前环卫设施建设、垃圾收集清运、垃圾容器维护、道路清扫保洁、“野广告”清除、公共厕所管理的市场化率基本达到100%。

  提高成效考评水平。市城管委修改城区城管考评细则,完善制度设计,考评项目由12个增至20个,针对性和时效性进一步增强。扩大考评对象覆盖面,首次对15个街道城管工作进行考核和排名,结果与各区城管工作考核成绩同步在新闻媒体公布。研究23家市直部门城管工作考评方式,在今年1月正式试行,构建“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考评格局。调整县市城管工作考评方式,实行“暗考+明查”相结合的考评模式。

  2015年,站在新起点,市城管委将以上海城市管理为标准,树立“法治立业、改革活业、质量兴业、廉洁保业、文化促业”的发展战略,实施“大城管”、扮靓“新宜昌”,以常态化、规范化、精细化、智能化、人文化的行业新姿态,服务全省城管工作跨越发展、服务现代化特大城市建设“三年出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