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追求卓越 铸就精神高地
【阅读提示】
敢为人先,追求卓越。
20万市民票选出的“武汉精神”,在这座城市文化血脉中已绵亘千年,这两年又焕发出新的生机:敢于突破前人未曾涉足的“盲区”、有碍武汉发展的“禁区”、矛盾错综复杂的“难区”,为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复兴大武汉注入文化内涵,提供精神引领。
经济实力倍增、GDP排位跃升。由钢筋混凝土铸就的城市筋骨日益强壮,武汉冲刺国家中心城市,健步如飞。
与之相匹配,人们更强烈地感受到这座城市的精、气、神,同样日新月异,不断升腾。
治庸问责,打击庸懒散,洗礼官员头脑,建全国最优软环境。
城管革命,革新城市面貌,目标全国一流,誓言“摘帽大县城”。
文明创建,提升市民风范,市民告别陋习,共创全国文明城市。
一阵阵政坛新风刮起,一次次精神风暴席卷,从庙堂之上到市井之间,涤荡着这座城市的思想和发展节奏,塑造着城市复兴的助推器与催化剂。
治庸问责——
让官员个个动起来
7月11日上午,江城酷暑难耐,洪山区政务服务中心却凉爽宜人,来办事的人们安静等待。
私企老板王菁正在工商窗口办事。她扬了扬手中的表格说:“每年要来两三次,现在办事越来越简便,工作人员的态度也越来越好了。”
王菁的亲身感受,源于2年前的一场“治庸问责”大风暴。
敢动真格干部干不好立马“交枪”
武汉“治庸”是被逼出来的。
2011年春节刚过,武汉四大家领导带队调研投资软环境,目睹种种问题,省委常委、武汉市委书记阮成发彻夜难眠。
“投资环境问题,归根到底是干部作风问题,必须痛下决心、大力整治!”当年4月6日,武汉掀起“责任风暴”,实施“治庸计划”。
治庸的关键,在于消除干部队伍工作表现上的“第三种状态”,即干不好又不交枪,占着岗位不作为、慢作为甚至乱作为……
一系列措施频频“亮剑”,力促庸下能上、减庸提能。
有官员说,治庸问责开展以来,人人头上有任务,个个身上有责任,让人很难懈怠。一些基层人员甚至直言,搞得神经紧张“人人自危”。
该市主要领导针锋相对:在责任面前,“人人自危”有什么不好?领导干部“不自危”,群众就会“人人自危”。
暴雨渍城,水务局长被问责;交通拥堵,交管局长被全市通报批评……2年来,共有1543名官员被问责,其中包括21名局级干部。
电视问政官员再难堪也要坚持问
放心豆制品竟来自黑作坊,食药监局局长如坐针毡;交警贴罚单又撕下来,交管局长冷汗直冒……
7月上旬,武汉电视问政“期中考”,延续犀利风格,再次引发全国关注。
不作秀、不回避、不遮掩,特别对市民最关心的问题,哪怕让台上领导干部难堪也要坚持问。
有官员私下不解:“把我们整得像考小学生一样,岂不是让我们在市民面前丢形象,今后还怎么开展工作?”“我们的形象,在电视问政上,是丢不掉的;真正丢人的,是在日常工作中。”该市纪委书记车延高说,如果群众要求的我们没做好,或者不仅没做好,还做了群众不能接受的事情,这才是真正的丢丑。
治庸风暴只有起点没有终点
6月20日,武汉市公开曝光一批“治奢”典型案件,对其中主要责任人指名道姓,严厉问责。
今年是武汉市第三次承诺整改十个突出问题,首次剑指公务“治奢”。治庸风暴在江城刮起2年来,涤荡官场的力度有增无减。
每月定期的暗访,无时无刻不让官员绷紧神经,提升效能。治庸办作风建设组负责人说,最初,暗访主要抓迟到、逛淘宝、聊QQ等面上的庸懒散;如今,暗访重点发现工作效率低下、服务态度不好等深层次的庸懒散。
暗访、治庸、问责,年年月月都在升级。该市主要领导多个场合表达决心:不开表彰会、总结会,治庸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坚持治庸,武汉就有希望。”
文明创建——
根除陋习展大都会市民风范
武汉从来不缺道德楷模:信义兄弟、暴走妈妈、仁心廉医、三零司机……一串串城市英雄的名字,凝聚这座城市的精神高地。
但是,火辣的天气造就了武汉人率性、直爽,甚至大喇喇的性格:边走边吃的“过早”文化,随手一丢的方便碗盒,脱口而出的“汉骂”一直是街头一景,本地人司空见惯,外地人频频皱眉。
城市地位提升,大武汉日显国际范。国际化之都市,必有国际化之城市文明。国际大都会的市民,也必然要养成与时代发展相匹配的文明素养。“码头文化”、市井气息,面对奔涌而来的现代化冲击,武汉人该怎么办?
火辣武汉悄然“变脸”
去年新春,在武汉天河机场,一个武汉孩童对自己的父母来了句“汉骂”。一个外地网友发在微博上,称武汉是“全国最大的农村土鳖城市”。
一石激起千层浪。该微博被大量转发,引来一场由40多万网友参与的“汉骂”讨论。
武汉网友没有护短,深刻反思“汉骂”。媒体适时介入,推出“评选最亲切武汉话”、推广“汉敬”等共建文明活动。
接下来的一年多,一场场发端自武汉的文明行动,激荡全国:告别车窗抛物、拔塞行动、公交禁食……
网络上,市民自发随手拍,舆论压力让乱扔垃圾、地铁上吃面等行为越来越少;志愿者用自编顺口溜等方式呼吁告别车窗抛物。
全城文明创建更是深墨重彩:2000名市容监督员上岗,刹住街头不文明乱象;奖惩并罚,检举一例“车窗抛物”可获100元奖金、加塞被罚100元……
一场场行动,引领武汉市民,向陋习作别。点滴之中,火辣武汉“悄然变脸”。
据中央文明办公布,武汉在2012年全国127个城市文明程度指数测评排名中,位列“全国文明城市提名资格城市”第5名。
让文明之花常开不败
文化发展会提升社会精气神。一个地区文化氛围浓烈,精神面貌就会改变。
“要做就做到最好”。武汉提出路径:创建“文化五城”,把武汉打造成读书之城、艺术之城、大学之城、博物馆之城和设计创意之城,培育文明市民,构建与国家中心城市相匹配的城市文化。
全国首条书香地铁在武汉应运而生,沿线21个自助图书馆,每台存书402册,还书600多册,包括诗歌、少儿读物、哲学、历史、传记、管理等10多类。
诗歌“广告”让江城轻轨大放异彩。沿着20多公里长的轻轨一号线徐行,候车区里、桥墩上,373块广告牌刊载选自英国和我省的51位诗人、117首诗歌。站台上等车的市民,一边品味行行诗意,一边穿越城市风景。
文化“穿行”在城市里,荡涤市民之心。只有广大市民成为文明市民,武汉才能成为真正的“文化武汉”。
城管革命——
摘掉“大县城”帽子
复兴大武汉,城市面貌是道绕不过去的坎。武汉市市长唐良智一针见血,“不能让外地人一谈起武汉,首先想到脏和乱,是一个大县城。”一场城市管理新变革,由此展开。
动真格城市面貌大变样
2011年7月1日,“城管革命”启动,整治暴露垃圾、占道经营等17个突出问题,力争当年大变样,次年发生根本性变化,三年成为全省最优、国内一流。
首抓道路清洗,主次干道24小时保洁,一台台清扫车上路,一天5遍反复洗路,洗出了道路本色。
17个问题“全面开花”:暴露垃圾减少6成,新增垃圾桶3.4万个,拆除违建、大树添绿、交通整治……
聘请“第三方”调查机构对各区城管进行评估。2011年8月17日,因综合考核排名末位,两名副区长公开检讨,两区分别被罚50万元和30万元。
一道道“紧箍咒”,念得区区都在动脑筋,人人都在想办法。
2011年12月1日,省检查团考察武汉后高度赞扬:武汉再也不是大县城、大工地,正在变成真正的大武汉!
转理念顶层设计实现大蝶变
“城管革命”,干净只是最低标准。
武汉市委、市政府期许更为长远:借此推动一场城市发展理念上的“革命”,自外而内实现城市蝶变。
一系列举措相继展开:下放城市综合管理事权;探索环卫作业、排水疏涝、绿化养护等运行市场化;组建2000人的市容环境监督员,劝导、处罚随地吐痰、乱扔垃圾等9种不文明陋习;三年内投入260亿元用于“城管革命”。
十大环境整治战役相继打响。渣土整治、出店占道、违法建设、空气污染……长期困扰城市环境的顽疾,在一次次成体系的整体推进中,逐步医治。
十大文化创意景观建设启动。休闲长椅、景观花街、路缘石美化、星级厕所……不断雕琢的城市细节,令人耳目一新,惊讶于城市变化。
首立法体制创新给力“大城管”
全省城管排名,武汉2011年第七,2012年第三。“城管革命”以后,全国100多个县市组团慕名而来,参访学习“武汉样本”。
但武汉决策层头脑清醒,“城管革命”任重道远,不少问题,一旦放松,马上反弹。
如何护卫“城管革命”成果,什么才是城市管理的“武汉经验”?
首颁“大城管”法规。国内首次以立法形式明确城市管理范围、细化城市管理标准。《人民日报》称赞:进一步理清了部门责任,减少了部门间推诿扯皮,让城市管理参与者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
城管局升格城管委。归并规划、建设等10多个部门中涉及城市管理的综合执法权归,统一指挥、监督、考核,打破现有的利益和权力格局。
一套职能有机统一、精干高效的全新大城管机制,正有条不紊地呵护着这座城市来之不易的美丽。(邹贤启、蔡华东、曹山旭、卢平川、成熔兴、胡弦、程凤)
来源:湖北日报 责任编辑:刘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