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幸福怎样来敲门
幸福怎样来敲门
——对襄阳3个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的调查
阅读提示:城镇化是不是急着让农民进城;钱,从哪里来?人,往哪里去?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如何不让耕地减少反而增加,同时,又让工业化、城镇化所需用地不减少?在新型城镇化战略引领下,农民的生活发生着怎样的改变?
近期,本报记者深入襄阳,试图探寻其在实施新型城镇化、“四化”同步和城乡一体发展战略的新实践。
方照军:幸福来的太突然
——襄城区尹集乡白云人家新社区走笔
8月3日,艳阳高照,热浪袭人。
记者来到襄城区尹集乡白云人家农村新社区,迷惑了,这里到底是城还是乡?
2012年6月16日,白云人家在一片荒山上开工,临时修筑的一条土路,汽车进不去,只好步行,参加完开工仪式,鞋子和裤腿上已被泥巴沾满。
如今,这里房前屋后绿树成荫、芳草如碧;防洪渠里,碧水悠悠;太阳能路灯齐刷刷地“站岗”超市、社区政务服务中心、卫生服务站、幼儿园散落其中。
一条柏油路一直通到新居民方照军的家门口。三层小楼楼上楼下走一遍,记者更感慨了。一楼客厅、厨房、洗澡间。二楼三间卧室加一间露天阳台;三楼,两间卧室加一个阳台。有线电视、宽带网、太阳能热水器、空调、天燃气、抽油烟机等家电器具,一应俱全。“有一句歌词说幸福来得太突然,很贴切。”方照军颇有些得意。
襄城,襄阳主城区之一,农业占比不足20%;
尹集乡,距襄阳主城区仅8公里,大部分被纳入所辖8个村(居)。1.4万人,农民大部分在外地或主城区打工。
方照军会砌工,拎着一把刀走南闯北,如果有活干,一天倒也有100多元收入。13亩土地他也没有当回事。家里原有的两层楼房还是上世纪90年代初盖的,占地面积约一亩。
全乡3786户的情况跟方照军家差不多。
市、区想把一些工业项目、教育科研基地项目往尹集放,但乡里并没有多少建设用地指标可供。
一张篮图铺开——对全乡49.72平方公里进行全域规划,将8个村(居)的1.4万人,集中到5个新社区,配套建设中小学、三甲医院等公共服务机构,实现“乡不动,城入村。”
钱,是个硬东西。
解放思想和改革创新的武器再次发挥威力。
刘友文,襄阳宏林园艺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襄阳本土成长起来的民营企业家。
10年前,他就在襄州租了个林场,想实现景观植物与生态旅游的结合。但林场太偏,基础设施不全,现有景观植物产业功能巨大,旅游功能却为零。
方照军所在的青龙村,荒山、荒滩、塘堰,尤其是被村民们粗放利用的土地、宅基地等加起来有1.5万亩之巨,交通又很便利。
刘友文一次性拿出3亿元,按照市里统一规划,在凤凰村一个荒山上建设白云人家新社区,小区共有516套房子,使用面积从80平方米到180平方米不等,总面积10.5万平方米,可将包括方照军在内的504户人家全部搬进新社区。
政策也很优厚,迁一还一,如果拆除房屋面积小于新社区提供面积,按最低价卖给农民。土地则规范流转给刘友文。水田每年800元/亩,旱地每年500元/亩,且租金每年增长5%;每亩地配套安置20至25个工人。
方照军的妻子王香莲早在去年就把8亩水田和5亩旱地流转给了刘友文,现在全部种上了各种景观树,王香莲本人也进入宏林集团成为一名护林员,每天50元的收入;
有了土地经营权,刘龙文投资的胆子也大了。一下子投入2个多亿,兴建中部地区最大的中华紫薇园,发展生态旅游。民俗风情体验园、襄阳名人园、汉唐诗谷、中华养生园美丽乡村等20多个景点紧锣密鼓陆续开工。
刘友文说,到明年开园迎客,整个青龙村村民还满足不了用工需求,还得到外村去招人。
市、区两级深知,新型城镇化如果没有产业支撑,就无法扩大农民的就业空间。近年来,已经投入13亿元,建设重大产业支撑项目10多个,初步测算,完全可以保证尹集乡9400名劳动力的充分就业,还能带动欧庙等周边乡镇的2.8万名劳力就业。
就在记者采访时,年过五旬的方照军接到一家企业招聘人员的电话,希望老方去工作,8小时工作制,有五项保险,被老方婉拒。“老了,拎把刀,想干就干,不想干就休息,图个自在。”老方向记者解释。
老方和他的老伴,现在都参加了新农合。襄阳市和襄城区还计划把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合并,原有的新农合政策不变,到区以上医院看病就按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政策执行,让农民得到更多的实惠。
教育等公共服务的投入也在不断加大,计划在尹集乡投入3015万元,扩建一所九年一贯制的中学和2所标准化幼儿园。规划建设的三甲医院也已启动。
【点睛】
乡不动城入村
尹集的探索至少解决了三个问题:一是“钱从哪里来”的问题。政府主导、财政支持、社会参与、市场运作,这也是解放思想的结果。二是解决了“地从哪里来”的问题。全域规划,五个社区,实现土地集约、节约利用,盘活了土地资产。三是解决了“人往哪里去”的问题。现阶段,农民不可能全部涌进城,先社区、后乡镇、再县城,把城里公共服务引进社区,因地制宜发展产业,实现就地城镇化,应该是新型城镇化战略的优先方向。(邓洪涛、曾忠保)
徐明富:68岁缘何还能年入3万元
——襄州双沟现代农业示范区调查
车行襄州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区,一眼望不尽的绿。
绿油油的水稻、绿油油的菜地,往来穿梭的车上装满着运往全国各地的蔬菜。
8月4日下午5时,徐明富在湖北李行农业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李行农业”)一个蔬菜大棚里,维修滴水管,只见他手脚麻利地将铺在蔬菜根部的塑料软管,拽出来,一截一截地检查,破了的,迅速剪断,还能用的,捡到一边。
徐明富,襄州区双沟镇陶王岗社区居民,68岁,儿子、儿媳都在城里打工,留下老两口种着6.2亩水田。
改变,似乎在一夜之间。
2012年初,襄州现代综合农业示范区建设启动。
襄州,原襄阳县,全国重要粮食生产大县、生猪调出大县,农业是其特有的优势。去年,其粮食总产146万吨,增长9%,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标兵称号,畜牧业全省“7年冠”。“解决中国人吃粮、吃菜问题只能靠自己。工业化、城镇化,不能以牺牲粮食和土地资源为代价。”省委常委、襄阳市委书记王君正在襄州调研时,反复这样强调。
一个总规划面积达到75.3平方公里的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区启动建设。这是一盘前所未有的棋。
农民向社区集中,解决“空心村”问题。在统一规划基础上,按照“区域相近、适度聚集、有利生产、方便生活”的原则,采取集并、改建、整治等措施,将示范内的26个行政村,规划建设成11个新型农村社区。
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发展现代农业。建设了38.3平方公里的都市农业示范片,以蔬菜和花卉苗木为主;建设15.5平方公里的“粮食高产示范片”,通过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辅以农业机械化、信息化、生态化、设施化手段,打造全国粮食高产、高科技设施农业和生态观光农业示范区。
徐明富把自己的6.2亩水田转包给了李行农业,每亩每年1000元。
没有了田地烦扰,老徐反而觉得无聊了。李行农业正好缺一个生产队长,双方一拍即合。月薪2200元,加上6200元的租金。徐明富一年的收入超过了3万元。
示范区建设的启动,为李行农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李行农业董事长李永强说,在市、区支持下,他与陶王岗社区、陶河村的农民签订了土地流转协议,总面积达到1万亩。
这两个村约有6000人。50岁以内的,没有人从事农业生产。加上还在上学的,真正需要重新安置就业的农民不到1000人。
4000多万元资金扔到地里,水、电、路、大棚全部建成,旱能灌、涝能排。
徐明富拾弄了一辈子田地,种水稻、玉米是行家里手,种普通菜也没问题,但大路货的菜,支撑不起每年每亩1000元的租金和昂贵的种田成本。
底薪5000元,再根据收成按一定比例提成。李永强一次性从山东寿光、江苏徐州引进了7个种菜能手。
种了一辈子地的徐明富开了眼界。
江苏徐州技术员李金带来了南瓜种子,长出来的南瓜最大的单体重100公斤;
通过私人关系,从荷兰引进的布里塔茄子,抗病、耐寒、产量高,可以从头年的10月一直卖到次年7月,正好弥补国内茄子上市淡季。单产七八万斤,一亩地能弄8万元的毛收入;
从美国引进的蕃茄单株产量可以达到5公斤,而国内只能达到3公斤左右。
现在,李行农业万亩高产蔬菜示范园里,简直成了国内外优质蔬菜品种的展示园,引进的新品种达到100多个。不习惯种植国外蔬菜的农民,也纷纷到李行农业购买菜苗,回家试种。
现在,李行农业每天向襄阳市各大超市提供50吨蔬菜,还向武汉、十堰等地供菜。
李永强说,同样是种菜,他种菜一亩地的收入在5万元至10万元。
这是现代农业给襄州带来的改变。
李永强也信守承诺,只要农民愿意来公司种菜,每天就有80元的收入,对于那些50岁以上的家庭妇女来说,是一个不错的工作。现在陶王岗社区、陶河村周边的400多人成为李行农业的员工。
【点睛】
城镇化不能以牺牲口粮为代价
民以食为天,粮安天下。13亿人口,如果把嘴巴交给外国人,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
襄州的最可贵之处在于,以丰富农业资源为依托,走高产、优质、高效、生态的现代农业之路。无粮不稳,千古教训。(邓洪涛、柴化锐、刘东)
邱士生:有钱难买老来福
——襄阳高新区魏庄社区农民的新生活
8月4日,周末,60岁的邱士生和55岁的老伴张莲英起了个大早,到菜场买菜。今天,在襄阳安达物流公司上班的儿子邱爱虎和儿媳袁玉闪要回家吃饭。
老邱是襄阳高新区刘集办事处魏庄社区的居民。
魏庄,襄阳高新区刘集办事处一个被工厂、工地包围的新社区。5年前,老邱压根没想到自己的晚年生活会如此安逸。
5年前,魏庄社区还是襄州区刘集办事处的魏庄村。远离城镇、土地贫瘠、经常因旱缺水吃。村民收入主要靠外出打工,1.2万亩坡地上常年种着两种庄稼——小麦和玉米。村民年人均收入不足6000元,村集体负债160万元。
高新区快速发展使这个村庄被城镇化。坡地全部被襄阳高新区深圳工业园给征了,襄州区刘集办事处也交由襄阳高新区托管,魏庄村变为魏庄社区。
种了一辈子庄稼的老邱当初死活不同意征地,土地是农民的“命根”,连命根都没了,还怎么生活?不想,高新区随后的一连串动作,让老邱和家人笑逐颜开。
工业园建设征地,社区和村民在短时间内得到相当数量的财富。其中,征地补偿款1.2亿元。土地安置款2.2亿元,地上附着物及青苗补偿款若干。
老邱得到土地安置费、地上附着物及青苗补偿款、房屋补偿款19万元,还从1060套还建房里分到两套共297平方米的新楼房,老邱和小邱各一套。
襄阳高新区并没有把土地补偿费全部支付给农民。土地安置费、地上附着物及青苗补偿款根据规定发放到人头。土地补偿费的70%按户籍人口确定股权,每人50股,并发放股权证。30%用于购买居民养老保险等。
老邱和老伴、儿子、儿媳,包括3岁的孙女每人都分到了50股。土地补偿费中还列支了一部分,给所有居民购买养老保险,现在老邱和老伴每月定时从社保部门分别领到297元的养老金。
2008年,社区从土地补偿费中拿出500万元注册成立众鑫实业公司,在园区内从事土地平整,工业园区也把一些工业地产、商业门面、小区车库建设交由众鑫开发,社区一下子掘到4000万元的“金。”
当初,按成本价回购的还建房小区车库现在已增值3倍,现在年收益近百万元;社区现在又在兴建厂房、酒店、蓝领公寓等,预计建成后,每年可为社区带来500万元的租赁收入。临街的商业门面建成后,收益会更多。
当年负债160万元的魏庄村,已经变身为集体资产3.2亿元的魏庄社区。
集体发展了,村民也受益。去年元月和6月,今年元月和7月包括老邱在内的2286名农民每人分到8000元的“红。”社区为此耗资1828.8万元。
社区生意为什么这么好?
这是工业化带来的成果。园区骆驼蓄电池、康明斯发动机等80多家企业入驻,务工人员近两万人。“这些工厂,这么多人,衣食住行都是机遇。”刘集镇党委书记宋勇说,在建的19.5万平方米蓝领公寓,可以帮企业减少投资,可以安置1万多名员工,集体也有不错的收益。
大量企业进入,也为小邱和袁玉闪这样的年轻人提供了就业机会,使他们“在家门口过着城里人的生活”。
数据显示,魏庄社区18至50岁的1378名劳力中,有1200多人在园区内就业,100多人在园区内从事餐馆服务等。居民家庭年收入去年达到1.3万元。
12时刚过,老邱一家人聚齐了。够了!老邱说这辈子也没有想过,还能来个老来福!
【点睛】
农民不是工业化城镇化的对立面
“四化”同步也好,新型城镇也罢,都是路径,都是手段,目标和目的是使老百姓过上好日子。目的搞清楚,政策、方法、措施就有谱了。
中国之大,荆楚之博,各地各村情况不同,但相同的是,以人民为上,把老百姓放心上,捧在手上,一切都会变得有办法、有方法。(邓洪涛、陈茜)
【观察】
“襄阳模式”的示范意义
内需的最大潜力在城镇化。城镇化可以带动几十个行业,城镇化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可以代替10万亿元的出口。
襄阳的探索示范意义,比较准确地把握了新型城镇化道路的内涵。新型城镇化战略根本内涵是,“四化”同步。工业化是动力和引擎、农业现代化是保障、城镇化是载体和支撑、信息化是平台。四者不可偏废。
很多城市为什么建了拆,拆了建,根本在于没有一个长远观念,只有任期思想。《都市襄阳》的规划把城市边际固定下来,做好空间、城市、产业等系列专业规划,这就避免了心里没数,一哄而上,从而也避免了一哄而下和一哄而散的可能。在建设的先后顺序上,先新社区、后特色镇,这是符合中国农民城市化进程的。
中国城市里现在还拥有大约2.6亿打工群体,他们工作在城市,根基在农村;劳力在城市,家属在农村;这部分人的城市化问题还没有解决,如果再把大量的农民推进城,城市吸纳不了。就地城镇化问题值得尝试。
统筹协调好了城与人、城与地、城与乡的关系。以新社区为突破口,实行农民向社区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大户集中,实现了土地的集约利用,为工业化和城镇化提供了土地和人力资源,把城市公共服务引进社区,改善和提高了农民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方式,这点更难能可贵。(邓洪涛)
来源:湖北日报 责任编辑:刘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