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市州动态武汉正文

武汉:江夏城管探索文化治理“江夏模式”

2013-12-25 00:00:00 |  湖北省建设信息中心 | 

以人为本 依法行政
江夏城管探索文化治理“江夏模式”

    最近,江夏城管与文化人打得火热。

  著名诗人、作家刘益善受邀到城管作客时毫不掩饰自己的惊诧:“我曾被邀到全国各地一些行业进行采访写作,但到城管部门采访参观,却是第一次。”

  江夏区城管委两次邀请省市知名作家、高校教授,参与城管文化建设活动。该委负责人范汉斌称,以数千人管理几十万人口和城市,只能施行“文化治理”:借用专家的智慧提炼城管文化内涵,通过每一次执法和服务互动传达并影响社会大众,逐步形成一致的城市管理理念,在这个一致的文化层面上,市民与城管部门就形成了管理的合力。

  多位参加江夏城管文化高峰论坛的专家称,江夏城管把文化当成了管理效力放大器,他们沉醉于塑造文化、移风易俗。

  “为人民管理城市”还是“为城市管理人民”

  以文化渗透达成秩序自律,首先需要统一城管文化的核心价值。

  城管文化的价值核心是什么?江夏区副区长肖少华认为,这个问题本质上是“为人民管理城市还是为城市管理人民”的问题,江夏已经有了正确答案:用服务手段解决70%的问题,用管理手段解决20%的问题,用执法手段解决10%的问题。这种做法,归纳起来就是“以人为本、依法行政”。

  武汉大学樊星教授认为,上述城管文化核心应突出一个“雅”字,其价值点至少有三个:民本理念、精细理念、公平理念。

  樊星认为,城市管理工作的主体是满足城市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群众满意不满意才是检验城市管理工作的根本标准。管理者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对市民负责、为市民服务、受市民监督、让市民满意,让更多的人生活便利,安居乐业。小商小贩也是这座城市的市民,是城市的主人,也是服务的对象。

  一年来,江夏城管边请教专家,边落地试验。主动设立7个免租费的便民菜市场,接纳2000多个菜贩;帮助出店经营者整理占道货品,为进城瓜农开设街头瓜摊,为夜市占道摊点设定合法经营时段,为街头擦鞋女修建雨阳篷……江夏城管的形象有了180度大转变,城管文化的核心有了生动的表达。

  8项措施擦亮城管文化内涵

  确定了城管文化的核心,还应与社会交融,发挥出文化影响力。

  省社科院党组书记、社会学研究员曾成贵认为,文化属于精神层面,是上层建筑,城管文化首先要在城管群体达成价值共识,约束自身行为;然后再与社会大文化互动,向全社会播散。

  根据专家指导,江夏城管采取3项措施,在内部强化价值共识。

  首先评选城管“双十星”。每年评选10名“城管之星”和10名“支持城管之星”,突出典型示范带动作用。

  其次是举办江夏城管文化研讨会。今年3月23日,举办江夏城管文化研讨会,武汉现代管理科学研究会的领导、专家10余人参会,会上归纳凝炼城管文化核心价值,就城管文化提出“江夏模式”。目前,省委党校已将《城管文化“江夏模式”创新发展研究》申请为重大调研项目课题。

  第三是组织职业道德教育培训。每年组织千余名城管干部职工参加封闭式教育培训,专项学习法律、礼仪、道德、纪律等,提升执法队员综合素质。

  在此基础上,江夏城管尝试以下5种渠道与市民互动,把优秀的城管文化传播出去,溶入区域文化血脉。

  与区书画家协会、区作家协会联合举办“城管杯”爱我江夏书画作品大奖赛,出版《江夏文艺》城管文化特刊;在全区中小学校开展“城管杯”征文评选活动,激发中小学生热爱家乡、美化家乡的热情。组织以城管革命为题材的“城管杯”爱江夏百日摄影大赛等。借力江夏文化优势,熔铸城管文化。

  与区老促会、武汉收藏家协会文献专业委员会联合举办红色收藏苏区行巡回展览活动,借力继承革命传统,弘扬优秀城管文化。

  向全区人民发出“建设幸福江夏,创最美丽城区”的倡议,号召全体市民做最有序城市的维护者、做最干净城市的守护者、做最优美城市的爱护者。

  借力文体活动弘扬城管文化。先后开展“区城管局迎春联欢晚会”、“‘双创’活动京剧晚会”、“城管知识竞赛”等系列活动。

  借力廉政文化进机关和进家庭助廉等活动,在廉政文化中注入城管文化,增大助推城管革命的原动力。

  江夏区城管委认为,优秀的城管人是优秀城管文化的载体和物化,学习和传播“城管之星”事迹,本质上是学习优秀的城管文化;只要先进的城管文化占据了主流价值观,不仅过去的粗暴管理手段会自觉遁形,部分市民群众的不文明行为也会收敛。“这就是我们追求的城市文化治理。”

  每一天的重复都是累积“文明的力量”

  “这人看制服是城管的咧,么样搞起泥瓦匠的事情来了?”去年8月,江夏区城管局执法一中队程时志每天上班都拎着油漆桶、小铲子、小水壶、小滚简,与队员们走街串巷铲除10万多块小广告。

  6月15日,程时志在复江道劝说一个烧烤摊时,背上被突然发怒的摊主插上一大把烧烤竹签。几名路过的大学生见状连忙帮他拔签止血,一个摩托车主载他驶向医院……

  个别城管队员私下议论:评上了“城管之星”的程时志等人,看起来可真“怂”。程时志则认为,路人论论那一幕,竹签插背那一刻,文明城管的基因就已传到路人、大学生和摩托车主身上。

  江夏城管为保护优秀城管文化的基因,制定了严格的纪律和监督措施。街头执法以劝阻为主,必要时帮违法摊贩搬东西清理现场,遇到不理解的摊主则多次进店解释,“攻心为上、攻城为下”。

  规范的执法累积着文明的力量,这些力量正通过多种方式向市民传递。

  两年以来,江夏城管精心打造多处城管文化墙。联手区作协、摄协开展“城管文化”艺术创作,在纸坊城区58处工地围墙上赋诗作画。中山舰、谭鑫培、梁子湖等一批独具江夏人文气息的国字号名片上了文化墙,成了学习观赏的美丽风景。

  根据区委、区政府部署,江夏城管投巨资在江夏市民休闲中心、山坡街贺站社区、107国道郑店段莲花桥村、京港澳高速安山出口等7个重点路段,以及城区多个路口安装大型公益宣传牌100多个,着力开展践行武汉精神公益广告宣传。结合城管进社区、进学校活动,持续开展“马路办公”和文明指数测评。

  建设优秀的城管文化,用以治理城市,江夏城管率先提出的文化治理理念正生根发芽。省作协副主席、省文学院院长陈应松认为,江夏城管文化是一种与本土文化相结合的崭新的街头文化,它让硬性执法变成了柔性服务。城市因而变得更温暖。

  街头故事

  刘四意:为残疾鞋匠搭建风雨亭

  常年巡街执法,江夏区城管执法一中队党支部书记刘四意非常心疼残疾人生计不易。他多方奔走联系,在四贤路找了一块空地,带领中队队员用铁皮搭建一个“残疾人便民服务亭”。他与社区联系为亭子接通了电线,确保阴雨天照明,夏天开电扇。满街修鞋的残疾人都被请进了服务亭。残疾鞋匠感动不已,他们集体为城管中队送去了一面锦旗。

  纸坊城区有10000多个小餐饮,一些出店经营的钉子户管理难度很大。北华街有一家湖南米粉店,店主夫妇经常占道经营,三番五次劝说无效,刘四意决定暂扣其经营物品。不料,夫妇二人持器械威胁打人,刘四意背着手直盯盯站在二人面前……事后,刘四意主动找上门与夫妇二人谈心,居然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

  胡俭:为占道钉子户找摊位

  北华街是江夏城区唯一一条示范街,可在这条街中心港路口却扎着一个占道水果摊。摊主姓彭,67岁。彭爹爹下岗多年,家中无人照料,多年来一个人守着水果摊为生。

  劝走彭爹爹的水果摊,一段时间成了一中队副队长胡俭的重要工作。“老人生活不易,不能一赶了之,强行驱赶违反政策,也会闹出麻烦。”但许多占道摊贩都在看着彭爹爹,只要他不走,整条街的小贩都很难管理。

  胡俭带着队员四处求人,先在公共自行车站求得了一处摊位,把彭爹爹请了过去,但3个月后彭爹爹抱怨生意不好又回来了!

  一中队又设法请求社区帮忙,联系到熊廷弼街一处繁华位置,总算把彭爹爹安置妥当。“整个城管革命期间,类似的钉子户安置了10多家,求遍了沿街部门和社区。”

  李国栋:工作还靠“棋盘交情”

  街道管理收费工作麻烦多,江夏区城管局社区管理办公室主任李国栋体会最深。有一次,他到公路局旁边的一家小门面收费,户主态度特别不好,一把夺过李国栋手上的单子撕得粉碎,还对他大打出手。李国栋站着一动未动,直到警察接警赶来。户主被带进了派出所,李国栋还跟了进去,帮着求情。

  秀山社区是李国栋负责的保洁点。社区里有个烧锅炉的老爹爹,家里家外堆满了柴火和煤团。队员们想了很多办法,老爹爹就是不同意清理柴火。李国栋得知老爹爹喜欢抽烟、下棋,就备了两盒烟,与老爹爹下了一下午棋。边下棋边做工作,竟把老爹爹说服了。秀山社区成了江夏区环卫保洁的示范单位。

  吴建军:摊贩追打被市民救下

  12月2日上午7时40分,江夏城管一中队协管员吴建军照例去体育馆巡查,发现几天前离开的小型游乐场又出摊了,这一回摊位堵住了体育馆的消防通道。

  吴建军与两名队友劝摊贩离开,几名摊贩突然举起塑料板凳,劈头盖脸地砸向吴建军,吴建军边躲边跑。摊贩手中的板凳砸得粉碎,吴建军头上被砸出多个血泡。

  附近晨练的爹爹婆婆见状冲过来救下了吴建军,报警指证摊贩打人。一位姓钟爹爹说,原来总认为城管不好,但那天看到摊贩们太不像话了,追着打,把自己的手都打破了。

  10日上午,记者在江夏区人民医院3楼脑外病房看望了吴建军。医生的诊断表明,吴建军恶心呕吐,CT检查为轻度脑震荡,仍需住院治疗。吴建军的妻子是一名环卫工,她哭着说:“城管都不准还手了,那些人该有多大仇恨呢,竟然这样下狠手。”

  躺在病床上的吴建军则说:“我很高兴,我是被群众救下送到医院的!”

  杨雷:每天去果批当搬运

  12月10日上午10时许,江夏区城管执法一中队杨雷等队员才从河头水果市场返回。一大早去果批市场“当搬运”几乎成了一项例行工作。

  这个水果市场共有商户17家,早上进货时,各家店外都摆满了水果箱,一条道路常被堵得水泄不通。城管部门考虑到商贩的交易实际,特许其在上午8:30-9:00之间临时占道。但由于各种原因,商户往往在9点以后仍不能及时搬入店内。

  每天上午,一中队执法队员前来巡查,只能帮着摊贩往店内帮水果。“这是每位在此值班的城管队员每天必做的体力活。”

  评论

  城管的“文化征途”

  管好一座30万人居住的城市,单靠600名城管队员,难免着急上火。城管队员的人数总是有限的,城市仍在飞速发展,如何进行有效地管理?城管部门总在挠头。

  过去,主观管理为先导的城管理念催生了粗暴执法,这甚至动摇了城管公权力的合法性,这条老路正迅速没入历史。

  现在,借建设服务型政府契机,多地城管提出了服务在先的管理理念,极大化解了社会对于城管的紧张感。

  江夏城管是服务在先理念的首批践行者。他们以城市的名义平等接纳了数以千计进城谋生的小贩,这些小贩逐渐学着自觉维护城市秩序,街道反而变宽敞了。

  服务取代管理,本是回归了城管原义。作为市容和秩序的管理者,城管部门逐渐克制了主观审美冲动,不再一味追求宏大肃穆的标准大城,城市渐渐变得宽容、温暖了。

  但服务与管理一样,仍是城管给予社会的单向策动力,这一力量虽然温暖、虽然强大,仍显得不够。城管既是服务,能否发动更多人加入城管服务者?

  江夏城管在“城管革命”一开始就想到了借力文化,构建城管文明,以文明的名义将全体市民变成城管服务者。

  服务在先的城管队员,工作中的言谈举止,都是优秀城管文化的生动表达,都能成为文化的传播者。优秀总是值得学习,人们看多了就会接受,在此后的另一次街头邂逅,他们完全可能遵从进入体内的文化基因,变身为城市秩序的守护者。

  如此下去,优秀城管文化将逐渐根植于社会文化基因,渗透于市民血脉,城市管理或许无需再管。(陈剑荣、卢德斌、李乔、孙竞雄)

来源:湖北日报 责任编辑:刘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