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市州动态孝感正文

孝感:打造生态宜居幸福家园

2015-12-01 00:00:00 |  湖北省建设信息中心 | 

打造生态宜居幸福家园
——我市“一线一点”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纪实(下)

    “广场就在家门前,健身设施样样全,垃圾出门分箱放,污水流出变清泉,只要不下田和地,鞋子始终不沾泥,城里生活村里见,农民的日子比蜜甜。”

  自2012年我市开展“一线一点”建设以来,安陆市烟店镇袁畈村的村民们都高兴地说:“我们现在和城里人没啥两样!”

  在“一线一点”建设中,全市15条城乡一体化发展示范线、10个新农村建设示范点焕发勃勃生机,沿线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城乡公共服务、环境治理、管理一体化进程加快,老百姓在宜居宜业、生态绿色的家园中幸福生活。

  两个“六张网”,兜住幸福生活

  “以前饮用塘水,杂质多,不放心。现在全村家家都通了自来水,安全又实惠,再也不用为吃水发愁了。”汉川市杨林沟镇豪富村村民向小兰开心地说。

  “村里小学教师逐渐年轻化、女性化,我们做家长的都愿意将孩子放在村小里读书。”孝昌县丰山镇二公村村民刘素珍高兴地说。

  ……

  老百姓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这归功于全市“一线一点”建设。我市将城镇供水、供电、供气、交通、信息、市场等基础设施“六张网”向农村延伸,将教育、卫生、文体、社保、安居、安全等公共服务“六张网”向农村覆盖,两个“六张网”改善农村民生,推进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兜住老百姓的幸福生活。

  两个“六张网”,“网”里面的是民生工程,“网”外面的更是民心工程。如今,两个“六张网”建设进展怎样?一组组数据跃然纸上,为老百姓交上了满意答卷:

  ——2013年至2014年,全市解决53.32万农村居民、11.4万学校师生的安全饮水问题。2015年,全市62处安全饮水工程,已开工建设48处,初步解决云梦、应城、大悟县城和沿线乡镇230多万人安全饮水问题。

  ——全市拥有35千伏及以上变电站134座,容量达6312.1兆伏安。

  ——仅2014年,我市为50000户新老居民报装了天然气。2013年至今,全市天然气项目建设总投资1.124亿元,其中加气站投资1800万元,高压管线投资1200万元。

  ——2013年至今,全市累计完成公路建设投资60.8亿元,建设公路总里程约3406公里,形成了“干支相连、通村达户、惠民便民”的农村公路网络,路网密度居全省前列,客车通村率达97.9%。

  ——截至2014年底,全市2948个行政村通光比例达到65%,通宽比例达到80%,其中4M带宽能力提供达到65%。

  ——全市已改造城镇集贸市场104个,建成乡镇商贸中心9个。

  ——为完善农村学校布局,全市农村义务教育中小学校数调整为812所,其中,设置小学438所,设置初中181所,保留教学点193个。

  ——我市加大投入,改扩建标准化村卫生室480个,村卫生室实现所有行政村“全覆盖”。

  ——我市已建成3167个村(含社区)文化活动室,联通农村有线电视用户52000多户。

  ——我市社保待遇不断提高,城镇职工和城乡居民住院基本医保统筹报销比例分别达到75%、71%,数十万人受益。

  ——目前,全市已建成保障性安居工程101488套,圆老百姓的安居梦。

  ——全市加快“天网”工程建设,建成由4000个A类探头、4.3万个B类探头、22个智能卡点、78个监控中心组成的社会治安视频监控系统和市县区视频侦查队伍,布下天罗地网,保障老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

  两个“六张网”,做好民生大文章,奏响美好生活新乐章。

  “治污”“植绿”,打造绿色家园

  美好生活的缔造,离不开舒适整洁、山清水秀的生态环境。

  我市在“一线一点”建设中,以“治污”为突破口,辅以“植绿”,推进城乡环境治理一体化,打造绿色生态家园。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走进孝南区朋兴乡朋兴村的上魏湾,只见一条条村道洁净如洗,村民房前屋后一尘不染,一幅幅动静相宜的乡村美景图一一在眼前呈现。

  在不进行大拆大建的前提下,上魏湾对村容村貌进行整治,白墙、青瓦、小马头墙,形成了鲜明的鄂北民居风格,建起了景观塘、景观桥、文化广场等配套设施,开办了糍粑铺、茶楼、客栈等“农家乐”,四面八方的游客纷至沓来。农民们自发撰写了一条醒目的标语:“美丽乡村是我家,农村不比城里差”,道出了城乡一体化带给群众的由衷自豪之情。

  据朋兴乡负责人介绍,该乡大力实施“清洁工程”,以“户集、村收、村运、乡处理”的垃圾收集模式,对垃圾进行无害化处理;并确保每个行政村的垃圾处理有保洁队伍、环卫设施、经费保障、工作制度等,实现村容整洁,村貌清新。

  朋兴乡朋兴村仅是“一线一点”城乡环境治理一体化样本之一。我市以“四清五改”改善乡村卫生面貌,建立农村垃圾保洁机制,探索推广大悟县热能垃圾处理、汉川垃圾闷烧处理、安陆归窑高温处理等垃圾处理模式,全面改善城乡环境。

  环境治理,不仅靠“治污”,更关键的是“植绿”。

  夏日骄阳似火,却挡不住澴川大地的浓浓绿意。行走在安陆市辛榨乡大廖村,一排排杨树、一簇簇红檵木相互交织,架起一条条“绿色隧道”;穿行在大悟县大黄线,栾树、杨树、红叶石楠等树种构建了一道色彩斑斓的亮丽风景线;漫步在孝感市槐荫公园,芳草萋萋,绿树成荫,成为市民休闲健身观光的好去处……

  澴川大地绿意盎然,缘于“绿满澴川”行动开展。“植绿”,改善了城乡环境面貌,更是将绿色生态进行曲奏响,如今澴川大地早已成为绿的海洋。

  连续3年来,孝感城区新增绿地400万平方米以上,2014年新增150万平方米。建设槐荫公园、董永公园、后湖公园、邓家河中央公园、澴川公园、仙女湖公园等6大主题生态公园,槐荫公园成为全省最大人工城中湿地,朱湖国家湿地公园获批,新增安陆府河、汉川汈汊湖2家国家级湿地公园试点。孝南区万亩桃花、大悟县稻田、安陆市万亩银杏被评为“2014年中国美丽田园”。

  “1+X”建设,创新基层治理

  穿梭在孝南区陡岗镇袁湖村纵横交错的乡村道路上,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座错落有致的农家院落,房前屋后绿树掩映,整洁的水泥路连村入户,河塘沟渠碧波荡漾……

  一路走来,不仅看到了农村环境的提升,更能感受到村民们的欢声笑语。

  小小的村庄,为何如世外桃源?在社区服务中心可以找到答案。

  点开社区信息服务平台,里面显示出一张“1+X”服务组织结构图,分为党组织、自治组织、群团组织、社会组织几大主干,而自治组织里的村民理事会下辖自来水管理协会、路灯管理协会、和事佬协会等6个协会组织,随意点击一个协会,立马显示出协会会长、副会长、成员的姓名和联系方式。

  “正是有了这些组织,才有今天的袁湖村。”村党支部书记袁少敏介绍道,村里探索出了村级民主管理“1+X”(1个理事会加上若干个协会)模式,让群众的事群众自己议、自己定、自己干,创新农村社会管理的同时,增强群众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意识。

  推进村级民主治理,“袁少敏工作法”叫响全国。

  根据袁湖村“理事会+协会”的管理模式,我市探索建立了“1+X”服务平台、“1+X”组织网络、“1+X”服务管理队伍等三个“1+X”服务管理体系。

  在“一线一点”建设过程中,我市以创新基层治理为抓手,深入推进三个“1+X”建设,助推城乡治理一体化。

  全市上下探索建立以基层党组织为核心,集区域内自治组织、群团组织、社会组织、互助组织于一体的服务组织体系;以党组织班子成员为核心,集党员干部队伍、群众组织骨干队伍、志愿者服务队伍于一体的服务队伍体系;以党员群众服务中心为核心,集各种延伸、拓展服务平台于一体的服务平台体系。

  如今,全市上下广泛参与,营造出“我为人人服务、人人相互服务”的新格局,走出了一条在党组织的领导、引领和推动下,以群众自我教育、自我监督、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为主要特征的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新路子,创新基层治理,提升群众幸福感。

  我市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受到广泛关注。新华社于8月22日刊发了题为《我为人人服务人人互相服务——湖北孝感创新农村治理模式激发基层党支部活力》的通稿,对我市创新农村治理模式、打造“1+X”服务体系予以报道。11月7日,《农民日报》在一版头条以《城乡交融托出美丽孝感》为题,对我市以“四化同步”引领城乡一体化和新农村建设,把新农村建设成为“城里人向往、农村人留恋”的美丽家园进行了报道。(周应涛、林旭)

来源:孝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