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永不止步,做更好“城市管家”
永不止步,做更好“城市管家”
——荆州区环卫体制改革系列报道之四
以环卫体制改革为抓手,荆州区城市管理工作不断取得新突破:“大城管”格局进一步形成、城市面貌华丽蜕变、城管水平不断跃升……然而,城管工作没有终点,在前进的道路上,荆州区城管人永不止步。
整合机构构建“大城管”机制
城市管理为人民,城市管理工作千头万绪,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协调配合机制不可或缺。
群众需要,即命令。
今年,荆州区成立由区委书记任政委、区长任主任的新的城市综合管理委员会,把涉及城市综合管理工作的26家区直单位设立为城管委组成部门,对各成员单位履行城市综合管理的职责予以明确。
“我们还建立了荆州区数字化城市管理监督指挥中心。”关勇介绍,该中心整合区五创办、区网格中心,负责区城市综合管理工作的统筹协调、信息汇总、督办检查、考核评价等具体事务,使城市管理形成“指挥信息化、管理网格化、定责精细化、操作精准化、考核科学化”的工作体系,构建起政府、社会、市民互动的“大城管”工作格局。
在“大城管”格局基础上,系列措施成功实施。
——新的大城管工作考核体系成功构建。首先,实现考核项目全覆盖,投入500余万元建立区数字城管平台,构建城市管理“一个中心、一级指挥、两轴运转、高位监督”的管理体制。其次,考核单位实现全覆盖,将中心城区4个镇办(开发区)、33个社区(村)、7个乡镇(中心集镇)、26个区属部办委局全部纳入到城市综合管理检查范围,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实时督办,采取月考核和季考核方式进行考核评价,并奖惩兑现。
——建立拆违控违和“门前三包”两个专项工作子系统。通过痕迹管理对违法建设实施“三控同步”,即控建、控改、控租,保证违法建筑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拆除。通过痕迹管理,对“门前三包”工作实时监管,使问题得以及时发现、快速处置,为加快推进“创卫”工作步伐奠定了坚实基础。
记者了解到,自数字化平台正式运行以来,各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大城管”格局优势日益显现。平台试运行2个月以来,数字化城市管理监督指挥中心共受理各类事、部件27496件,共结案20014件,按时结案率72.79%。在各责任部门中,中心城区各镇、办案件数量较多,案件均能得到及时有效处置,处置率均在85%以上。
责无旁贷乐当创卫主力军
“创卫工作,城市管理是基础,城管队伍是主力。”这既是荆州区城管队伍的战斗口号,也是该局在队伍建设中的“指南针”。
为打造一支过硬城管队伍,荆州区城管局积极建立“一岗双责”机制,将市、区两级“五创办”督办的任务与自查的问题一一细化到岗位责任制中,把创建和日常工作同布置、同检查、同考核,既抓城市管理,又抓五城同创。
一年来,荆州区城管局先后组织开展违法建设攻坚、城市牛皮癣专项整治、户外广告专项整治、夜市专项整治、占道经营专项整治、运输车辆撒漏专项整治、环卫基础设施提档升级专项整治等集中行动,形成城市管理常态化。
此外,通过网格化、数字化结合,一年来累计发现城市管理问题14655余个,处置问题13762个,处置率为93.9%。其中,劝导规范占道经营1200余次,疏导驱赶流动摊点3000余次,制止“十乱”1850余次,清除“牛皮癣”广告2万余张,规范车辆运输1100余台次,拆除违法建设106处30000平方米。
进一步优化环卫作业市场化改革后的资源配置,通过推行“垃圾不落地”、延长清扫保洁时间、增加洗扫频次等措施,充分磨合清扫保洁、垃圾清运、垃圾处理等作业环节,结合城区公厕改建升级、旱厕改造、乡镇生活垃圾基础设施建设等,促使环卫作业日常化、制度化、规范化、长效化。
进一步加快城市项目建设速度,通过完成旱厕整改、新建公厕、中转站维修改造、临街立面洗面整容等专项任务,大力提升城管硬件水平。一年来,共投入资金1950余万元,创建荆中路为“省级市容环境美好示范路”,拆除垃圾厢房79座、旱厕22座,提档升级公厕12座,改建公厕10座,增设移动公厕7座,新建公厕1座,维修改造垃圾中转站7座。
回首过去,硕果累累。放眼未来,时不我待。
在即将到来的2017年,荆州区城管局将在进一步完善环卫作业标准化体系、进一步提升城市管理精细化水平、进一步加快城管项目建设速度方面着力。关勇介绍,落实到具体工作中,则包括通过充分发挥市场化优势,进一步加大“学中卫”力度,确保中心城区试点主干道作业水平达到“双十”(垃圾落地不超过10分钟,每平方米灰尘不超过10克)、主次干道清扫保洁达到“一扫两保、一洗两洒”目标,全面促进日常环卫作业水平和检查考核的长效化和常态化等。(沈微、李涛)
来源:荆州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