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市州动态宜昌正文

宜昌:阔步迈向城乡一体化新征程

2013-04-07 00:00:00 |  湖北省建设信息中心 | 

    阔步迈向城乡一体化新征程
    ——宜昌市出台加快建设现代化特大城市七个重要文件述评之二

    把城乡发展一体化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把推进城镇化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突破口,坚持“四化同步”,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以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缩小城乡差距为主要目标,加快推进城镇化步伐,着力提高城镇化质量,努力构建城乡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摘自市委、市政府《关于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推进城镇化步伐的意见》

  近日,一则“宜昌出台户籍管理新举措”的消息,吸引了不少市民的眼球。消息称,购买城镇二手房可在当地落户;具有大专以上学历或中级以上职称的,可在就业地申请落户;鼓励来宜投资企业中层以上管理人员及其直系亲属落户……

  这些新政,正是今年市委、市政府一号文件的亮点之一。这份名为《关于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推进城镇化步伐的意见》从起草到出台历时两月余,其间经历了8次大的修改,凝聚了住建、农业、规划、教育、人社、卫生、交通、公安、国土等众多职能部门的集体智慧。

  这是一份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缩小城乡差距的宜昌答卷,这是一项加快新型城镇化步伐、提高区域城市化水平的宜昌探索,这是一条加快宜昌现代化特大城市建设的必由之路。

  回答了一道新课题——
  建设特大城市,农村出路在哪里

  正在加速建设现代化特大城市的宜昌,如何破解资金、人口等瓶颈,如何实现中心城区与县市区的同频共振,尤其是占地域面积和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村农民如何发展,一直为各界所密切关注。

  一度时期,推进城镇化成了人们街头巷尾议论的热门话题。因为,这上与党的十八大精神相符,下与人民群众的愿望相合,外有华东地区和成都、重庆等先行地区的成功经验,内有建设现代化特大城市的内在驱动。

  事实也正是如此。“十一五”以来的6年,我市城镇化步伐明显加快,城镇化率由41%提高到50.8%,年均提高1.6个百分点,城镇化水平及推进速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6年转移农村人口近30万人,全市城镇人口达到200万人。

  然而,按照世界经验,当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时,城镇化率将超过50%,达到55%左右。2011年,我国人均GDP超过5414美元,城镇化率为51.27%;宜昌市人均GDP接近6000美元,而城镇化率仅为50.8%。不仅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更与东部发达地区相去甚远。而且,我市的城镇结构规模极不协调,主城区规模远低于省域副中心和现代化特大城市的定位要求,县级市和县城的支点作用较弱,建制镇规模普遍偏小。

  差距昭示机遇,后发蕴藏优势,宜昌推进城镇化的潜力无限。

  但是,随之而来的担忧也更为突出。农村人担心: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将有不少农民失去土地,如果就业、医疗、保障等不到位,将沦为城市的贫民阶层。城里人则担心:每接纳一个农村人转为城市居民,城市的基本投入将达10万元以上,城市准备好了吗?

  基于这些,市委、市政府在对三省八市考察的基础上,委托市人大常委会常务副主任张建一牵头,市直若干职能部门参加,组成课题组,进行专题调研,提供决策参考。

  在周密调研分析的基础上,课题组给出了方向选择: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推进城镇化步伐,把城镇化的大门给农民打开,让农民过上和城里人一样好的日子。

  此举意味着,我们追求的城镇化,不是“摊大饼”似的发展,不是简单地让农民进城、把农民变市民,而是注重城镇化质量,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东部、西部因地制宜推进,让广大农民“离土不离乡”,就地就近城镇化。

  此举意味着,破除城乡体制机制障碍,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成为推进新型城镇化的“牛鼻子”。

  找准了一条新路径——
  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四个一体化

  《意见》提出,到2015年,全市城镇化率达到60%以上,到2020年达到65%以上,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及城乡居民收入居于中部及沿江地区领先水平。

  围绕上述目标任务,《意见》提出了城乡规划一体化、产业发展一体化、

  城乡建设一体化、公共服务一体化的“四个一体化”工作路径,招招直击要害!

  ——规划是龙头。全市将构建全域规划管理新体系,建立集中统一的规划管理体制。各县市区重大空间布局、重大基础设施的规划方案将实行集中统一管理。将建立市、县政府城乡规划联席会议制度,强化市级规划管理机构权限。如此,过去那种千篇一律、一个模式或者各自为政、功能不分、无序建房的状态将得到根本改观。

  在全市未来的规划蓝图上,将按照“东部引领西部、沿江带动腹地”的发展思路和“东部宜业、西部宜旅”的总体布局,使城镇布局与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布局紧密衔接,着力构建“特大城市——中小城市——重点镇(一般镇)——农村新社区”的现代城镇体系。

  ——产业是支撑。增强中心城区产业带动能力,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和飞地经济,鼓励城区大型企业到县市建立生产基地和其他分支机构,推进“东部工业进园区、西部工业进飞地”。

  突出县域经济在统筹城乡产业中的重要地位,全力支持宜都、枝江、当阳冲刺全国百强县市。着力培育柑橘、茶叶、蔬菜、畜牧、水产、食用油六大“百亿产业集群”,实施“百亿企业成长工程”,建成中部地区农产品加工强市。

  同时,构建城乡一体的市场体系,将市县两级农产品批发市场、产地批发市场、城市蔬菜市场建设统一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建设规划,建成一批功能完善、辐射面广的区域性鲜活农产品批发市场和产地交易市场。

  ——建设是主导。大力提升中心城市辐射功能。充分发挥县城“城市之尾、乡村之首”的独特优势,把县城作为推进城镇化的重要增长极。选择一批重点中心镇,加大政策扶持,增强产业集聚,使其成为经济强镇和县域副中心。以“一主五副、一带四廊”区域为重点,形成特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格局。

  可以料想,在“一主”(市中心城区)、“五副”(秭归茅坪镇、长阳龙舟坪镇、当阳城区、枝江城区和宜都城区)、“一带”(长江城镇聚合带)、“四廊”(沿香溪河、沮漳河、清江、渔洋河的四条流域城镇发展廊道)的带动下,未来将推进形成1个特大城市,3个20至50万人的中等城市,5个5至20万人的小城市,44个5万人以下小城镇。

  在这样一个星罗棋布、层级分明的城镇群里,将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供电、供气、供水、交通、通信、互联网等基础设施向周边城镇及农村延伸,以及建立城乡一体的污染防治监管体系,使生态文明的理念融入城镇化的全过程。

  ——公共服务是重点。将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就业制度。坚持非农就业和产业内就业“两轮驱动”,拓宽农民就业渠道;统筹城乡教育卫生事业发展。进一步降低进城务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就近入校门槛,完善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统筹城乡文化体育事业建设。

  出台了一批新举措——
  着眼制度创新,大刀阔斧破坚冰

  由于历史的原因,实现城乡统筹发展,还有许多体制机制障碍亟待突破。为此,《意见》从创新土地管理制度、农村产权制度、户籍管理制度、社会保障体制机制、投融资体制机制、社会管理体制机制等方面入手,提出了一系列突破性方略,展示了市委、市政府直面矛盾的勇气,锐意改革的智慧,全面推进的决心。

  这其中,尤以土地管理方面的改革最引人注目。《意见》提出,创新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制度,建立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交易平台,集体建设用地可以出让、出租、转让、抵押、入股。创新农村集体农用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建立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探索承包经营权和宅基地退出机制,建立健全流转中的土地收益分配机制。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鼓励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入股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宅基地,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鼓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通过租赁和入股等多种形式参与农用地流转。鼓励各种金融资本、城市资本、工商资本和民间资本等依法参与农用地流转。

  此举不仅将有效解决城镇化进程中“钱从哪里来”的问题,而且将有效解决“人往哪里去”的问题。随着土地流转,农业的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水平将大为提升,不少农民将领到土地租金收入和打工收入两份工资,进而由农产品的生产者转变为消费者,由城镇建设的劳动者转变为投资者,从而引发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深刻变革,推动城镇化大踏步前进。

  土地流转后怎样对农民进行社会保障?《意见》提出,将继续完善养老保险转移接续办法,逐步推进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并轨。加快实施城乡大病医保。切实解决好被征地农民的就业、住房、社会保障问题。

  小城镇建成后如何进行社会管理?《意见》回答,将建立城乡一体的城乡社会管理体制,推进“扩权强镇”改革试点,对重点镇、特色镇赋予部分县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今年内,全市所有乡镇都将成立城建管理机构。(来源:三峡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