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市州动态黄冈正文

黄冈:如何建立“洁万家”长效机制 市委书记扒开垃圾找答案

2013-01-11 00:00:00 |  湖北省建设信息中心 | 

    据统计,我省农村每天产生2.28万吨生活垃圾。深入推进“洁万家”活动,如何处理农村垃圾是重点。为此,上月上、中旬,黄冈市委书记刘善桥先后来到红安县七里坪镇郑必高村,黄州区陈策楼镇王家岗村、陶店乡望城村,进行实地调研。

    在望城村五组染坊垸,刘善桥随机选取一个垃圾池,扒开垃圾分类分拣,得出一组数据:垃圾总重89公斤。其中不可回收需转运的31公斤,占34.8%;可就地转化堆肥的果皮树叶等9公斤,占10%;可回收变卖的垃圾49公斤,占55.2%。

    在可回收变卖的垃圾中,塑料袋、塑料薄膜36公斤,废弃胶鞋5公斤,玻璃制品6公斤,金属制品1公斤,泡沫1公斤。当地废旧回收员现场收购了这些废品,兑现50.2元。

    袁建国是染坊垸的保洁员,一个月的工资是300元。他扳着指头给刘善桥算了一笔账:垸子里有2个垃圾池,每个垃圾池每周垃圾回收50元,一个月回收的垃圾就可变卖400元。“农村六成以上的垃圾可变废为宝。让村里的保洁员来做垃圾分捡的工作,既能增加保洁员收入,又能降低垃圾转运成本,一举两得。”刘善桥认为,“光靠保洁员一个人的力量不是长久之计,要通过市场调节,形成农村垃圾分类回收长效机制。”

    据了解,根据这一思路,目前黄州区启动了农村垃圾分类回收试点工作。以村组为单位,设立废品回收点,由区供销社为每个回收点提供5000元的废品回收启动资金,由保洁员从各家各户收购可回收利用的废品,村民和保洁员都能从中获取利润。这项举措极大地调动了村民积极性。同时,通过建立由垃圾桶、垃圾池、垃圾转运车辆、垃圾处理场及保洁员等组成的垃圾转运体系,对农村不可回收垃圾进行无害化处理。

    昨日,刘善桥深有感触地说:“终日坐在办公室,感觉事事都困难;深入基层一线,发现处处都有办法。一两次调研或许不能立竿见影,但深入基层,总会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来源:湖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