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观察评论正文

百家湖畔问水策——2017黑臭水体治理研讨会发言选萃

2017-09-08 00:00:00 |  湖北省建设信息中心 | 

  为贯彻落实《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学习领会《城市黑臭水体整治工作指南》,分享部分城市黑臭水体整治阶段成果经验,推进黑臭水体整治工作,由中国建设报社主办的2017黑臭水体治理研讨会8月26日至27日在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百家湖畔举行。

  黑臭水体治理领域主管部门负责人、行业知名专家学者,地方住房城乡建设、环保、水务等部门相关负责人,有关规划设计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技术和管理人员共500多人参加了会议。本次研讨会的主题是岸青、水美、宜居。议题涉及城市黑臭水体治理相关政策、整治目标推进情况、地方实践案例、治理关键技术成果及相关PPP模式案例。

  今年是黑臭水体治理关键年

  住房城乡建设部城市建设司副司长 章林伟

  黑臭水体治理是国务院发布的《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即“水十条”里的一项重点任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起码应让老百姓有获得感。美好环境是最大的公共产品,老百姓对环境的关注度、感受度及其获得感是最为敏感的。建设美丽中国,首先是水明山秀,天蓝地绿。为了落实“水十条”提出的黑臭水体治理的任务目标总体部署,住房城乡建设部会同环境保护部、水利部、农业部3个部门,出台了《城市黑臭水体整治工作指南》,明确了技术路线——控源截污,内源治理,生态修复,活水保质,长治久清。

  今年是黑臭水体治理的关键年,36个重点城市的681条黑臭水体今年年底前要基本消除。其中205条是住房城乡建设部会同环境保护部重点督办的。地级市以上城市黑臭水体共有2100条,在2020年年底前也要完成治理。

  治理水环境应该走出中国道路

  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副校长 任南琪

  尽管提出海绵城市建设后,海绵城市和黑臭水体就剥离开来,但它们之间是小海绵和大海绵的关系。小海绵类似于LID(低影响开发)工程,而大海绵是系统工程,也就是城市水循环系统。因此,海绵城市和黑臭水体应该放在一起。在黑臭水体整治中,水岸上、面源的截污工程做不好,治理同样做不好,需要进行综合的、系统的治理。

  固然有国外的优秀经验可以借鉴,但不能直接、完全“拿来”,我们应该走出一条治理水环境的中国之路来。

  总体来说,近几年的海绵城市建设,应该理解为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而不是一个点一个点的问题。黑臭水体治理是一个很复杂的工程,涉及到很多工作、很多部门,最应该关注的是保障三大功能——生物净化、生态景观、泄洪排涝,绝对不能让河道出现问题。

  让黑臭水体治理工作步伐走得更稳

  江苏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副厅长 陈浩东

  2016年,江苏省各设区市共实施治理项目79个,已完工56个,还有23个跨年度的治理项目未完成;2017年,治理项目116个,已开工92个,完工14个。南京是江苏省治理工作推进较快的地区之一,总体进度达到了65%以上,今年年底基本可以消除黑臭。

  江苏省专门制订了黑臭水体治理的行动实施方案,到2020年,全省城市黑臭水体将被全部疏浚一遍,各设区市和太湖流域县城市黑臭水体基本消除,除南京外,全省设区市建成区计划治理黑臭水体228个。

  从治理工作思路来讲,江苏省编制了黑臭水体治理方案,为了推进黑臭水体治理工作实施,专门印发制订了治理实施方案编制大纲,并设立了专项治理资金。

  为了对各地工作加强指导,江苏省成立了黑臭水体治理专家顾问组,实施“一对一”指导。邀请了省内科研单位、设计单位、住房城乡建设厅下属事业单位等6个单位,每月到现场查看治理进度,论证实施方案是否科学合理。发现问题,及时发督办函和定期通报,建立即检查、即通报、即督办、即整改机制,对科学推进和加快治理进度发挥了积极作用。

  不能把水环境治理当单一工程

  中国水环境集团副总裁 房勇

  目前,水环境治理成为国家战略,中国水环境治理面临很多问题和巨大挑战。在欧美国家,水环境治理是系统工程,需要20年~30年的时间。现在,国内的很多企业把水环境当成单一的工程干,这个状态很危险,两三年后,可能会有一批工程返“黑臭”。

  中国水环境集团承担的第一个生态治理国家PPP示范项目是洱海治理。洱海近3年来蓝藻大规模爆发,集团花了4个月时间做了水环境容量分析。根据分析,人口20万人到30万人是当地环境最优承载力,但现在居住在洱海附近的人口已经到了80万人,再加上每年2200万的旅游人口,严重影响了水环境。集团环湖将污水截流,在沿途设置了6个污水处理厂,通过技术优化,节省了6亿多元。今年年底建成后,村镇污水处理将全覆盖,达到地表水准四类水排放标准。我们还提出海绵农田概念,使洱海没有更多的工业污染,流入的水量每年可以到2000多万立方米。

  厂网河一体化治理效果更持久

  北京排水集团副总经理 邝诺

  这几年北京治水变化明显,从过去处理厂和管网独立维护,变成了厂网河一体,整个城市水环境以问题为导向治理。对于北京来说,中心城区水环境治理最大的问题不在水里,而是在岸上、在管网。

  北京提出了若干个三年行动方案。第一个方案,从2013年起,投入了400亿元,目前进入了黑臭水体治理的攻坚阶段,啃的都是“硬骨头”。北京将在今年年底向全市群众交答卷,黑臭水体治理至少完成90%以上。第二个方案围绕着管网和截污。第三个方案主要致力于治理六环和五环之间的黑臭水体,需要治理的范围大约为1300多平方公里。

  这几年,北京水环境最大的改变在于有了鸟和人。与之前不同,现在水环境治理包括对河道环境进行改善。经过治理,居住在河道附近的老百姓多了休闲娱乐的活动场地,拥有了更多的获得感。

  厂网河一体化模式以水环境改善为根本目标,而非行政职权划分。厂网河一体化模式可以通过流域公司的架构设置,更为有效地确保水环境质量的持续改善。

  管网问题不能回避

  北京市政总院总工程师 李艺

  今年国家提出了“城市双修”的理念,即城市生态恢复和修补。在这个大战略里,具体到生态水环境治理就是河道治理、污水处理,就是黑臭水体治理。从治理成绩上来看,城市水体经过整治,效果非常显著。

  但不少项目回避了一个核心问题:黑臭在河里,根源在岸上,关键在排口,核心是管网。不少黑臭水体治理PPP项目确实做得不错,连带着改善了水体上游和城区管网,但仍有部分项目没有纳管截污,而是把重点放在了水底。这就像人生了病,病在五脏六腑,表现在面相上,但医生没治内在,而是给病人化个妆,短时间将面色变好看了,病根却未祛除。

  管网是祛除病根的方法之一。但部分项目,甚至地方政府,把问题回避了,将考核和项目重点放在表象上。希望这一问题,引起重视,得到回应。

  治理措施和目标要结合

  上海城建设计院总工程师 唐建国

  水体为什么会臭,因为大量污水直排,导致发臭。河流上游水是清的,下游在污水大量进入后就变黑发臭了。《城市黑臭水体整治工作指南》中提到了几个措施,最重要的措施就是控源截污。水环境治理整体提升的口诀是:控源、截污、清淤、长草、水体变清,为实现生态的内在机制提供条件。

  现在各地治理黑臭水体的压力比较大,最让人担心的是有些地方采取了急功近利的办法,特别是大规模调水,用水冲,结果是今年的指标完成了,明年又臭了。在城市建成区治理黑臭水体的核心是解决管网问题。光在河里做文章,并不是长久之计。

  做事情要措施和目标相结合。排水口和管网是关键,光把排水口做了,恐怕不行,没有系统不行。另外,如果做了半天,污染物还在河里,能带来什么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要注重时效性与实效性相结合,第一个“时”是时间的时,第二个“实”是实际的实。

  制订治理技术方案尤应注意局限性

  北京工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李军

  为什么中央强调“一河一策”?就是要有针对性地治理。每个水体不同,问题也不同,不能把一个方法措施用于所有的黑臭水体治理。

  因此,做污水处理设计时,首先要了解污水的特性,其次要设立目标,目标要分阶段,既要有近期目标,又要有远期目标。有了这两个目标后,再制订相应的技术路线,即治理方案,最后才是建设方案和运营方案。其中,运营方案是长期维护、水质保持工作。这是一个完整的系统,不能碎片化消除黑臭水体。

  在管网做得比较好的基础上,还得选择治理技术。各个企业在制订技术方案时都会遇到一些问题。比如,管网收集是合流制还是分流制,决策者需要弄明白水质、水量等问题,才能选择技术方案。城市污水处理,目前以生态修复技术为主,技术企业往往会强调技术优势,忽略实际使用问题,干扰决策者的选择。所以,决策者在选择治理技术时,要注意适用性,尤其是局限性。

来源:中国建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