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是大手笔越要精细
8月15日,东湖绿道二期业主单位组织召开了誓师大会,决心大战60天,10月15日前确保路基贯通60公里。12月28日全线建成开放。420余名建设者现场宣誓:建百里绿道,创世界典范。
总投资35亿元,全长73.28公里,矢志于“打造世界级城中湖典范”,东湖绿道二期线路长、投资大、规格高,是城市建设的“大手笔”。大手笔应有大气魄,有关方面决心大、斗志高、气场足,让公众对不久就要揭开面纱的“东湖绿心”充满期待。也要看到,“建百里绿道,创世界典范”,需要火热朝天的斗志,也需要精益求精的匠心,下足“绣花”功夫,确保建设的精细化。
去年底,东湖绿道一期建成开通,湖中道、湖山道、磨山道、郊野道,引人入胜;漫步湖边,看湖光山色、听泉语松涛、看鱼鸥嬉戏、品渔舟唱晚,成为时尚。经过大半年的运营,人们对东湖绿道一期给予了很高评价的同时,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比如出入口太少,中途想离开只能坐电瓶车折回;停车位不足,特别是假期停车难问题突出;照明设备不齐全,部分干线、桥梁晚上黑漆漆;高峰时段绿道比较拥挤,人车混杂,存在安全隐患等等,这些都是需要完善和做得更精细之处。
相对于一期建设,东湖绿道二期既是延续期、拓展期,更应该是改进期、升华期。一期建设、运行中出现的问题,二期建设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进去,科学安排,一并予以解决。如果说一期呈现的美令人震撼,二期要获得充分认可,则需在这种震撼的基础上更多一分精致、精细。出入口怎么开、花草树木是怎么种、灯怎么装、排水怎么安排、生态保护怎么体现、历史文化如何嵌入、如何给人更多的体验感等等,这些虽早有规划,但在具体施工中,每一个细节还应多捋一捋、反复推敲,确保配得起“千年之作、传世经典”的要求。
越是大手笔越要精细,东湖之于湖北、之于武汉太特殊了,在规定的时间内抓紧完成施工不是最终目的,在建设过程中多些问题感,把绿道建设视作“千年大计”,以精益求精的匠人精神,追求至臻至善才是应有的态度。“百里绿道、世界典范”“千年之作、传世经典”,这些大气的赞词应该是一种注重细节、摒弃浮躁、打造经典的更高要求、更高水准,它最终还要让民众、让时间去检验。
说起“千年”“典范”,很容易让人想到福寿沟。这个工程修建于北宋,虽历经近千年风雨,至今仍完好畅通,造福了一代代百姓。研究福寿沟的专家,的确发现了其设计施工中的独到之处:外部看它与赣州老城内的数十口池塘连通,俨然一个活的水系。遇暴雨,它可调节雨水流量,减轻下水道溢流;江水回灌时,这些池塘又成为天然的蓄水池,可保一地上千年无内涝之虞。巧妙的设计、精致的施工,令人慨叹。
什么是大手笔?眼界绝不局限于短期,有接受时间检验、造福千秋万世的追求和境界,以及支撑这种追求和境界的匠心与良心。就像那位主持修建福寿沟的官员刘彝,正史虽几无记载,但当地百姓代代相传,记住了他的功绩。因为修好了一个匠心工程、良心工程,刘彝的铜像至今仍坐落在赣州城北的宋城公园,千年之后,人们还记得他的名字、他的精细。(李思辉)
来源:湖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