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堰:大手笔做好城乡建设管理文章
本网讯 通讯员袁平和报道:2月21日上午,十堰市召开城乡建设管理工作会议,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精神,总结回顾2013年全市城乡建设管理工作,安排部署2014年工作,大手笔做好城乡建设管理文章。十堰市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龙良文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
在会上,十堰市住建委、市综合执法局、市规划局、市房管局、市地震局主要领导分别作工作报告,总结了2013年度城乡建设管理工作,并对2014年工作进行了具体安排部署。会议表彰了丹江口市浪河镇、郧县鲍峡镇、郧西县上津镇、竹溪县汇湾镇、竹山县宝丰镇、房县军店镇6个2013年度全市新型城镇化建设优秀乡镇,丹江口市土关垭镇、郧县白浪镇、郧西县夹河镇、竹溪县兵营乡、竹山县秦古镇、房县姚坪乡、张湾区方滩乡、茅箭区茅塔乡8个2013年度全市新型城镇化建设先进乡镇;表彰了2013年全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全市城市管理综合执法系统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
十堰市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龙良文充分肯定了十堰市城乡建设管理工作取得的成绩,他说,2013年十堰市城乡建设亮点凸显。围绕市委、市政府“一核多支点”工作部署,加快推进了城镇化建设步伐,2013年城镇化率达到51.5%,比上一年度提高2.18个百分点;全面推进了重点项目建设,中岳路、和谐大道、机场大道一期、风神大道一期、林荫大道一期建成通车,发展大道全线贯通,西城大道、凤凰路、郧阳路、京东路加快推进,黄石路、红卫转盘等一批交通堵点建成并投入使用,完成了第三水厂取水口建设工程和350公里管网建设,推进完成天然气对接入户工程13.5万户。全面推进了车城广场、城中村和棚户区改造、城区五条河治理、停车场等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项目建设。各县市城市建设亮点纷呈,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规划体系不断完善,城市管理成效明显,住房保障全面加强,建筑业产值实现突破,质量安全监管全面加强,防震减灾工作成效显著。
龙良文强调,要坚持改革创新,突出工作重点,大手笔做好城乡建设管理文章。2014年十堰市城乡建设管理工作要在七个方面下功夫:
一是城乡规划高起点。要立足城乡和区域统筹发展,创新规划编制实施管理体系,转变城乡规划编制理念,创新镇域规划体系,创新规划实施管理。
二是城建投入市场化。要按照“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经营、产业化发展、社会化服务”工作思路,全面深化市政公用事业市场化改革,包括市政公用事业投融资改革、产权制度改革、事业单位改革等,进一步增强发展活力。大力推进通过特许经营、投资补助、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鼓励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参与城市供水供气、道路排水、园林绿化、市容环卫等市政设施投资建设和运营。
三是城乡建设高品位。对市委、市政府确定的一系列关系十堰长远发展的重要战略、功能性项目,要集聚全市之力抓紧推进,坚持精益求精的原则,力争每个工程都成为精品工程。2014年要重点实施四大工程:加快实施重点市政道路建设工程。按照3月份开工建设的总要求,扎实推进林荫大道二期、风神大道二期、发展大道延长线、北环路一期、机场南路、湖南路、清潭路7条新建道路,推进完成西城大道、郧阳路、京东路3条续建道路,改造大岭路、镜潭路、武当路、襄阳路、源园路5条道路和22条背街小巷,打通10处市政道路微循环;大力实施城中村、棚户区(危旧房)改造、第三水厂建设等民生工程,提升十堰城市化水平;加快实施生态绿化工程,围绕“五城联创”工作目标,抓紧推进火车站北广场和四方山生态森林公园建设,启动岩洞沟水库、生态滨江新区试验段生态景观建设,大力实施实施郧十一级路沿途生态休闲山地游步道、锦绣园二期、军分区山地生态公园、发展大道沿途景观项目及裸露山体治理修复工程,推进生态绿化停车场及立体绿化工程建设,让十堰城区绿起来、美起来、雅起来;扎实推进水污染防治项目建设,围绕“一江清水永续北送”目标,全面启动神定河、泗河、犟河、剑河、官山河等流域生态景观建设和综合治理,推进污水处理厂改制和运营监管到位,再建城市污水管网150公里,整治排污口100个,建设神定河污水处理厂提标扩能项目,确保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调水如期进行。
四是城市管理法制化。要坚持整体目标和阶段工作推进相结合,有计划、分步骤、有重点、分阶段,积极稳妥地推进依法管理城市工作的开展。
五是住房保障和供应层次化。围绕住有所居目标,以国家住房政策为依据,健全以政府为主提供基本保障、以市场为主满足多层次需求的住房保障和供应体系。
六是建筑行业管理规范化。按照建设工程“零违章、零事故、高质量”要求,继续加强以质量安全为主的建设行业管理,不断提高工程质量安全管理水平。坚持把突破性发展建筑业作为提质增效升级的重要着力点,研究制定进一步发展壮大建筑业的政策措施,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营造良好的服务环境,推进建筑业多元化、一体化发展。坚持把生态文明建设与城乡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发挥好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和绿色生态示范的引领带动作用,推进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健康发展。
七是防震减灾精细化。强化抗震设防,加大防震减灾知识宣传和应急演练,加强地震监测预报和应急准备工作。切实抓好震情趋势跟踪,特别是丹江口水库蓄水对该市地震活动的影响,努力提高地震监测预报水平。建立健全市、县、乡三级地震应急预案体系和重点部门、重点人群的地震应对方案,切实加强救援队伍和避难场所建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