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门:把保洁做出成就感——记胡市镇环卫所所长谢望发
“谢伯,辛苦了。”“谢伯,过来歇会喝口水吧。”……在胡市镇四化路,人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场景。
“谢伯”名叫谢望发,是一位共产党员,也是胡市镇环卫所所长。
今年57岁的他从事环卫工作已经有16个年头,16年来,他不辞辛劳、忠于职守,用真情赢得了群众的尊重和肯定。
“要当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
1997年,得知胡市环卫所人手不足,谢望发主动提出到环卫所工作。
人们怎么也想不到本来在镇城建办工作的他居然要求从事环卫工作。
“我身为共产党员,就要当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哪里需要我,我就到哪里去。”谢望发说。
初踏环卫工作大门的他,担任的是环卫所所长的职务,负责对该镇所有的大街小巷环卫工作进行统筹、协调和安排。虽说是环卫所所长,他干的活却一点也不比环卫工人们少,甚至更多、更累。
该所一共有环卫工人9人,谢望发充分考虑他们每个人住宿远近、身体素质、家庭条件等因素,给他们每个人都安排方便、可行的街道,但作为胡市镇主干道的四化路,商贩集中、人车多、路程长、清扫困难,他留给了自己。
“这是应该的,他们都有家里人要照顾,我的儿女不在身边,我有更多的时间来做好这个事。”说到这里,谢望发笑了。
“只要坚持,群众总会理解”
谢望发负责的四化路清扫路程有1公里左右,共近20个垃圾桶。
每天凌晨4点半,谢望发准时起床,稍稍梳洗之后就会拿着工具出门开始打扫。早上正是人们赶集的高峰,他一边让着车辆、行人一边打扫,一遍下来就到了9点多。随后他既要把垃圾拖运到指定的集中点,又要巡查各个街道是否打扫干净,遇到有环卫工人请假或者是又有垃圾产生,还要再次清扫。每天下午2点开始,又要对辖区打扫一遍,然后拖运、洒水、巡查,通常回到家都已经是晚上7点左右了,吃“夜饭”变成了他的常事。
“每次清扫完一条街道,我就会停下来仔细看看,然后在心里告诉自己:‘嗯,这下干净了。’这时,我就会觉得自己为社会作出了贡献!”谢望发由衷感受到环卫工作的价值。
冬天寒风刺骨,夏天热浪滚滚、臭味熏天,就算是下雨下雪,他从来没有因天气原因而影响工作。
2008年大雪,积雪覆盖住了路面,造成严重的安全隐患,他带头铲雪;2011年大年三十晚上,垃圾清运车突然坏了,他急忙叫来修理公司,自己一个人在车上过了年,凌晨车修好后继续工作;每次下暴雨,他都穿着雨衣走在最前面……
环卫工作不仅意味着苦脏累,还面临着部分人的不理解。
1999年夏季的一天中午,谢望发刚打扫完,一个商贩又把西瓜皮扔到路边,谢望发赶紧过去打扫干净,前脚一离开,后脚又有几块西瓜皮扔了出来,谢望发再次做了清扫。半个小时后,当谢望发再次回到这一路段时,发现那家店铺又扔出了一袋垃圾,他不厌其烦地拿起扫把,把垃圾收到了车上。那天,谢望发在一段不到五十米的路上反复清扫了近十次。中午骄阳似火,谢望发的衣服被汗水浸透了,脚上的胶鞋由于长时间在高温的路面上行走已经发软,谢望发只好靠着路边的树上脱下鞋子透透气。当周边的商铺里又有人把垃圾拿出来丢时,附近的群众也看不下去了,纷纷批评店铺里的人,谢望发说:“没事没事,我扫走就是了。以后不再往人行道上扔就好。”商贩看着被太阳晒得黝黑的谢望发,不好意思地说:“再也不向行道上乱扔垃圾了。”
“只要你坚持去做了,群众总会理解的。”谢望发说。
“既然做了就要做到最好”
干一行,爱一行。在群众的眼里,谢望发在工作中是个不折不扣的“铁人”,每天从早上4点多到晚上7点,他从没有放松过。
16年来,谢望发扫坏了4700多把扫帚,拖运了近万吨的垃圾。
身为环卫人员,谢望发做的远不止清洁。
在群众看来,他是“和事佬”,大家有什么矛盾纠纷都喜欢找他帮忙调解。
“前段时间四化路上两家商贩闹矛盾,差点动起手来,谢伯苦口婆心,劝了好半天调解了下来,都得到了满意的答复。”村民李娇美说,像这样的事情,谢望发经常做。
在干部们看来,他很多时候是做好群众工作的“催化剂”。
“2011年市政府开展全市环境卫生大整治,要求拆除群众在自家门前自搭自建的棚子,不少早点商贩不同意拆,我们找到谢伯,谢伯带头拆了一家的‘灶台子’,为我们后面的工作做好了铺垫。去年6月,镇里投资200多万元修缮全镇的下水管道,在埋管道时,中间有一户居民怎么也不让挖自己家门口的路面。谢伯不怕辛苦,跑了不下6回,终于说服了这名群众。”胡市镇宣传委员詹冬英说。
“做这个工作就是眼要明、嘴要勤、腿要快,看到有影响镇区面貌的现象要及时规劝,看到路上脏了,就要及时扫干净。我既然做了就要做到最好。”谢望发饱含热情地说。(吴一篇)
来源:天门网 责任编辑:刘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