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观察评论正文

思维转型是解放思想的前提

2008-02-26 21:18:05 |  湖北省建设信息中心 | 

 

南方网  苏小红

 

圆性思维比较感性,它基本上是一个义气为先、人伦为上、经验为本的静态思维架构。线性思维的特性是理性、创新、动态。其分别对应了游牧民族和农业民族两大部类的思维方式。圆性思维具有排它性,线性思维更多拿来主义,从鸦片战争以来看中西方的社会变迁,可以观照到这两种不同思维带来的影响。

■ 如今是新旧交替的时代,在思维转型的过程中,圆性思维与线性思维并行共存。当下出现的许多社会矛盾,其实就是不同思维方式碰撞的结果。

■ 最近,广东省委倡导的思想大解放,笔者认为在很大程度上是提倡从圆性思维中解放出来。发展,是一种线性思维,它的活力就在于敢于探索、敢于创新。

人最基本的实践是物质生产活动。没有物质生产活动,人就不能延续,在实践过程中,人形成了思维。随着不断的实践,人零星的思维变成了系统的思维,粗糙的思维变成了精细的思维,浅层次的思维变成了深层次的思维。思维与实践密切相连,在工业社会以前,人只有两种生产方式,即牧业生产方式和农业生产方式,人类也基本分成游牧民族和农业民族两大部类。因为生产方式的不同,这两大部类的思维方式也不同。

农业生产方式很有意思,春耕、夏耘、秋收、冬藏,一年一个周期,周而复始,相当于人们每一年在土地上画一个圆。农业生产活动在圆的轨迹中不断重复,形成了富有农业民族特色的圆性思维。中华民族对圆十分崇拜,圆了就满了,就知足了,尤其反映在中国的文化艺术上,基本上都是大团圆结局,很少悲剧。并非这些作家有意而为,而是圆性思维的习惯使然。

圆,往往代表着一种喜庆,大家对圆满、团圆有着特殊的情愫。更有意思的是,圆还衍生出许多相关的词汇,如:古代的合合观念,认为合则和,和则谐,和谐是也。再如:圈子,经济圈、朋友圈、生活圈,只有进入圈子,才能进入某种社会关系的核心。如此种种,均是圆性思维所致。

圆性思维比较感性,它在历史长河中留下的投影,基本上是一个义气为先、人伦为上、经验为本的静态思维架构。

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永远在游动之中,不断地与陌生、未知、风险打交道,以往的经验难以抵挡未来的凶险,在这种动荡、游离、变化的生态中形成的思维模式,一定是富于活力的线性思维。它每时每刻都在思考着如何应对未知的风险,稍有差池都可能导致种族的毁灭。线性思维的特性是理性、创新、动态。

圆是一种闭合状态,是一种坚守。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各自坚守着各自的圆。一旦一个圆触犯了另一个圆,哪怕是“寸土”,也会争得你死我活,因为寸土之失,圆则不复。可见,圆是有界线的,只要不跨界,则你好我好大家好。因此,圆性思维下的战争,是一种奢侈品,被称为“国之大事”。而线性思维的游牧民族,则把战争当作一种常态,物资丰盈时,就开展模拟的战争———竞技体育,物资匮乏时,就开始烧杀抢掠,带来连绵的战争和大范围的流血。一部欧洲史就是一部战争史,是很好的明证。

任何事物都有两个方面。圆性思维有它的好处,但也存在弊端,线性思维亦然。圆因为闭合,产生排异性。它认知圈子里的事物,却警惕圈外的事物,容易知足,少有进取的冲动。因为总是重复圆的轨迹,社会容易出现蠕动发展的形态,中国之所以“封建”两千年,就是因为突不破圆性思维的樊篱。线性思维有进取的冲动,社会转型更替较快,欧洲从农牧社会到商业社会再到工业社会,相隔时间要比圆性思维的民族短得多。圆性思维具有排它性,线性思维更多拿来主义,从鸦片战争以来看中西方的社会变迁,可以观照到这两种不同思维带来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冲破了几千年来形成的圆性思维模式,并正向线性思维转变。这种思维的转型,将会呈现为一种既艰难又快速的过程。如今是新旧交替的时代,在思维转型的过程中,圆性思维与线性思维并行共存。当下出现的许多社会矛盾,其实就是不同思维方式碰撞的结果。

最近,广东省委倡导的思想大解放,笔者认为在很大程度上是提倡从圆性思维中解放出来。发展,是一种线性思维,它的活力就在于敢于探索、敢于创新。现在,我们要理性分析自己的思维习惯,是否存在着圆性思维的痕迹,如是否小富即安,是否崇拜经验,把个人经验绝对化,给自己的工作画上句号等等。这些都是圆性思维的残留,需要扬弃。

在解放思想中,不断地推陈出新,就是不断地否定圆性思维,减除圆性思维的惯性,确立新的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思维模式,使自己的思维迸发出创新的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