畅通“出口”垃圾分类才能走远
推行垃圾分类,是破解“垃圾围城”困局的重要举措。然而,垃圾分类进行了很多年,相关管理法规在探索中逐渐成型,北京、上海、广州、南京等城市作为全国垃圾分类处理试点也先行先试了多年,成效并不明显。
一件变废为宝、利国利民的好事,缘何叫好不叫座?究其原因,固然与广大市民没有形成垃圾分类意识或虽有分类意识但不具备相关知识有关,也与垃圾分类“出口”不畅密不可分。
首先,在大中城市,垃圾分类回收设施已成标配,而在不少小城市或集镇乡村,垃圾桶还只是繁华地段的“高配”,能做到垃圾袋装、能将垃圾归集到一起填埋或简易处置,已属不易。其次,很多城市还没有真正按照垃圾分类要求,分门别类进行垃圾清运与处理,要么是把分类垃圾桶放在小区显眼处当摆设,楼道里依然“一桶装”;要么是在小区进行分类后,运输时又混在一起,到填埋场一填了之,导致分不分、分得对不对没有区别。最后,在现行体制下,再生资源回收由工商部门主管,资源综合利用由发改部门主管,垃圾分类收运由住房城乡建设部门主管,垃圾污染排放由环保部门监管,“九龙治水”的管理格局,导致垃圾分类回收利用难以形成完整链条。
鉴于此,笔者认为,要让垃圾分类走得更远,在通过加强公众宣传教育,让垃圾分类变成公众基本素质、自觉行动的同时,要改善公共服务,完善基础设施,让垃圾产生者有条件实行分类;要抓好垃圾分类、投放与清运的有效衔接;要推进垃圾精细化分类,建立财税反哺机制,整合政府、社会等各方资源,完善垃圾回收利用体系,让垃圾分类、回收、综合利用变成有利可图的新型产业。只有这样,垃圾分类收集处理才能步入良性发展轨道。(杨明生、胡元军)
来源:中国建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