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市州动态黄石正文

黄石:国内外知名专家聚焦黄石

2015-06-23 00:00:00 |  湖北省建设信息中心 | 

    18日,黄石市城市发展高峰论坛暨黄石2049远景发展战略研究论坛如期举行。

  当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结束《黄石2049远景战略规划纲要》研究工作的汇报时,轻快的童谣《小燕子》在现场响起。这首黄石城市代言曲,诉说着城的荣耀、春的憧憬!

  站在终点看起点,是对历史的尊重;站在起点眺望终点,是对未来负责。20多位国内外知名专家围绕黄石城市发展以及2049远景规划作了热情洋溢的发言,并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黄石的未来发展,必须走智慧城镇化的道路,把创新能力注入到城市发展整个机制当中去,从而带来城市的转型和永恒发展。”中国工程院院士魏墩山的委托代表指出。

  “我们不要恋矿情节,唯矿思维。这对我们黄石发展有一个很大的指导。”中南地区建筑标准设计技术委员会主任袁培煌结合黄石的实际提出自己的观点。

  英国卡迪夫大学中英生态城市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于立认为,对于黄石来讲,要研究如何实行错位发展,如何实行转型、发展什么样的产业。

  ……

  在大家对黄石远景发展的畅想和讨论中,现代特大城市的发展之路越来越明晰。立足黄石实际,遵循城市发展的基本规律,秉持科学发展、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围绕一座现代化特大城市所必备的要素,找准战略重点和发展路径,真正弄清“要做什么”、“不做什么”、“为子孙留下什么”。

  城市因人而兴,人无梦,城难兴。遥望2049,黄石登高谋远、筑城圆梦正当其时!

  谋划2049,需要更加理性、更加客观地审视黄石这座典型资源型城市发展中的得失利弊;更加冷静、更加清醒地看清这座城市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1944年,英国规划大师P·阿伯克隆比主持编制大伦敦规划,改变了这座城市的格局与命运。这一规划,成为全球城市效仿的经典案例,确立了世界金融中心的“伦敦时间”。

  2013年,20多位中国工程院院士济济一堂,极目远眺,共谋武汉2049的世界坐标与蓝图。

  2015年,在武汉2049的召唤下,一座昔日在我国近现代工业文明史上留下光辉印记的老工业城市,一座紧跟武汉步伐的区域性中心城市正在筑梦崛起——黄石2049!

  预计今年9月我市还将召开2049远景规划市民论坛。届时,我市将迎来一轮全民头脑风暴。

  站在生态视角面对城市转型

  魏敦山(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黄石未来的战略使命之一就是融入长江经济带。在2013年10月,国家发改委协同交通部启动编制《依托长江建设中国经济新支撑带指导意见》标志着长江经济带上升为国家战略,成为新一轮国家战略开发重心。而黄石作为长江上游沿线重要的港口城市,完全有条件利用国家机遇,在承接战略转移和优先发展中获得先机。其次,黄石应做出绿色、集约、节能、生态的新型城镇化示范。(由魏敦山委托代表作出)

  充分挖掘黄石的核心竞争力

  崔功豪(南京市城市科学研究会副理事长)

  作为一个富有潜力的城市,黄石的发展要认真研究跟武汉的关系。能跟武汉分担什么,能担当什么?如何发挥自己的能力?这个区位优势,是需要我们作为核心竞争力中的一点。同时,如何最大化发挥我们的生态环境的价值、生态环境的新鲜价值、生态环境可持续的价值,这是我们最大的特点。在一个城市里面,这么多山、水、城、文化结合在一起,这就证明黄石的未来的产业发展一定要与生态相关。

  培育意蕴深厚的城市魅力

  范衍(上海市城市规划研究院,上海市2049规划的设计师)

  在上海市的规划中,我们提出来构建生态网络。除此之外,我们更加提倡,文化内涵的公共活动网络。此外,建立切实有效的实施保障机制。在实施手段上,改变我们的规划管理,经济调控,法制推动综合性的手段,并且建立公开、透明的机制。在事实环境上,由单向的“编制规划—实施规划”,转变为“编制规划,实施规划,监测评估—调整规划”的循环机制。这是我们这几年城市规划的一些小的思路,希望为黄石的发展提供一些新的借鉴。

  三步走战略立足2049

  黄亚平(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黄石市的产业发展立足于2049,就要做一个三步走的战略,近期第一阶段,黄石要立足与自身的工业经济基础,用信息化,来改造传统的工业链,大力培育先进制造业,用信息化改造,培育高技术产业。第二阶段,黄石在2020至2030年,将是以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轨道发展。黄石区位优势的改善,大力提升现代服务业,基本上可以跟二产并驾齐驱。黄石发展第三阶段,就要有精细产业,包括高技术产业、新兴产业性产业,以及生态服务业。到那个阶段,黄石才真正变成一个创新城市、创新产业城市和智慧产业城市。

  做强做大黄石软实力

  袁培煌(中南地区建筑标准设计技术委员会主任)

  此次来到黄石,觉得黄石非常漂亮。符合习近平总书记说的“看得见山,看得见水”。但在良好的基础之上,仍存在一些问题。黄石的景观总体要保持黄石原貌,只有软实力强大,硬实力才强大。黄石是一个工业大市,如何将黄石的山水保持下来?我认为,首先要现有的建筑上,要让建筑分散化。第二个要隐居化,第三个要协调化。一个城市要有魅力,不要“千城一面”,只有作出黄石的特色出来,能动性做出荆楚特色。

  打造海绵型城市形态

  龙元(华侨大学建筑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黄石的2049,要确定的是一个蓝图,是一个城市规划的价值,以及发展城市内涵的新机制。黄石拥有非常好的生态承载力,但应该如何体现特大城的概念?城市的多元化生命力体现在城市的多样性和复杂性。黄石未来的建筑形态,可以更注重一系列的小广场,小公园,使城市形成一个海绵型的未来形态。黄石的2049,应该是一个城市不断的实践。

  同城规划共同守望

  潘安(广州市政府副秘书长、博士、原广州市规划局局长):

  34年后,武汉大都市圈是一个什么状况,它决定了黄石未来的发展。作为黄石本身,要做好各方面储备,在同城规划里面,要在交通枢纽等等方面都要做到同城化发展。黄鄂黄地区是鄂东的一个小城市群,也可以打造一体化的发展战略。因为这个2049的规划,不仅仅是一个成绩,更重要的是通过所有部门来协同落实。

  真正确定副中心城市地位

  张先锋(中国科学院博士生导师):

  黄石如何在武汉城市圈中保持自己的重要地位?这必须依靠我们自身发挥实力,让城市圈的发展无法离开黄石,这样我们的副中心地位才能真正确定。首先,内部区域的协同发展机制要做到位,一些跨部门,职能划分比较模糊的工作,就需要各部门协调发展,否则就会耽误很多时间。同时,要全域协调的发展机制,把内部不同行政计划的协调做好。

  思考研究未来的经济形态

  赵渺希(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规划系教授):

  对于黄石来说,不用刻意去追求人口规模有多大,但是如何保持适度的人口规模,需要我们在2049里面进一步思考。黄石跟武汉的关系,要结合现实情况仔细考虑。现在提的互联网、工业4.0,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思路线索。我们的工业比重到底应该怎么做?当前德国的工业4.0做得非常好,他们的二产、三产做了一个融合,我们未来的经济是一个什么样的形态,我觉得这是我们需要进一步去思考和研究的。

  生态保护绿色发展

  于立:(英国卡迪夫大学中英生态城市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资源环境制约了黄石,虽然有一些新兴产业开始发展,但目前黄石仍以冶金、化工、建材、矿产开采为主。解决这些问题是摆在黄石面前,或者是未来十几年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黄石要实现滨江环湖山水城市的绿色发展,需要协调生态保护与城市开发、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需要将城市发展模式的转型与社会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结合起来。推动绿色发展。实现转型,提升黄石的核心竞争力,实现“山明水秀”,也因此才能留住人才和吸引更多的人才。

  打造核心竞争力

  吴建平:(中国城市规划协会副会长)

  在2049的时候,黄石应该具备一个核心竞争力,这个核心竞争力和新经济应该代表我们城市自身,形成“惟我独尊”的概念。在这样一个城镇密集型的地区里面,整个未来的规划、发展战略,有待进一步完善核心竞争力和新经济的概念。

  应该把黄石当成一个整体,整体思考它的战略发展目标,就象我们矿冶文化一样。可以先设定一个负面清单,考虑未来黄石我们不准备再做什么。

  国家战略要求与黄石特长相结合

  黄吉铭:(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

  黄石已经从国家的战略层面进行区域规划,对未来进行展望。建议把国家的战略要求跟黄石的特长结合起来,在此整体目标下,具体对这个发展目标进行详细展开。建议从市委市政府的立场,规划编制单位、发改委、经信委,规划院等多部门进行全方位参与。

  同时,在原来制造业的基础上,发展新兴制造业,发展现代服务业,引进多种产业。而且,要解决好历史文化跟这个城市的融合。

  发展现代旅游业

  张明:(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院长)

  黄石它有自然资源,有交通优势,可以考虑建立一个综合的交通走廊,将铁路和客运结合在一起,转换为区域公共交通。

  可以进行产业转型,将黄石60年的历史与现代旅游业相结合,在铁山等矿山地区,亦或建立一个影视城,或者一些体育设施,发展旅游和公园项目,提供科普知识,普及矿山功能。

  发挥城市空间特色

  周剑云:(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城市规划系副主任)

  当代情况下,黄石城市发展的空间策略就是在环磁湖地区进行优化和提升,我们不能把目标仅仅放在新区,要拓展往外走。我们要看到老城区,尤其是环磁湖的建设。加强环磁湖的公共空间和周边地区的建设。提升环磁湖的空间以及城市空间特色,是我们城市发展的着力点。

  向外发展大冶湖,形成一个单元式的发展,要用一整套完整的价值观,来正确规划设计大冶湖生态新区发展。

  完善黄石文化体系

  邱文航:(中南建筑设计院总规划师)

  形成环湖、环山对应布局,在自然山水的自然基础上,分析最佳的市区,最佳的山水位置,用水、山的自然地理位置合理规划自然空间。我们需要全方位思考,形成一个滨江环湖、依江傍水的黄石,从各个角度解决城市的问题。

  黄石文化历史悠久,要建设生态城市,可以依托所在高校,把相关文化体制进行完善,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

  保留黄石地方特色

  小幡一(日):(ICOMOS共享遗产研究中心总建筑师)

  我对黄石的第一印象就是——美。这里有非常美丽的湖泊,美的自然环境。城市建设要注重资源再利用,即要保持文化遗产的价值塑性,也要为年轻人所接受。要把这些文化遗产区做成有魅力、有活力的地区,不仅可与年纪大的,而且能和年轻的市民互动,不光是让黄石本地人享受,还能给八方来客欣赏。

  城市建筑的文化内涵不能丢

  赵攀:(ICOMOS共享遗产研究中心顾问总建筑师)

  任何一种文化遗产或者自然风光也好,都是为人所用,必须是支撑城市活力的点和系统,才能达到进一步保护的作用。城市历史文化的提升,需要技术的创新,对网络社会结构的研究。它的介入和现代产业结构的融合,再加上各个政策层面的研究成果,整合起来才会为我们整个城市文化的提升,包括对城市建筑文化和风格的提升,提供蓝本和实际的助力。

  培养城市文化

  左颂玟(新加坡):(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师分会数字建筑设计专业委员会主任)

  一座城市要有梦想,这样生活在其中的人,才有梦想。

  无论是香港,还是新加坡,都会有一些各自的特色。例如不要随地扔垃圾,很多很可爱的标示,告诉人们要注意环保。有很多东西不需要做得高大上,最基本就是培养下一代什么是环保城市,什么是好的,什么是优秀的。未来35年的时间里,我们要思考的是创新和以人为本,黄石要发挥自身的特点,每个地方有它的文化,因此我们要培养人,培养城市文化。

  谋划大城发展

  陈秉钊:(建设部城市规划专业指导委员会主任)

  中国原来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态势,也许会改变,会变成一根扁担挑两头。以武汉为核心的长江经济城市群,这个战略地位意味着什么?也许就是扁担的支点,它将整个中国的东与西,连接中国的海与陆。所以长江中游城市群,以武汉圈、黄黄城市地区的形成,也许不用到2049年。

  全域协同发展

  周长林:(中国社科院中国城市发展研究会学术委员)

  全域协同发展机制的建立,要处理好几个关系。第一是虚实关系,虚要大虚,因为毕竟是35年以后,现代的科学技术那么发达,日新月异。虚拟经济必须依赖于实体经济,规划必须促进经济的发展,规划必须有产业支撑,就好比再好的包子,里面要有肉,它才叫包子。第二是处理好标与本的关系,什么是标,什么是本,什么是黄石的根,希望在规划的制定过程中,把握好尺度,找到黄石经济发展的规律。

  多方协作体现城市之美

  吕斌:(国际可持续城市化和再生联盟副主席)

  35年后的黄石会如何?区域协调非常重要。当下黄石面临一个最好的机遇,一带一路,长江中游城市群国家批准,另外一个大的战略就是长江经济带,它有可能是一个支点。黄石在这样一个区域里面,实现自己的目标和价值的话,单打独斗不可能,必须去协作。这些协作包括体制、机制、资源。黄石还有自己的独特之美:山明水秀,大山大水。2049黄石应更体现出自己的山水特色。(廖巍巍、侯娜、王若梦、徐洁、涂奕、王璐)

来源:黄石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