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市州动态天门正文

天门:棉都幸福歌

2013-07-29 00:00:00 |  湖北省建设信息中心 | 

天门:棉都幸福歌
——关于天门“争当四化同步发展先行区”的调查报告

    太阳(啊)一出笑呀呵呵(哎),笑呀呵呵(哎),我开口就唱幸(哪)福歌(哎),幸(哪)福歌(哎)……

  天门,一曲《幸福歌》,唱不尽天下幸福。

  在省委、省政府天门现场办公会上,省委书记李鸿忠鼓励天门:“通过思想大解放促进大开放,加快形成资本、人才、技术等要素汇聚效应,使天门成为企业家投资的乐园和创业者圆梦的天堂。”

  省长王国生要求天门,以“侨乡精神”为灵魂,以市场主体为根基,创新机制苦练内功,扩大开放善借外力,不断增强发展动力。

  “冲百强、争先行,争当‘四化’同步发展先行区,我们坚持跨越式发展不动摇,工业强市战略不动摇,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不动摇,用工业化、市场化理念谋划农业不动摇,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不动摇,发展镇域经济不动摇。”天门市委书记柯俊介绍了发展思路。

  幸福歌里天门人,再谱一曲幸福歌。7月中旬,本报报道组走进天门。

  工业欠发达城市如何向工业强市跨越

  ——园区、产业、服务、苦干,聚合成大提速的强劲信号

  省委、省政府寄望天门“冲百强、争先行”,尚有一定差距的天门如何发力,跨越赶超?

  “差距,关键在于工业不强。坚持工业强市不动摇,以工业的突破性发展,带动实力大提升。”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汪发良说。

  怎么做?

  ——建园区。市城乡规划局党组书记刘旭东说:“不栽梧桐树,引不来金凤凰。建设‘一区三园’,天门经济开发区、天门工业园、岳口工业园、龙尾山工业园规划面积100平方公里,将成为加速产业承接,实现工业腾飞的巨大平台。”

  ——培产业。市发改委主任徐耀武说:“引进卓尔集团投资60亿元建设中国天门棉花交易中心,打造中国棉都;引进景天棉花产业集团,十二五末将达到百万锭棉纺和3000台剑杆织机规模。纺织服装、医药、化工、食品加工、机械汽配、生物产业等6个特色产业产值占全市的比重达到78%。”

  ——强招商。市经信委主任熊小林说:“招商引资是天门经济发展的生命线工程,全市已形成‘抓领导、领导抓’,大招商、招大商的氛围。”

  天门经济开发区工委书记吴铁柱说:“市里主要领导今年都忙着在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台湾等地招商,半年跑了18个地方。”上半年,开发区新签项目14个,协议投资额24.7亿元。

  小板镇党委书记雷圣高说,“大家铆足一股劲招商引资,发展经济。”今年来,落户小板镇工业小区的新项目有6个,其中4个投资过亿元。

  ——优服务。市政务服务中心主任肖信伙说:“6月28日,市里召开优化发展环境百日整治大会,提出成为我省同类审批权限中审批事项最少的地区,从今年起对落户天门的工业企业实行行政审批零费用。”

  采访组在占地145亩的天门(苏州)纺织工业园看到,三栋标准化的钢构厂房已拔地而地,工人冒着炎炎烈日,挥汗如雨。“工期不等人,前段时间雨水多,这段时间得抓紧。”天门经济开发区项目安商专员洪融在现场协调施工。

  数据显示,天门提速信号强劲:去年,GDP同比增长12.9%,增速全省市州第一;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7.5%,增速全省市州第二;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36.1%,增速全省市州第三;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同比增长39.2%,增速全省市州第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6.9亿元,总量居全省县域第一。今年上半年,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33.1%,增幅居全省市州第二;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4.1%,增幅居全省市州第二;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同比增长32.2%,增幅居全省市州第一。

  天门提出,用3年至5年时间进入全省县域经济第一方阵,再用5年时间冲刺全国县域经济百强。

  农业大市如何向农业强市跨越?

  ——“中国棉都”雏形初具,“百里棉海、百里园区”呼之欲出

  天门是“三花”之乡,棉花、花鼓戏、黄花菜,还有曾经的塑料花、久负盛名的状元花……不论怎么排,棉花都是居首。

  沃野千里,百里棉海。2011年,天门响亮喊出:打造“中国棉都”!

  市农业局高级农艺师段银庭介绍,天门常年种植棉花60万亩,产量占全省的十分之一、全国的百分之一。连续16年产量过百万担(5万吨),长期居全国县市之首。累计为国家贡献200余万吨棉花,全国每百人中有一人穿着天门棉花生产的服装。天门棉花色白、质优、富韧性,被称为棉花中的钢筋,纺纱必不可少。

  天门涉棉企业近300家,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0多家,去年产值为143亿元。

  沿天(门)仙(桃)公路前往城区,路两边全是与棉花有关的企业。“看这些房子,真是气派,就是不晓得,以后棉花是不是更好卖、还有个好价钱呢?”渔薪镇罗田村棉农罗金平坐公汽进城,很自然地生出这样的感慨。

  市农业局局长李万祥说:“中国棉都,就是以中国(天门)棉花交易中心为标志,构建中国规模最大的棉花交易平台,进而打造集现代种植、初级加工、纺织织造、服装生产、棉籽棉壳棉秆副产品加工、棉花贸易、纺织机械制造等一体的完整产业链。”

  走进中国(天门)棉花交易中心大厅,巨型显示屏上闪动着全国棉花市场的价格、供需等数据。总经理方一兵说:“去年12月29日试运营,当天就有来自美国、新加坡和全国各地的210家棉商上线交易,金额突破亿元,预计今年超过50亿元。”

  交易中心由卓尔公司投资60亿元建设。卓尔董事局主席阎志说:“我们的目标是发展‘棉花—物流—纺织’上中下游全覆盖的棉花产业集群,力争占到全国棉花现货及相关产品交易50%的份额,成为‘北棉南纺’产业格局的中线物流枢纽。”

  全省最大棉纺企业景天棉花集团,现代化车间里一派忙碌,公司董事长潘建培介绍:“规模已达50万锭,正在实施10万锭纺纱、3000台剑杆织机扩规项目。”

  天门纺织机械公司的主导产品并条机一直占有国内四成以上份额,董事长沈方勇说:“前几年棉纺业低迷,但我们的产品都是按照欧洲高标准来做的,市场占有率稳步上升。”

  有识、有志、有策、有力,天门人从棉花发展中,看到更多的不足、更大的差距——也领悟到更大的潜力:

  天门佑琪制衣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董文平说,公司资产过亿,但“更多的是为国际知名品牌代工,赚点小钱,辛苦钱,说白了就是为别人打工,这样发展快不起来啊。”

  市发改委副主任卢燕翎说:“天门棉产业链条基本完整,但现状是,纺多织少,纱多布少,服装多品牌少,棉、纱、布、服装各环节著名品牌、驰名商标几乎没有。年制衣近2000万件(套),基本都是代工。”

  采访中,多个涉农、涉棉、涉商部门负责人均认为,建设中国棉都,还有几块短板须尽快补上:

  种子“多乱杂”。天门市面销售的棉花种子多达120个,纤维长度不一,严重影响品质,增加企业分拣成本。

  产业关联度不高。棉花收购、加工企业各自为阵,竞争无序,造成资源浪费,产业链脱节。专业合作社不到10家,规范化的棉花订单生产才几万亩,“买难卖难”的小生产格局没有改变。

  市场体系不完善。“买全国、卖全国”的市场格局没有形成,棉价经不起风吹草动,减产即减收,增产不增收,没有市场话语权。

  市长吴锦说:“中国棉都目标既定,5年内年棉花交易额达到200亿元、深加工产值突破300亿元。”围绕这一目标,市委、市政府制定的计划是,建设高标准示范棉田30万亩,纺织能力突破100万锭,染整高档面料达到1亿米,生产服装8000万件(套),纺织机械销售过10亿,中国(天门)棉花交易中心仓储、加工、贸易总额过200亿元。

  一幅“百里棉海、百里园区”画卷,正在着意展开。

  小县城如何向宜居宜业大城市跨越?

  ——全域规划,以城带乡,山水园林,养眼养心

  “千羡万羡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来。”

  唐朝茶圣陆羽,将家乡描摹成清新明丽的水乡泽国。天门,古称竟陵。竟陵,陵之竟也,丘陵至此而成平原。天门境内有河渠36条、湖泊120多个,处处波光,处处景色。

  今天的天门城是什么样子呢?“点上一支烟,城区跑一圈。”出租车司机王师傅说,早几年,城区小,没看头,没奔头,几脚油门就到了头,“今天,城区转一圈,开车要半天。”

  王师傅欣然为我们当起了导游,从老城西行,宽阔的大道边,高楼林立。头顶巨大CBD(中央商务区)标识的国贸大厦人头攒动,沃尔玛、苏宁电器、工贸家电等大型商企扎堆相伴,“这是天门新城区的商业中心,我们最好揽客的地方。”王师傅说。

  市政规划显示,目前,天门城镇化率47%,城区人口38万,建成区面积40平方公里,比2009年扩大10余平方公里,大城市框架初步形成。至2020年,天门城区建成区面积将达到53平方公里,包括主城区45平方公里,岳口城区8平方公里;城区人口超过53万人。

  城大了,会不会只是一座变大的县城甚至超大的集镇呢?

  市建委副主任梁世超说:“坚持高标准规划,变大的同时要更宜居。这几年累计投资30多亿元,刷黑城区道路,改造210多条背街小巷,将东湖、西湖连通打造成开放式城中公园,建成天门剧院、天门图书馆、陆羽广场等大型公共设施,市文化中心、体育馆、青少年宫、博物馆等也将陆续建成向市民开放。”

  市园林绿化管理局局长孙文红说:“依托城区丰富的水资源,城水相依、人水和谐的水乡园林城已见雏形。”

  市城乡规划局局长李钢说:“树立全域宜居的理念,以城区为核心,荷沙公路、皂岳公路为两条城镇化发展主轴,天门工业园(多祥滨江新区)、皂市镇为副中心,建设5个区域中心镇、14个特色镇和200个中心村,构建吸纳百万城镇人口规模的大城市体系。”

  白墙红瓦、楼上楼下,太阳能热水器、沼气燃气灶,这是采访组在杨林办事处双剅口村看到的村貌。

  村民张友常说,5年前,村里柴草乱堆、畜禽乱跑。村党支部书记肖以君说:“借助国家土地整理项目机遇,全村26个自然湾集并成18个自然湾,拆迁农户260多户,节约土地260余亩,可容纳450户农民的新型农村社区正在形成。”

  天门越来越具有现代城市气息了!不少到天门的客人或是离开家乡几年的天门人,都有这样的感受。7月上旬,市里又分别召开四城同创、公共交通出行环境整治动员会,再度发力提升城市形象。

  夕阳西下,霞挂西湖,一泓碧波在雄伟的陆羽茶经楼下荡漾。我们步入歇凉游玩的人群,感染着民众自发的欢乐。流淌音乐喷泉,围绕小桥灯火,处处欢声笑语。带着小孙子在此散步的市民杨阿姨说:“过去这里是臭水湖,蚊子成堆,哪敢出来逛?都是窝在家里看电视。现在这么好的公园,光是光,影是影,随你玩,蛮舒心呢。”

  文化大市如何向文化强市跨越?

  ——深耕状元文化、侨乡文化、茶文化

  江汉才子出天门。这里是享有盛誉的文化之乡。茶圣陆羽、唐代诗人皮日休、明代竟陵派文学代表人物钟惺、谭元春和清代状元蒋立镛诞生于此。恢复高考以来,从天门走出去的大学生多达17万人,被著名老作家秦牧誉为状元之乡。天门还是内地最大的侨乡,目前有8.6万多名华侨旅居海外44个国家和地区。

  “天门走出去那么多优秀人才,为什么回来创业、定居的却不多呢?”天瑞电子有限公司董事长金波既疑惑又感慨。

  市人社局局长马满意说:“这一块巨大的宝藏值得深入挖掘,天门已启动人才回归系列工程,在场地、融资、就业、培训等方面都有优惠政策,将外出大学生、外出打工者,甚至侨民吸引回来。”

  2008年以来,每年通过人才交流中心报到的天门籍高校毕业生近500人。

  市侨联主席余前忠说:“过去,侨胞回乡主要是寻祖探亲,而今也带来项目,年均介绍7家企业落户。美籍天门人、湖北华世通生物医药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发明在天门投资2.7亿元。”

  “一部《茶经》传千古,这张文化好牌,怎样打出名堂来?”这一话题,人们议论了多年。

  市文广新局局长李晓明回应:“打好这张牌,已有明确思路。看得见的,城区内的陆羽故园,眼下只是公园,不久后将成为涵盖一园(陆羽故园)、一寺(西塔寺)、一馆(茶博物馆)、一街(唐街)、一区(茶产品交易区)的茶文化、茶产业中心。”

  央企中铁多经投资集团和湖北茶山御史茶业有限公司计划投资50亿元,打造天门陆羽茶科技生态产业园和城市综合体,双方计划用三至五年的时间打造出一个全国知名的茶品牌,同时打造全国性的茶产品销售平台。

  盛夏晨昏,与陆羽故园毗邻的广场,俨然一片歌舞场、健身场。连续13年,天门坚持举办持续一个月的陆羽广场文化活动。

  采访组趁夜色穿行广场,果然是,台上歌一片,台下一片歌。

  太阳(啊)一出笑呀呵呵(哎),笑呀呵呵(哎),我开口就唱幸(哪)福歌(哎),幸(哪)福歌(哎)……

  幸福的歌声回荡在江汉夜空。(蔡华东、刘长松、张晓峰、徐露、彭磊、王翠荣、金霞)

来源:湖北日报 责任编辑:刘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