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引领 创新驱动 产城融合——襄阳国家高新区跨越发展纪略
阅读提示
襄阳高新区用占全市1%的版土、3%的人口,创造了全市21.1%的GDP、41.7%的工业增加值、84%的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在全国106个国家级高新区排位不断前移。在成为襄阳市高新产业的聚集区、新兴产业的引领区、科技创新的示范区、高端人才的集中区、体制机制改革的先行区的过程中,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襄阳高新区在实施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战略中,做出了哪些有益的探索?
数字是枯燥的,但数字含纳着节奏与速度,质量与效益。
2010年,襄阳高新区实现工业总产值1005亿元,首次迈入“国家千亿级高新区”方阵;2012年全年实现营业总收入1760亿元,同比增长29.6%,占全市比重21.6%;固定资产投资375亿元,同比增长55%,高于全市平均增幅15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2.5亿元,同比增长25%,高于全市平均增幅9.1个百分点;实际利用外资1.7亿美元,同比增长91%;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2.2亿元,同比增长66%。
仔细研究你会发现,一个襄阳高新区的经济规模甚至超过了不少市州。襄阳高新区的探索引人思考。
靠规划引领,凭产城融合发力,优化城市空间部局
几年前走马襄阳高新区就会发现,这里往往是小汽车与贩菜用的板车挤在一条路上动弹不得。你还会发现,从五星级酒店门口步行五分钟就是拥挤不堪的城中村、棚户区和破烂不堪的各种市场;如果再观察细一点,你更会发现,白天热火朝天,夜晚冷冷清清。
2011年,襄阳高新区开始反思并找到症结——“重工业化轻城市化、重产业发展轻城市建设、重制造业轻服务业”。
几经扩容,襄阳高新区近200平方公里的版土,可利用发展空间并不多。规划中的130平方公里现代工业新区被25个“城中村”包围,计划50平方公里的城市新区依然被村庄占据。高端人才不来,勉强来了,呆不到几天,又跑了。
襄阳高新区出重金聘请国家顶级专家团队,按照“世界眼光中国一流,顶层设计,高规划”的原则,进一步对高新区总体规划以及车城湖、连山湖、深圳工业园等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进行完善,实现了控制性详规全覆盖。
围绕新城新区建设,编制了城市建设重点项目专项规划以及辖区中小学、医疗卫生设施、体育设施、社会福利设施布局规划,商业服务设施、电力设施、供排水等专项规划,实现了各类专项规划无缝对接。
围绕提升产业素质和“城中村”、“棚户区”改造工程,编制了高新区产业发展规划,启动了汽车零部件、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襄阳云谷等6个特色产业园规划编制工作。策划实施了道路、亮化、美化等一批基础性、支撑性项目,以项目建设快速推进规划落地。
襄阳高新区以规划引领,彻底改变了过去“项目跟着领导走,跟着老板走”、随心所欲的被动局面,推动产城融合。“两改两迁”迅即启动。至目前,襄阳高新区累计投入50亿元用于“两改”工作,投资41.8亿元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及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征迁企业57家、居民2284户,拆迁房屋83万平方米,为新城区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空间, “产业+商务+生活”产城融合的魅力新城初现。
搭创新平台,聚一流团队,产学研深度合作,把握了科技创新就把握了未来
高新区与其它经济开发区不同点在哪里?
从宏观看,人口红利大门正加速关闭、土地资源与环境容量趋紧,再依靠全要素投入方式推动经济发展的老路越走越窄;从高新区自身发展的方式看,高新区的发展动力应该率先把经济发展转到依靠创新驱动和科技创新上来。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襄阳没有一家国家重点实验室,没有一所211大学。科研实力天然不足,怎么办?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国内航空航天产业研发实力最雄厚的高校。襄阳市政府一次掏出1500万元,在襄阳高新区建立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襄阳新能源研究院,主攻航空航天用新能源的研发。
珠江实业集团举资95亿元在襄阳高新区建设中部高端数控机床生产基地。华中科技大学数控车床关键核心技术研究走在全国前列。珠江实业落子襄阳后,襄阳市政府投入资金4000万元用于工研院研发设备等,组建了襄阳华中科技大学先进制造工程研究院。
与高校科研院所智慧“对接”,抢占高新技术制高点,襄阳倾注全力。到目前,在襄阳高新区建立了8个研究院(中心),开创了襄阳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的新局面。市场导向、企业主体、产学研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在襄阳初步建立。
科技创新平台的建立也吸引了一大批高端人才的进入。去年,该区企业申报“千人计划”1家、“百人计划”5家、“隆中人才支持计划”13家;引进海内外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团队13个;先后获批国家科技兴贸创新基地、国家新能源汽车高新化基地等3张“国牌”;创业中心被认定为省级创业孵化示范基地;专利申请1308件,增长30%,其中企业发明专利授权205件,欧美日专利授权26件。
从招商引资到招商选资,以干部辛苦指数换老板幸福指数,推动项目落地,促进传统产业结构的升级
以前,襄阳高新区招商引资大多采取“三个一”,打一个电话,发一个邮件,寄一份资料。能来就来,没来也很少采取什么措施。对项目也是来者不拒,“捡到篮里便是菜”。
从2011年8月份开始,襄阳高新区把科技招商放在更加突出位置,以每亩土地投入强度和有没有自主知识产权作为招商引资的重要条件来考量。紧紧围绕“一个龙头五大支柱(汽车及零部件产业为龙头,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生物医药为支柱)”招商,推行驻点招商、产业链招商。大力推行项目服务秘书制、市领导包保重点项目制,对“种子企业”定期召开办公制等制度,推行贴身服务,无缝对接。
襄阳高新区还对招商体制进行改革,实行全员竞争上岗、聘用制和年薪制。根据招商工作需要,对原先设立的5个招商局进行整合,除设立高新区招商局外,下设4个招商分局,一分局为汽车产业(新能源汽车)招商分局,二分局为电子信息产业及现代服务业招商分局,三分局为央企、装备制造及新能源新材料产业招商分局,四分局为境外招商分局。
这些创新举措的推进,优化了队伍,转变了方式,激发了活力,引进了一批符合高新区发展方向的大项目、好项目。去年新签约项目76个,合同投资总额768亿元,比上年增长3倍;实到资金254亿元,增长4.6倍;新注册项目42个,实收资本28亿元,增长3.7倍。
麦德龙、佛吉亚、IBM等9家世界500强企业落户高新区,超过前19年的总和;中国移动、西飞、国星光电、中国美兰等项目已经落户。
这些项目的推进不仅做实了高新区经济发展的“大底盘”,还使产业结构得到优化和升级。全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20家,占全市新增总数的47%;新增过亿元企业64家,占全市新增总数的35%;新增过50亿元企业2家,占全市新增总数的66.6%;新增过百亿元企业1家,改写了襄阳连续3年无新增过百亿企业的历史。
今年一季度招商引资又实现“开门红。”新签约项目20个,总投资221.4亿元,同比增长112%,其中,50-100亿元的项目1个,10-50亿元项目6个,实际利用外资9959万美元,同比增长84%。
观察
指挥的艺术与新使命
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现代化区域性中心城市,是省委、省政府交给襄阳的战略目标。襄阳高新区承接新使命:要成为襄阳改革开放的先行区、创新引领的新标杆、快越赶超的战略引擎、现代都市的新样板。
这是襄阳市委、市政府交给襄阳高新区的战略任务。
完成战略任务还得靠指挥棒。《襄阳市关于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转型发展跨越发展的意见》出台,举全市之力助推襄阳高新区发展。
这是一个雄心勃勃的意见。到2016年,高新区地区生产总值力争达到1600亿元,占全市比重达到32%左右;营业总收入突破6000亿元,年均增长35%以上;工业总产值力争突破5000亿元,占全市比重达到50%;用三年时间把高新区建成代表湖北的形象品牌,用五年时间使高新区进入全国高新区第一方阵。
这是一个“含金量”极高的意见。高新区形成的财政收入主要用于高新区,从2013年开始,每年为高新区建设不低于1000套人才公寓……
这是一个改革创新的意见。实行与其他县(市)区不同的考评办法,研究制订产业聚集、研发投入、知识产权等为主要评价标准的体系;落实市级经济管理权限;成立襄阳市委、市政府推动高新区转型发展、跨越发展领导小组;襄阳市主要领导挂帅,统筹协调各部门和各单位的职能及资源,将责任分解开来,将步调统一起来……
有了制度的护航,创新者“闯”的魄力更大,“争”的劲头更猛,“拼”的勇气更足。
访谈
创业中部 首选襄阳
襄阳凯得尔林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罗纳德·帕尔尼
“创业中部,首选襄阳”是现定居襄阳的美国人罗纳德·帕尔尼的心声。
2011年襄阳诸葛亮文化旅游节期间,曾在美国辉瑞制药公司任高级研究员、美国南卡大学博士张二利与襄阳高新区签约,并在襄阳高新区注册了襄阳凯得尔林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专门研制一种能抗肺组织纤维的新药。
作为张二利的朋友,罗纳德·帕尔尼怀里揣着《一种抗肺组织纤维化新药合成制备技术》的发明专利。应张二利之邀,罗纳德·帕尔尼卖掉在俄罗斯、美国的公司只身来到襄阳,开始担任该公司副总经理。
眼见为实。高新区投资600万人民币建成的分子结构测试平台,使凯得尔林公司不仅具备了分子结构测试能力,还可以为园区内关联企业提供服务,高新区和市里的隆中人才计划又提供了300万人民币无偿的资助。公司还得到了市政府在土地规划方面的支持,用于公司建造自己的GMP工厂。“这个资助对我们启动新药研发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我们现在已经成功开发了很多仿制药,还包括一些新药。创业投资,首选襄阳。”罗纳德·帕尔尼说,襄阳很适合创业,近期打算回美国,把家俱、房子卖掉,把夫人和孩子都接到襄阳来。(来源:湖北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