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七大举措推进生态宜居
“武汉是我国经济地理的中心,两江交汇、三镇鼎立,水资源丰富,全国独一无二,世界少有。我们要以国际视野规划城市,以国际标准建设城市,以国际水平管理城市,张扬三镇三城的大气之美、山水相间的灵秀之美,建设滨江滨湖生态宜居武汉。”
市第12次党代会报告激情勾绘生态宜居武汉建设目标。那么,去年6月19日我市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动员大会一年以来,这一目标推进的哪些举措烙入了市民记忆深处?昨日,记者进行了探访。
举措1
轻轨要进汉口北
4月,随着指挥员一声口令,一股混凝土从泵中喷出,均匀注入早已在钢轨下设置好的模板中,这标志着武汉轻轨汉口北延长线工程开始进入铺轨阶段。
该工程预计12月底有望正式开通运营。届时,市民从堤角到汉口北打货,仅需10分钟,较之公交出行节省了30分钟。
据悉,规划部门已经规划了新城和主城区建“多快多轨”的交通格局,近期至少保证“一快一轨”的道路建设,保障主城区到任何一个新城半个小时内都可到达,地铁29号线、1号线、4号线等均能延伸至新城。
【目标摘要】
积极促进新城发展,加快形成以主城区为核心、6个新城区轴向发展的空间框架。主城区基本控制在三环线以内,新城区各集中规划建设一座中等规模、功能完善、特色鲜明的新城。
举措2
直飞巴黎串连欧洲
去年4月12日上午,武汉直飞巴黎航线首航,迎送旅客500余人。标志中部首条洲际直达航线开通,武汉成为中国内陆直通欧洲的“中转港”。首航的多个旅行团中,大部分是武汉人及省内客,均兴奋不已。咸宁市南岛咖啡总经理石恒十分兴奋:“我和13名同事尝鲜巴黎,比以前中转更轻松!”随直航班机来汉的法国政经文化界人士纷纷建言:“可借直航让欧洲了解武汉。”
法航统计,武汉-巴黎直航开通一年来,运送旅客逾5万人。今年年内,武汉已能直飞亚洲、欧洲、北美、大洋洲等4大洲。专家认为,首条洲际航线的开通,迅速提升武汉的“国际范”,武汉角逐航空“第四城”有了资本。
【目标摘要】
充分发挥区位优势,构建铁、水、公、空一体化综合交通体系。积极参与铁路重大项目建设,巩固强化全国铁路四大主枢纽地位,加快与全国主要大城市之间高速铁路直接相连,成为全国高铁客运专线网的主要枢纽。
举措3
地铁勾连三大火车站
北京地铁历史悠久、上海地铁磁浮领先、广州地铁迅速成网……相比国内轨道城市的前三名,武汉地铁建设速度滞后。2012年12月28日,经过数年等待,我市首条地铁——地铁2号线一期开通试运营。地铁2号线,串起了长江两岸的常青花园、汉口火车站以及武广、江汉路、中南、街道口、光谷等最繁华的商圈,被誉为武汉市黄金地铁线。这也是我国首条越江地铁线。离长江江底最深达47米,最浅处也有16米。
开通首日,许多民众早早就等候在此,争相尝鲜乘坐地铁,体验快捷的交通。这一天,尝鲜试乘的市民突破30万人次。武汉正式迈入地铁时代。
【目标摘要】
全面加快地铁建设,以地铁建设推动城市有机更新和城市路网优化。主城区每年开通一条地铁线,到2016年轨道交通通车里程达到152公里。各新城区建成通车一条轨道线或快速通道,基本形成覆盖三镇、城乡一体的轨道交通骨架网络。
举措4
3800个界桩界定每寸湖面
4月26日,我市为中心城区40个湖泊补栽蓝线(水域控制线)界桩的工作正式启动。
此次补栽界桩共2104个,由市水务局统一制作,外观为编钟造型,颇具楚文化特色,正面是湖泊名称,背面则按照“行政区拼音首字母+湖泊拼音首字母+序号”模式进行编号。今年11月底前,它们将被分批补栽到包括东湖在内的中心城区40个湖泊的水域线附近,其中东湖将补栽458个。
此前我市已栽设1700余块界桩。到今年底,我市将总计有3800余个界桩,默默守护中心城区的每一寸湖面。
【目标摘要】
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保护。严格禁止填湖占湖,严格控制湖泊水体周边建设,严格控制水域面积减少,严禁污水排放入湖,全力打造“百里滨江画廊”,构建气势恢宏的大都市水岸景观,凸显独具魅力的“东方水城”风貌。
举措5
2200公里绿道穿行城市
去年7月,后官湖绿道建成纳客。蔡甸后官湖绿道是我市首条郊野绿道,环后官湖、知音湖、白莲湖、高湖等湖泊而建。此次对外开放的绿道,起于白莲湖大桥,止于武汉职工疗养院,长10公里。全部建成后的后官湖绿道,形成一个天然的绿色屏障。
武汉市规划绿道全长2200公里,覆盖全市,其中主城区城市绿道长450公里,每平方公里不少于一公里绿道;郊野绿道长1750公里。
【目标摘要】
将绿道建设摆在和地铁建设同样重要的位置。制定城市绿道网络建设规划,以绿道串联山体、江河湖港、公园景区、名胜古迹、居民集聚区和大型公共设施,加强与公共交通衔接,供市民健身、休闲、游憩、观光。
举措6
16片历史风貌街区划定
我市已确定16片历史风貌街区。其中包括中山大道等五片历史文化街区,首义片等五片历史地段,大智路片等六片传统特色街区。新划定的6片传统特色街区为:大智路片、六合路片、汉正街片、汉钢片、龟山北片、显正街片。16片历史街区全部划定保护范围,将在范围内和周边严格控制建设高度,进行空间景观整治,实施建筑成片保护等。2015年让全市历史文化风貌街区初显规模,到2020年全面建成。
【目标摘要】
历史街区是重要的城市记忆。要加大规划、保护和改造力度,对重点区域、名人故居、工业遗址等历史建筑实施腾退置换,整旧如旧,提升功能,控制周边开发,加强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打造武汉新名片。
举措7
城管革命年底“结硬账”
什么变化算是城市环境的“根本性变化”?武汉市民说了算。按照“城管革命”工作计划,今年武汉城市环境面貌要有根本性变化。4月1日举行的市政府常务会要求,尽快制定根本变化标准并公之于众,广泛吸取市民意见进行完善,年底对照标准“结硬账”。
市城市综合管理委员会初步提出的变化标准包括,路面干净无尘、广告招牌提档升级、沿街立面整洁、空气清新、绿满江城、山清水秀、道路畅通、文明有序、食品安全等。在广泛吸纳社会各界意见后,我市将最终形成向武汉市民承诺的“城管革命”根本性变化标准。
【目标摘要】
按照“全省最优、国内一流、比肩京沪”的目标,深化城市综合管理改革,提高城市管理规范化、精细化、人性化水平。强力整治各种“顽症”,倡导良好的公共生活习惯,塑造整洁、有序、文明的城市形象。
城市因宜居提档升级
从事城市史、区域史和城市文化研究的涂文学教授认为,从明清以来一直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武汉有过三次崛起,每次崛起都带来人居环境的巨大变迁。明清繁盛的商业时期是第一次,武汉跃升全国“四大名镇”,成为宜商之城;近代张之洞湖北新政时期是第二次崛起,近代工业化推动武汉成为“东方芝加哥”;上世纪50年代国家重点建设放在武汉,使之成为重要的工业中心,这是第三次崛起,也使武汉成为宜业之城。但以历史的眼光来看,因天气炎热、水患、战乱三大因素,过去的武汉并不能称为宜居城市,重工业化也带来诸多城市问题。
随着武汉山水园林城市建设,气候、环境大为改善,武汉早已退出“四大火炉”;武汉从三镇割裂,百姓靠渡船出行,发展到架桥修路,既改变了城市格局,又改变了人居环境。随着城市发展带来的宜居需求,张之洞时期修筑的用于阻挡水患的张公堤,如今正在变成武汉最大的城市森林公园,下一届国际园博会的所在地和市民休闲的慢行绿道。
涂文学认为,武汉现在面临着第四次崛起的战略机遇,既有天时、地利、人和,又有天下大势、地理优势、城市规划趋势“三大势”重合,“炎热、水患、战乱早已离我们远去,武汉建设宜居城市正当时”。
谈及宜居之于城市提升的作用,省社科院秦尊文教授举出一例:美国“钢铁之都”匹兹堡在上世纪70年代因重工业导致环境污染恶化,人口外流,产业萧条;后来,通过产业结构升级、转型,大力发展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同时注重环境保护,如今已成为全美宜居城市,人口逐渐回流,投资环境改善,带动整座城市活力。
秦尊文表示,武汉位于中部、长江中游,首先从大的格局来说,既无台风、海啸,又无沙尘暴、地震,成为宜居城市的先天条件最优。其次,武汉有山有水,在特大城市中也不多见。近年来,武汉在城市的规划建设上,处处留心体现宜居理念:建筑留出通风走廊,为居住留出有机疏散空间,注重城市绿化,绿色建筑走在全国前列,从过去单纯追求GDP,过渡到追求“绿色GDP”;花山生态新城等一些新城建设也开始探索宜居新模式。地铁、自行车等绿色出行也开始形成气候。“90年代初,汉阳琴台一带犹如一个大垃圾场,如今垃圾围城已大为缓解,过去武汉人总爱批判自己的城市,如今看到了实实在在的变化,城市因此提档升级,对这座城市也有了自豪感。”
华东师范大学环境科学系达良俊教授梳理了我国城市发展的几个阶段。“我们渴望居住的环境不仅没有垃圾和污浊的空气,还有独特的自然风光和美丽的人文景观。”在此背景下,园林城市概念开始普及。在国家园林城市之后,又有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国家森林城市、智慧城市、低碳城市等理念相继被提出并实行。进入“十二五”后,进一步提出建设生态型宜居城市的新目标。
来源:长江日报 责任编辑:曾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