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市州动态武汉正文

武汉:江夏区五里界 新型城镇化让生活更美好(二)

2013-01-06 00:00:00 |  湖北省建设信息中心 | 

新型城镇化让生活更美好
——江夏区五里界新型城镇化建设纪实(二)

    近日,在五里界新城伊水湾改造建设工地,笔者看到一排排巨大的涵管正在吊装。“我们正在建设一个污水湿地净化设施。这个工程很复杂,既要处理好水系的上游来水,又要通过湿地把污水净化好,两个系统要相互配合综合利用。”五里界街工委书记王太明告诉笔者,“鲜活的水是生态城市的灵魂,要让稻田、荷花环绕的科技新城变为现实,就一定要保护生态环境,不污染水源,给自然水系留足生存空间。”

    说起五里界新城建设的理念和技术,大都集团负责人可以说是最清楚其艰辛。2009年6月,当初步决定投资建设这一新项目后,他们便组建团队进驻五里界,开始了为期两个月的调查研究。当看到五里界连绵起伏的岗地,遍地金黄的稻田和翩翩飞舞的白鹭时,他们被深深震撼了:多么美丽的大地,我们必须满怀虔诚和敬畏,小心呵护她!

    “建设美丽中国,要‘以大地和未来的名义,从改造一个小城镇开始!’”该负责人对笔者说。他进一步解释,所谓“大地”,大自然是大地,老百姓是大地;所谓“未来”,科学技术就是未来。而小城镇则是我国目前经济、环境比较落后,最需要开发同时也是最具有开发潜力的地方,正是建设美丽中国的主要抓手。于是,尊重自然和应用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就成了伊托邦新城镇建设的首要突破口。

    但是,到哪里去寻找合适的技术?当时,全国有不少打着生态城旗号的项目,要么空有其名,要么完全照搬欧美技术,成本太高以致无法持续。带着这个问题,五里界的建设者们南下深圳、北上京城、外赴欧美等地,广泛学习考察,还聘请了10多名国内外顶尖专家学者为顾问,包括我国著名区域战略规划专家王志纲、哈佛大学教授马克·约翰逊、哈佛大学教授、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院长俞孔坚、米兰世博会总设计师斯丹法诺·博埃里等,组成了强大的新城建设顾问团队,对五里界镇域范围的生态资源、产业现状、民生发展和风土民俗等进行系统研究,提出了“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社会和谐”的小城镇建设指导思想和“伊托邦”生态、智慧城市建设理念,总结出“以自然生态条件为基础的城市规划空间布局,以邻里单元为基础的城市建筑空间布局,以城乡一体为目标的新型城市发展空间布局”等三大规划原则;提出了“走向伊托邦”思想,强调采用适度技术路线和因时因地因变原则,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小城镇技术应用体系。

    “‘伊托邦’是E-TOPIA的音译,这里的E是2个E,分别代表生态低碳和智能网络。”著名区域战略规划专家王志纲在接受采访时说,“她既代表生态智慧城市建设理念,又代表其技术和产品体系;既是一种物质形态,又是一种精神、文化形态,展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

    按照这一要求,新城规划和建设者们始终坚持尊重、适应生态规律原则,采用俞孔坚教授“反规划理论”,充分保留和恢复乡土生态骨架,着意完善和营造都市牧野意境,将大自然的生态骨架作为城市的发展结构,形成了“一带三心三廊”的城市景观生态格局。

    在伊托邦数字演播厅看到,新城中央设计了一条城市原创生态廊道——伊水湾生态湿地公园。该园由一轴双港组成,占地面积约2.6平方公里,是贯穿全城生态水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最基本的雨洪管理、生物栖息、慢行游憩、生态观光等功能。让城市成为多样性生物共生的憩息乐园,不因为人的开发活动而破坏千百年来形成的自然生态格局。

    “反规划不是不规划,而是依照自然的法则来规划人的活动。”新城总规划师俞孔坚教授在接受我们电话采访时,十分简要地讲述了他的规划理念。

    怎样让生态城交通方式充分体现绿色交通理念与以人为本的原则?五里界新城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是建立可持续的公共交通和慢行交通网络,在城市提高步行、骑车和使用公交车的比例。五里界城市道路网络以“快速疏散和慢行休闲”为出发点,寻求倡导“低碳方式的交通行为”为目的。其新城路网规划特点为“干道疏,支路密,红线窄”,形成“大框架、小方格网”的新型道路系统,展现人与自然和谐之美。

    智能网络技术的应用,是伊托邦新城推行低碳智慧生活的又一尝试。全域网络覆盖,全城智能化管理,小区居民将率先过上智能化的生活。我们参观了还建居民马志成家,随着女主人熟练的操作,家里的电视机、窗帘,还有各个灯具,都在发生神奇的变化!她说:“科学技术发展真快啊,现在农民都过上了智能化的生活!连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教授也慕名来我们这里参观,对小区的规划和建设赞不绝口,还兴奋地要求和我合影。”

    新能源在这里也得到很好的应用。在风景宜人的还建房五里锦绣小区,每栋楼房的屋顶都整齐地排列着太阳能电池板,迁居小区的农民家庭,户户都用上了太阳能热水器;在小区广场中间,有一个装饰得很漂亮的太阳能电池站,小区的公共照明及景观用电就是由它提供的。负责电站管理的工作人员如数家珍地告诉笔者:“我们是一个低碳小区,在建设中充分运用了可再生能源,还注重了水资源的净化和再利用。”在他的指引下,看到小区中央还有一个地表水生态净化系统。通过几个点收集雨水,再集中在一个生态池中自然净化,然后通过贯穿全城的生态廊道层层排放下去,变成了清水再排放到湖中。既满足了生态景观用水,在干旱时,还可以作为农田、花草灌溉用水。透过管理人员得意的介绍,我们隐约看到了未来低碳城市的图景。

    “自然界是一个生生不息的循环系统,其中的生产、消费和降解是基本平衡的。”华中科技大学教授肖波说。遵循这一理念,他和大都集团在五里界规划了一个新能源实验项目——综合型有机废弃物资源化中心:生态农场和生物质气化站。既可实现废弃物回收、污水处理、沼气生产,又能利用废弃物和生物质来供气供热。目前这一项目已进入规划选址阶段。(来源:长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