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应对抗震救灾“持久战”?
汶川大地震至今已近半个月,然而,目前从抗震救灾前线传来的最新消息依然堪称严峻。5月25日,青川县发生高达6.4级的强余震,造成川陕甘等地千余人伤亡,多处交通中断。唐家山堰塞湖处于高危状态……(5月26日人民网)。
余震、次灾的“雪上加霜”式的连锁、累积危害能力,仍须我们以始终昂扬的斗志、坚韧不拔的意志,毫不懈怠地持续顽强战斗。当然,这实际也再度印证了此次抗震救灾作为一场坚韧战、持久战的基本特征。
为更好地应对抗灾持久战,政府进一步可以做的工作还有许多,如在削减公务经费方面“应向全国推行”;再如,不妨实施推出减税计划——一方面刺激经济的发展、弥补灾害损失,一方面藏富于民,提升民间赈灾能力。从更宏观长远角度看,政府亦不妨着手深一层的体制创新,如财政体制创新——为灾区重建编制专门的长期财政预算、创建更适应救灾急需的财政支付体系,管理体制创新——组建能统筹协调和打通各方面关系的专司重大灾害处置和救援的国家专门机构。
抗震救灾的“持久化”,对于单个公民来说,或许首先意味着对灾区捐助的长期化、常态化。因此,我们如何保持对灾区人民的持久痛感和赈济热情,而不使之渐趋迟钝乃至麻木?进而将这种痛感和热情,很好地转化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中来,源源不断为灾区重建注入持久的支援。(来源:广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