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宁:破解市民如厕难
公厕作为一种公共设施,与市民生活密切相关,也代表着城市形象。但我市城区公厕数量少、环境差的现状,不仅让市民直呼“不方便”,更让外地游客对咸宁印象大打折扣——
破解市民如厕难
市民的尴尬:公厕环境差、数量少
俗话说,人有三急,逛街途中、游玩路上,遇到内急,第一件事就是找公厕。然而,聊起公厕,市民们直呼“伤不起”,称公厕数量少、环境差,因此遇到不少尴尬事。
十一长假期间,家住温泉茶花路的市民周宁接待了两位武汉来的同学。2日晚上,周宁带朋友来到咸安吃烧烤,途中同学内急,去了一趟位于南山附近的公厕后,回来就表示不吃了。在周宁的追问下,得知是公厕的恶臭让他没了胃口。
“我们是旅游城市,公厕是城市的窗口,为什么那么不干净呢?”周宁说。
除了环境差,数量少也让市民们很头疼。
“淦河游憩带的公厕太少了,除了人民广场有一个,其他地方就没有了。”家住中心花坛附近的居民赵紫薇说,有一次,她与朋友在淦河边散步时,突然内急,到处都找不到公厕,最后只好打的回家上厕所。现在,她去淦河边散步时都不敢喝水。
相比本地市民而言,“如厕难”在外地游客身上表现得更突出。旅游节期间,广州游客叶天来咸宁游玩。在潜山森林公园往潜山寺庙方向走时,因水喝得多突然内急。“沿途都没有厕所,直到到了潜山寺才解脱,真是尴尬极了。”叶天说。
目前,我市温泉、咸安城区可使用的公厕共18座,4台移动公厕也仅在大型节会时被调配使用,还有一些是旱厕、危厕,未对外开放,或存在异味重、无人管理、无洗手池、厕门损坏等脏乱差现象。
部门的无奈:公厕新建难、维管难
据了解,我市每年都会投入一定资金,用于城区的公厕改造和维护工作。但近年来,我市在新建公厕方面却是空白。以中心花坛附近为例,方圆1公里内没有一所由政府投资建设的公厕。记者仅在老行管局附近发现一个标志明显的公厕,还是收费的。
“按照相关规定,城区需根据人口数量增加公厕数量。其实,规划部门每一年都将城区新建公厕提上规划议程,但最终都因选址协调有困难、资金不足等问题被搁置,新建公厕困难重重。”市规划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除了规划建设方面,公厕还存在维管问题。
“我市城区现存的公厕管理体系机制复杂,给维护管理工作带来了一定困难。”市环卫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各公厕隶属不同,有的是单位管,有的是社区管,有的是市场管,有的是厂矿企业管,有的无人管。无统一管理机制,让管理陷入多难境地。
市环卫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隶属环卫部门的公厕,该局安排专人专管,每天8小时工作制,每个月还会进行不定期抽查。
“公厕内的洗水池、厕门、冲便器等经常被人为破坏。水龙头曾经一个月坏了三次,修好没两天又被弄坏。”咸安区一名公厕管理人员说,市民不文明如厕,是公厕环境差的原因之一。
采访中,相关部门负责人呼吁,如厕者要爱护公厕,爱护公共设施,方便他人,方便自己。
大家的建议:设公厕导向牌,置移动厕所
如何解决城区“如厕难”问题?记者随机采访了七位市民,征求他们的意见:
退休教师陈如意表示,除了中心花坛,在城区其它商业区、景区附近,都应当搞好公厕建设、管理问题。
在温泉城区一事业单位工作的蒋先生和市民孙先生建议,我市应多借鉴一些发达城市的经验,在城区主要道路路口及人流密集区设立公厕导向牌,将公厕的方向与距离、中英文标识等,标识清楚,让市民和游客一目了然。
市民王女士认为,建议政府绘制城区公厕电子地图。在一些省会城市如南宁、合肥,以及地级市浙江东阳、广东中山、四川大邑、泸州等地,都绘制了城区公厕电子地图。市民或外来游客只需关注当地政府的微信公众号,便可获知城区公厕的详细分布。
咸安区环卫局一名工作人员表示,城区公厕建设的主要困难在于选址,城区土地资源紧张,而且划定了位置之后,还要征求周边商户、居民的意见。现在,城区一些繁华地商家云集,已难以找到闲置的土地资源供建设公厕,因此更需政府下大决心。
私营业主李先生、银行雇员刘女士表示,随着城区人流量急剧增加,公厕建设的短板逐渐暴露,给市民和外来游客带来不便,城区应多设置几个移动厕所。在河南洛阳,除了在城区道路沿线建设移动公厕外,还要求沿街企事业单位开放厕所,不得拒绝市民或游客入内。(朱亚平)
记者手记
公厕,城市文明的窗口
城市公厕的建设和管理,是公共管理和服务的一项重要内容,体现了一个城市的综合管理水平。
世界厕所组织发起人杰克·西姆先生有一句名言:“厕所是人类文明的尺度。”公厕是展示城市文明的一扇“窗口”,公厕便利程度,标志着一个城市的文明程度,标志着城市公共服务意识是否提高。
然而,必须正视的是,我市公厕还存在诸多问题,如建设和管理滞后,除臭和环保欠缺,公厕数量偏少和布局不合理等,需要政府及相关部门寻求科学方法,继续发力才行。
公厕,城市文明建设的一把尺。除了采取多种途径,解决上述诸多问题以外,还应提高市民文明素质,使人们在享受“方便”的同时,珍惜爱护公共设施,顺利通过城市文明“这把尺”的丈量。
来源:咸宁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