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感:市城建委潜心履职尽责 坚持服务群众
本网讯 2013年8月以来,孝感市城建委所有行政审批服务事项全部进驻市政务服务中心,实行“一楼式”服务,“一窗式”受理,“一站式”办结。两年来,市城建委坚持民意为先、问题导向,潜心履职尽责,全力推进简政放权,加强放管结合,不断优化服务,很多企业反映到建设部门办事比以前更方便了,服务更热情了,办事效率更高了。建设窗口连续35个月在中心考核评比中荣获“红旗窗口”,连续三年评为“孝感市直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最佳服务窗口”,市城建委“三集中三到位”改革赢得群众良好口碑和点赞。
改革动真破难题
市城建委党组高度重视行政审批改革工作,充分认识这是一场自我革命,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和雷厉风行的作风,严格按市委、市政府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总体部署扎实推进。
一是职能归并和集中进驻到位。在不增加科室机构、不增加领导职数、不增加人员编制的前提下率先实行“大科(室)制”改革,新设立行政审批科,将分散在15个科(室)的40项审批职能便民服务事项集中归并到行政审批科,将原由若干个分管领导的审批责任合并到一个分管负责人,将原有17枚行政审批业务印章归集为一枚行政审批专用章,所有行政审批事项全部进驻政务中心,办事对象只需要到建设窗口申报,即可全部办结相关审批手续,实现“一枚印章审批,一个窗口服务”。
二是简政放权和授权到位。市城建委在推进改革中不断探索和创新,审批权限和前置条件尽量“做减法”,窗口服务努力“做加法”,真正做到“把麻烦留给自己,把方便让给群众”。精简审批事项。对审批权限和前置条件尽量“做减法”,窗口服务努力“做加法”,减少行政审批事项13项,取消行政性收费事项4项,建筑企业资质审批实行“零收费”。下放审批权限。将涉及城市建设和行业发展的所有审批事项下放到市直“三区”,将市直“三区”等同于县市区建设局,主动上门对接,以最简的程序、最快的速度、最低的收费、最优的服务支持“三区”项目建设。取消备案事项。在全省率先取消外来企业进孝备案,外地企业在孝感享受同等待遇,打破了市场壁垒。简化招投标手续。明确“非国有资金投资项目由建设单位自主决定是否招标发包”,简化建设项目招投标,激发市场活力。前置条款“瘦身”。取消6项施工许可证审批前置条款,县市区建设局同步优化审批的前置条件,审批效率显著提高。充分授权窗口。对建设窗口首席代表充分授权,彻底解决了明进暗不进及前台、后台“两张皮”的问题。一系列深化改革的“组合拳”实实在在地方便了群众,提升了办事效率。
三是制度建设和纪律约束到位。市城建委建立完善了相关纪律和制度,将企业最关心、最敏感的资质评审工作交由第三方,增强公正性。业务审批实行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延时服务制、帮办代办服务制、责任追究制等,向社会公开投诉举报电话,聘请社会监督员共同监督和维护良好的运转秩序。市城建委全面落实“两个责任”,制定了主要权力运行及风险防控手册,在优化行政审批服务的同时,强化事中事后监管。委纪检监察同步跟进,对关键环节和重要节点加强对风险的防控,加强对行政审批权力的监督,对服务质量不优的单位和个人进行问责,切实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确保阳光审批,廉洁审批。
集中审批服务以来,建筑企业资质升级难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甲级资质设计单位实现“零突破”,市建筑设计院、规划设计院先后晋升国家甲级资质,甲级监理资质企业2家,国家一级资质企业达22家,25家三级企业快速晋升为二级资质。这些企业资质升级以后,竞争力和开拓外部市场的能力明显提升,与中建三局、中国一冶、中铁西南分局、中铁五局等央企建立了长期合作伙伴关系,劳务企业与北京建工集团、中建集团等大型企业建立了劳务输出基地。2015年,孝感建筑业年度总产值达到430亿元,建筑劳务年收入达到220亿元,审批提速激发了企业发展后劲与活力。
机制创新提效率
市城建委以问题为导向,站在办事对象的角度,创新工作机制,切实提高审批效率。
一是层级事项灵活办。对一些申请人提供的资料达到法定审批条件需要委领导签字后实行的,建设窗口通过电话或短信请示委领导后,及时进入下一步程序,事后履行委领导签字手续,一个小小的变化,有效地缩短了办事时间。
二是简单事项快速办。市城建委对窗口首席代表充分授权,将便民便企的简单事项,如建筑企业资质变更、企业诚信证明、注册人员初审等交由窗口直接办结,以前需要办事群众跑不同的单位,填多份表格,多个层级签署意见等等,往返至少需要3个工作日,现在这些审批服务事项在窗口即到即办,立等可取,根据两年的办件量统计,在窗口可以直接办理办件量达58.2%,实实在在地方便了群众。
三是特殊事项“容缺”办。对一些重点建设项目,市城建委召开专题协调会,简化程序,减免费用,确保项目早日落地开工;对重点招商引资项目、重点企业资质晋升等,如果要件审查合格,部分附件资料不齐备的,采取特事特办,“容缺式”办理,申请人承诺在规定时间内补全资料,下一步程序照走两不误。
孝感驻北京某建筑劳务公司负责人在接受中国建设报记者采访时说:“过去我们办理安全生产许可证需要报送纸质材料,还得安排专人北京、武汉、孝感几地往返跑,走完程序至少也要3个月,现在建委窗口“一站式”审批,通过一个电话、一份快递、网上申报一键点击就解决了以前多头跑、往返跑的麻烦,这次我们从网上申报到建设窗口把新批的证书快递回北京只花了不到20天。”
优化服务树形象
市城建委按照专业、精简、高效、便民的原则,配齐配足前后台服务团队,把服务工作作为中心任务实行精细化管理,分管负责人、首席代表常驻窗口办公,对社会公开并践行“四项服务承诺”。
一是把政策记在心里。将项目设置依据、审批范围、申请条件、办事时限、收费标准等内容通过中心网站和市城建委网站向社会公示公开,制定了服务指南方便群众咨询和查阅。窗口的工作人员做到“政策条文一杆秤,业务数据一口清”,人人都是行家里手,都能“一次性”告知办事群众,避免因为政策咨询不到位让群众多跑路、跑冤枉路。
二是把微笑挂在脸上。窗口工作人员高标准严要求,杜绝了“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的问题发生,坚持对前来办事的群众一张笑脸相迎、一杯清茶相递,通过一点一滴的小事改进和树立建委的服务形象。
三是把麻烦留给自己。遵循“后台围绕窗口转,一切围绕百姓转”的宗旨,变被动为主动,前后台有效衔接,把需要两头跑的事项消化在委系统内部,让办事群众在窗口申请也在窗口办结。
四是把方便让给群众。在审批工作中不断总结和完善,力求使审批环节更简化一点、审批效率更快捷一点、让群众切身感受办事更方便一点。
三年来,市城建委受理办件5800余件,办件准确率、及时率100%,实现“零投诉”,收到办事企业和群众锦旗、感谢信200多件,进一步擦亮了市政务服务中心窗口服务的一张名片和全省住建系统开展集中审批的一张名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