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市州动态鄂州正文

鄂州:探索“五大理念” 建设宜居宜业城市

2016-08-01 00:00:00 |  湖北省建设信息中心 | 

  本网讯 通讯员刘平生、吕震、邱祥启、王友俊报道:宜居宜业,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一个城市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标志。作为享有“百湖之市”美誉和全国“多规合一”试点城市的鄂州,近年来大胆探索“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理念,建设宜居宜业城市。

  “五大理念”使鄂州市政公用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了“三个转变”,即从追求城市建设规模,向提升城市品位、完善城市功能、增强城市承载力方面转变;从市政设施建设单一由政府投资,向社会投资、政府与社会共同投资的融资方式转变;从城市粗放式发展,向生态绿色发展转变。

    “五大理念”使鄂州市城乡环境得到极大改善,城市品位进一步提升,在全国生态宜居城市排行榜上鄂州市名列45位,全省第二位,并先后获得国家级生态示范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和湖北省卫生城市、省级文明城市等殊荣。

  创新——引领跨越发展

  城市建设与发展离不开资金。而当前政府融资平台受到制约,单靠政府投入难以适应城市建设需求增长。

  怎么办?鄂州的做法是创新城市建设投融资机制,改变过去单一由政府投资,转为社会投资、政府与社会共同投资的融资方式。

  采用多元多层次的融资方式,运用市场手段,加快主城区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先后利用德国贷款实施洋澜湖生态修复工程,采用BT融资模式建设吴楚大道、鄂州大道、西山广场,采取PPP模式建设凤凰大桥。

  八大新区同样采取市场化方法,吸引各类投资主体参与新区基础设施建设。与中省大型投资集团开展战略合作,省联投与梧桐湖新区、南山集团与葛店临港新城、中核集团与鄂城新区、鄂旅投与红莲湖新区、省交投与三江港新区、以色列FEDI公司与梁子湖生态文明示范区,都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

  据统计,仅2015年,主城区和八大新区共筹集资金近100亿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

  城市建设投入机制的创新,促进了城市跨越发展。以吴楚大道为例,此条道路既是主城区东西中轴线,又西接武汉的雄楚大道,东接黄石的黄石大道,全长59公里。它既可以加强鄂州与武汉、黄石、黄冈的经济联系,又完善了区域路网结构和综合运输体系,形成大武汉半小时生活圈,促进了青(山)阳(逻)鄂(州)循环经济区深度开发。

  此外,鄂州大道南互通工程的建设,将主城区与汉鄂高速、武黄高速紧紧相连,大大缩短了鄂州与武汉、黄石的距离。

  随着城市的跨越发展,城市管理的难度加大,鄂州不断创新城市管理体制。以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为抓手,实施“城管能力提升”工程。理顺城市管理体制,建立大城管工作机制,实行网格化管理、数字化管理、精细化管理,引入第三方机构对城市综合管理情况进行考核,全面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在城管作业方面,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引入竞争机制,采取招投标方式,推行环卫清扫保洁、渣土运输、“牛皮癣”治理等作业领域市场化。

  协调——引领城乡一体

  协调,是城市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鄂州牢固树立协调理念,按照“全域鄂州、统筹发展”的思路,实行区域协调、城乡协调、部门协调,共同构建宜居宜业城市路网工程。

  有数据表明,近三年,鄂州共实施了数十个市政道路工程建设。这些项目,构建起“环网相连、节点通畅,结构合理、高效便捷”的交通网络,形成了“四横四纵”城乡快速交通和“九横五纵”城乡主干道网,将中心主城与八大新区,即葛店开发区、三江港区、鄂州经济开发区、鄂城新区、花湖开发区、梧桐湖新区、红莲湖新区、梁子湖生态文明示范区联成一体。城乡一体的全域路网,已成为产业落地的重要承载地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桥梁和纽带。

  如今,当市民穿梭在市区纵横交错的交通要道,越来越清晰地看到:鄂州大道、吴楚大道、鄂东大道、发展大道、寿昌大道……30多条宽敞平坦的主次干道,构成主城区道路网络,如一张张闪亮的“城市名片”,汇聚成一幅幅绚丽多姿的城市建设画卷。

  据统计,中心主城区城市道路总长度已达到362公里,主干道达107公里,次干道达93公里,支路达62公里,形成了中心城区,与城西新区、城东新区“一体两翼”格局。主城区20公里范围内实现了公交全覆盖,有力支撑了城市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和城区拓展,极大改善了市民出行条件。

  八大新区道路桥梁建设近三年也方兴未艾。葛店开发区建成道路19.8公里,在建道路24.8公里,“五纵十横”城市骨干路网基本形成;鄂州经济开发区新增城市道路9.13公里,建成滨港路、青天湖大桥等多个道路桥梁工程;花湖经济开发区新增城市道路15公里,建成花湖大道、鄂州大道等多条道路;梧桐湖新区新建、续建道路14条,共计100公里,新区道路实现了串通、连续成环。

  绿色——引领望山见水

  第八届、第九届中国园博会“鄂州园”和吴楚大道绿化,荣获多项国家级大奖;“三边”(路边、村边、水边)绿化工程的经验与成果,得到国家住建部充分肯定;县级行政区梁子湖500平方公里全面退出一般工业,重点发展生态农业和绿色生态旅游业,这在全省尚属首例;积极创建绿色示范乡村和森林城镇,“绿满鄂州”目标基本实现……这是鄂州交出的一份份“绿色”答卷。

  近年来,鄂州牢牢把握“绿色决定生死”的深刻内涵,改变城市粗放式发展的方式,转为生态绿色发展方式,着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绿色家园和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区,让市民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中心城区绿化建设突出“三山一湖一带”(西山、葛山、莲花山、洋澜湖、滨江风光带)建设,充分利用“黄金水岸”、“湖光山色”等自然条件,把历史人文、自然风光和现代气息完美结合,大力实施环湖休闲景观带和沿江三国吴都风光带一、二、三期建设,城在林中、人在景中的满城山水景观随处可见。

  与此同时,在中心城区增绿、补绿,着力建设绿色小区、绿色园区、绿色廊道,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采用规划建绿、拆违建绿、拆墙透绿、见缝插绿、屋顶披绿等多种绿化手段,因地制宜,全面布局城市绿地,使市民开窗见绿、出门进园。至2015年底,中心城区绿地率达37.53%,绿地覆盖率达42.87%,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0.72平方米。八大新区也高度重视园区绿化建设、生态宜居建设,人居环境质量显著改善。

  道路绿化,也是鄂州建设宜居宜业城市的一大亮点。鄂州大道两侧宽幅绿化,葛山大道分车道及行道树绿化,零星道路绿化……鄂州采用造景、造园手法,充分营造道路两侧的自然园林景观,使其与公园绿地景观互为借景、巧妙融合,形成“草铺地、乔遮阳、花灌巧点缀”的道路复层绿化格局。如今,纵横交错的主城区主干道绿化精彩纷呈:南浦路紫荆一条街,文星路雪松一条街,古城路龙柏一条街,洋澜路胡柚一条街,滨湖南路白玉兰、紫薇一条街,滨湖北路广玉兰一条街……道路修到哪里,绿化就延伸到哪里,一条条道路连成山水辉映的景观长廊。

  开放——引领互通互联

  开放,是城市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鄂州抢抓长江经济带机遇,加快沿江滨湖八大新区基础设施建设,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实现与武汉、黄冈、黄石等城市之间等级公路、铁路、水运以及公交、城铁的互通互联。

  以规划对接为引领,推进宜居宜业组群式城市建设。鄂州规划的4座新城,其中有三座新城与武汉进行直接对接。葛华科技新城以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新能源为主导产业,与武汉科技新城对接,成为武汉光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国家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和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大梁子湖生态旅游度假区以生态旅游、休闲度假、创意产业为主导产业,与武汉进行功能对接;华容临港新城以发展现代物流为支撑,确立与武汉新港南岸核心港共生共荣的战略定位,建设干散贷、集装箱、多式联运集散枢纽,打造武汉城市圈重要的物流基地。

  以交通建设为先导,推进基础设施一体化。公铁水全方位连接武汉交通大动脉,公路方面,目前已有沪蓉、汉鄂、武黄3条高速和吴楚大道、高新大道、高新四路、高新六路、316国道、凤凰大道等6条城市干线,将鄂州与武汉紧密相连;铁路方面,武九电气化改造后的高线已建成,武鄂黄两条城际铁路建成投入使用;港航方面,三江港区被列为武汉新港核心港区,三江港综合码头、三江港货运站及铁路工程已启动建设,正在与武汉新港全面对接。

  完善的区域路网结构,将鄂州与长江中游城市群紧紧联系在一起,形成了大武汉半小时生活圈。通过鄂黄大桥,每天鄂州市民和黄冈市民在两城间穿梭,早已不是新鲜事。花湖开发区与黄石共用几条街,公交在两城内畅通无阻。梧桐湖新区与江夏区无缝对接。葛店开发区与东湖开发区紧紧相连,白天在葛店开发区上班,晚上坐十几分钟城际轻轨回武汉;或者白天在武汉上班,晚上坐公交回葛店,已经成为许多武汉人和鄂州人的选择。

  共享——引领群众幸福

  “城市发展依靠群众,城市发展成果由群众共享”——鄂州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这一理念,由过去单一追求城市建设规模,转变为着力提升城市品位、完善城市功能、优化人居环境,让市民感受现代城市的亲和力、宜居度、认同感和幸福感。

  橘园生态公园的建设就是这一理念的生动体现。

  主城区洋澜湖畔的西南角有一块约5。9公顷未开发的柑橘园,三面环湖。上海一家公司到鄂州市实地考察,计划在柑橘园建一座五星级酒店。市民得知后投信到市长专线办公室:“柑橘园附近居民越来越多,迫切希望能有个公园,供大家‘呼吸’和休闲。”市委、市政府立即作出回应:取消商业开发,建设一座集生态景观、文化旅游、休闲观光、康体健身功能于一体的橘园生态公园,并被列为市政府“十件实事”之一。2015年2月1日,备受市民关注的橘园生态公园建成开放,得到广大市民的拍手称赞。

  洋澜湖的综合治理更是圆了市民绿色生态梦。近年来,鄂州市委、市政府按照“恢复洋澜湖生态环境,打造山水园林鄂州”的思路,实施破堤还湖,扩大水域面积,新增湖面2709亩;实施环湖133处污水截流,彻底解决污水入湖污染问题;实施湖底清淤,清除内源污染;实施引江换水工程,确保湖水长清;实施环湖绿化,优化美化市民休闲娱乐场所;移植水生植物,恢复洋澜湖的生态环境。经过综合治理,一个集自然生态之美、园林绿化之美、文化风情之美、运动集闲之美、人居环境之美的洋澜湖展示在市民面前。洋澜湖综合治理因此荣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如果说橘园生态公园的建设和洋澜湖的综合治理,共同圆了市民的绿色生态梦,那么城市主次干道的刷黑改造、背街小巷的改造,更是让市民感受到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的成果。

  改造刷黑前的主干道沿江大道车道较窄,交通经常堵塞。如今,走近沿江大道,展现在眼前的是:整洁如镜的路面,不见一丝灰尘;向前延伸的柏油路,宛如一条飘动的黑色绸带,依偎着风景如画的江滩公园,为公园增添了一道美景。

  近三年,鄂州共投入2亿多元,对主城区武昌大道、江碧路、凤凰路、滨湖路等20多条主次干道进行了刷黑改造、路面修补。

  主次干道“靓脸”使市民出行更加便捷,背街小巷的改造更使市民宜居宜业幸福感提高到一个新高度。为彻底解决背街小巷“行路难”、“排水难”等问题,达到路平、灯明、水畅、设施齐全、环境美化的目标,市政府决定对主城区76条背街小巷进行改造,彻底治理脏乱差,打造环境优美、和谐宜居的街巷。到2015年底,主城区76条背街小巷全部改造完毕。改造后的背街小巷变靓丽了,居民们纷纷给建设部门、政府投资管理部门、街办送去一面面溢满感谢之情的锦旗。

  为进一步改善人居环境,鄂州投资42亿元,在全省率先启动城乡一体污水全收集全处理系统建设。同时,在老城区5.8公里范围内实施雨污分流改造,兴建洋澜湖大型调蓄池。目前,全市基本形成了全市域城乡一体的污水全收集、全处理、全覆盖网络格局。为满足群众需求,还启动了市民中心、文化中心、体育中心和群艺馆、科技馆等项目建设。

  满城山水满眼春。鄂州,这座现代文明城市,正焕发出靓丽的容颜和风采,向人们展示着它的无穷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