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惠民城管”助推城管提档升级
创新管理机制 突出便民利民
“惠民城管”助推襄阳城市管理提档升级
本网讯 通讯员王锐报道:党的十八大报告中145次提到“人民”,这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洋溢着民生为先的情怀。城市管理是民生工程,必须以党的十八精神为引领,主动在优化服务上下工夫,围绕打造“服务型城管、百姓城管”,扎实做好城市管理的每一个细节。今年以来,襄阳城管秉承“百姓城管、服务型城管”的理念,坚持听百姓声音、请百姓参与、为百姓服务、让百姓满意,以“工作落实年”为契机,以“便民、利民、惠民”为工作出发点,从百姓身边的“小事”入手,创新工作机制和方法,推出17项惠民措施,推进惠民城管不断走向深入。
创新工作机制 切实转变作风
市委、市政府将2013年定为“工作落实年”,市城管局紧紧围绕推进工作落实,不断创新工作机制,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大力提升队伍素质。
一是实行领导徒步巡查工作制,把群众的问题解决到一线。市城管局大力倡导领导干部下基层到一线、现场办公、徒步巡查管理,推行现场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现场难以解决的问题通过工作调度会进行解决。从3月份开始,实行领导干部徒步巡查工作制度,并将徒步巡查作为改进作风、狠抓落实、推动工作的一项长期坚持的制度和纪律。统一印制了《领导干部徒步巡查工作日志》,城管系统主要领导人手一册。局领导班子成员分片徒步巡查,每个领导每月至少对包片辖区徒步巡查1-2次;局属各单位一把手对责任辖区至少每周徒步巡查一次。要求各单位要将主要领导徒步巡查中发现、研究、解决问题情况记录在案。今年以来,全系统各级领导干部徒步巡查50余公里,填写《领导干部徒步巡查工作日志》2万余字,发现各类城市管理问题300余起,现场及时解决260余起,真正实现了工作在一线落实。
二是特邀政协委员监督局长抓落实。积极创新“局长接访日”活动形式,每次邀请政协委员参加,与局长一起现场听民意、解民难,“零距离”感受城管工作状态,监督城管部门现场协调、办理群众意见建议的落实过程,并把这一形式长期坚持。为把这项工作抓落实,该局推行了“马上办”和“帮你办”,对群众反映的问题,城管部门能够当场解决的,一律协调专人现场“一条龙”解决,当场答复来访者;一时不能解决的逐一登记造册,明确办理责任主体、责任人和办理时限,由城管指挥中心跟踪督办,并主动、及时地与建议人沟通,确保“事事有着落,件件有回音”。今年以来,已开展“局长接访日”3次,接待上访群众19批(次),群众反映各类问题32件,其中28件已得到有效落实,剩余4件因暂不具备落实条件,已向群众作出解释说明,得到了对方的理解和支持。
三是抓好队伍建设工作,提高队伍综合素质。“打铁还需自身硬”,为了进一步加强队伍建设,市城管局已制定年度城管队员培训计划,认真组织开展了“城管夜校”、骨干城管队员培训、全体队员轮训等活动,提高队伍综合素质,提高文明执法水平。目前,已开展“城管夜校”3次、骨干城管队员培训5批(次),共培训队员300余人次,下一步,将对全市1200余名城管队员开展轮训,全面提高队伍素质。
拓宽沟通渠道 倾听百姓声音
人民城市人民管,管好城市为人民。城市管理工作,服务对象就是全市人民,管得好不好、还存在哪些问题,都是由市民说了算。为即时了解市民的所思、所想、所急,市城管局从3个方面入手,拓宽与市民的沟通渠道,俯下身子认真倾听百姓声音。
一是向社会公布城管信息指挥中心24小时接受群众举报、投诉、咨询电话3230110,整合市政、路灯、环卫、园林、城管执法等群众投诉受理资源,建立统一受理、分级办理、逐个办理、及时反馈的办理流程,有效提升了工作效率。截止2013年3月,城管信息指挥中心已受理群众举报投诉近6万次,接转“12345”市政府公共服务热线举报投诉近2000起,办理率100%,群众满意率达96%,成为城管部门与广大市民之间的一座“连心桥”。先后被襄阳市委、市政府授予市“三创”工作先进单位,被襄阳市妇联授予“巾帼示范岗”,被省、团市委授予“青年文明号”等荣誉称号,2011年6月,被中共团中央、建设部授予“全国青年文明号”荣誉称号。
二是通过城管网站开辟专栏,常年向全体市民征集打造“百姓城管”、“服务型城管”以及提升城市管理水平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市局党组定期对市民的建议进行研讨,凡是当前具备实施条件并且有利于群众的事情,限期落实到位;对暂时不具备落实条件的,及时同提议人沟通,争取对方的理解和支持。自专栏开通以来,已收集市民、网友意见和建议93条,经过局党组讨论,已有10余条意见和建议在全市城管系统得到推广,且实施效果较好。
三是印制《襄阳城管群众满意度调查表》1000份,由市政协民主监督小组和市、区城管部门共同发放,旨在通过调查,认真查找自身工作不足,围绕市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认真剖析原因,提出科学对策,并迅速抓好落实。
创新工作方法 突出便民利民
城市管理的核心是人,最终目标就是要实现便民利企,襄阳城管紧紧围绕这个目标,不断创新工作方式方法,让市民群众、驻襄企业、商家真真切切得到实惠。
一是发布了《便民导厕图》和《停车泊位示意图》,手机下载或查询114即可实现“方便”。如厕难、停车难是当前我国城市的通病,为切实解决市民如厕、停车问题,市城管局通过前期大量调查摸底工作,3月份先后通过网站发布了《便民导厕图》和《停车泊位示意图》,其中《便民导厕图》标注市区公厕270余个,《停车泊位示意图》标注市区停车泊位1万余个,市民可通过智能手机自行下载、使用。两个示意图均是以襄阳城区地图为背景,还将市区所有建筑物平面图全部在标注在图中显示,以方便市民及外来游客快速确定身边公厕、停车位的具体位置及到达路线。目前,这两个示意图印制了3000份在城管局窗口免费发放,同时,市城管局联合中国电信114查号台,将厕所所处位置纳入114查询系统,正在将停车泊位纳入114查询系统,不久即可开通。届时,市民和游客任何时候均可直接拨打114,查找身边公厕、停车位及停车场,极大地方便了市民和游客。
二是优化审批服务机制,突出便民利企。坚持以便民利企为导向,全面提高服务效能,对市城管局的行政审批事项,实行“三集中三到位”,即许可职能向一个科室集中,审批科室向政务大厅集中,审批事项网上办理集中,做到事项进驻大厅到位,审批授权窗口到位,电子监察到位。推广“先办后审”、“一站式”服务模式,开展“马上办、帮你办、我来办”服务,实现行政审批再提速,努力打造全省城管系统“事项最少、流程最优、监管最好、效率最高”城管部门。今年以来,市城管局共办结各类审批事项120余件,基本实现了简单事项当天办结,复杂事项3个工作日内办结的目标。
三是洗去树木和道路浮尘,让市民享受清新空气。为改变市区“光灰城市”形象,城管部门决定变浇树为“洗树”,并从3月21日开始,对市区主次干道、行道树、绿化带先期每周清洗三次,条件成熟后一天一次,恢复植物本色;变“扫路”为“洗路”,为了减少对道路交通的影响,将道路冲洗作业时间改为晚上11:00至次日早上7:30,白天洒水压尘4次,市区扬尘污染大大减少。目前,已清洗道路总长度达900余公里,面积1200万平方米;清洗行道树10余万株,清洗绿化带50万平方米。
四是推进渣土运输市场化改革,源头治理飞扬撒漏。为彻底根治施工车辆带泥上路和飞扬撒漏现象,一是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强市区建筑垃圾及散体物料运输管理的通知》、《渣土运输车辆密闭改造的技术规范》、《关于对渣土运输公司实行资质管理的通知》及《市区建筑工地围挡的技术规范》等,重点改革建筑渣土运输方式,实行市场化运作、公司化管理、密闭化运输、数字化监控,要求市区流散体物质(含渣土、砂石)的运输车辆必须归并在有运营资质的运输企业,并对所有运输车辆进行密闭改装,加装摄像头以及GPS行车记录系统,对所有渣土、砂石运输车辆进行全程监控。目前,已组建5家建筑渣土运输专业化公司,新购密闭运输车辆130台。二是对市区已取得建筑垃圾运输服务资质的企业实行实时动态考核。即对市区范围内已取得建筑垃圾运输服务许可的单位所属运输车辆,在日常营运过程中出现的违法违规行为,除依照有关法规、规章进行行政处罚外,并按规定进行相应记分处理,纳入企业信用考核系统。记分实行百分制,记分周期为每自然年,每年更新一次。对于在一个记分周期内累计被记分达到20分的建筑垃圾运输服务单位,给予黄牌警告;累计达到30分的,责令限期整改;累计达到60分的,吊销其运输服务许可证,一年内不得再次申报资质;在一个记分周期内未被记扣分值的,下一年度内免予年审。三是对市区所有在建工地统一安装门禁、摄像头系统,规定工地渣土运输时间(每天20时至24时),配备“城管秘书”专人专责,对存在车身不净、存在飞扬撒漏、带泥上路隐患的,一律不予放行。四是自3月21日起,市城管部门每天20时至24时,组织40余人的执法队伍,对市区全部25处在建建筑工地夜间现场施工及渣土运输管理情况进行检查,重点检查施工现场管理是否科学、规范,是否由有资质的渣土清运公司清运渣土,工地监控摄像头及冲洗设备是否投入使用,出入口是否硬化,是否有“飞扬撒漏、带泥上路”等现象。对管理达标的工地准予其清运渣土,不达标的,一律停工,并下发《限期整改通知书》,整改达标后,方可清运渣土。通过以上措施,市区飞扬撒漏、带泥上路现象明显减少。今年以来,市区没有发生一起飞扬撒漏、带泥上路严重污染路面现象。
五是设置便民城管服务站,出门即可享受服务。从4月份开始,在车站、广场、游园等人流集中区域设置便民城管服务站,每个服务站安排两名业务熟练、工作责任心强、形象良好的队员值守,每个服务站均配置一定量的襄阳城区地图、城管便民手册、导厕图、停车泊位图、茶水、打气筒、垃圾桶等设施,向全体市民免费供应。同时,向市民免费提供政策咨询、答疑、转办投诉、指路、搭乘公交等服务,让市民出门即可享受各类城管服务,真正实现便民、利民、惠民。目前,已在襄城区武商生活馆、荆州街、樊城区建华路、人民广场、襄州区金华市场、铁路四院、高新区万达广场、腾飞广场、隆中风景区512停车场、鱼梁洲公交转盘等设置便民城管服务站10个,今年计划建设50个便民城管服务站。
六是试行生活垃圾分类处理试点,让居民在家门口感受环保。把在市区试行生活垃圾分类处理上升为政府“十件实事”之一。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从3月份开始,在襄城区东大花园、真武山庄、学府花园,樊城区施营南区,高新区航空花园、航天小区等6个基础设施较好,居民整体素质较高的小区开展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处置试点工作。出台了《襄阳市区试行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处置实施方案》,按照国家关于垃圾分类的具体要求,将生活垃圾分成可回收垃圾、其他垃圾、有毒有害垃圾,与之对应的是绿色、灰色、红色垃圾容器,并统一按照建设部颁发的《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标志》(GB/T19095-2003),在垃圾容器上予以标明,引导居民分类投放。下一步,市城管局将认真总结试点经验,并结合襄阳实际,在市区全面推进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处置工作,实现市区生活垃圾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处理。
七是推进城乡生活垃圾收运一体化,农村旧貌换新颜。为探索解决农村垃圾清运难和“垃圾围城”现象,市城管局积极探索城乡生活垃圾收运一体化模式,按照人口密度每50户作为一个集并点,建设1处垃圾池用于收集村庄垃圾,并适当配备垃圾筒作为补充,实现了乡镇垃圾“村收集——乡镇转运——城区专业化处理”的新模式。全市共聘请农村保洁员1100余人,新建垃圾池1400余个,购置垃圾大桶2600余个,确保农村垃圾收集全面覆盖,及时清运,解决了农村垃圾清运难题。
八是启动园林绿化景观改造工程,提升城市品位。重点实施滨江路、大庆东路、汉江大道、春园路、樊宛路、汉江北路、清河路、檀溪路、西街以及人民广场、明珠广场、长虹桥南和桥北游园等9条道路、24个节点绿化景观改造提升工程。通过改造,计划打造大庆路法桐桂花景观路、春园路市树女贞一条街、滨江路国槐一条街,以及长虹桥南、永安广场等游园节点组团景观。重点增植国槐、桂花、紫薇、银杏、樱花、广玉兰、乌桕、皂角、法桐、三角枫、七叶树等胸径20公分以上的乡土树种3000棵。
九是开展户外广告专项整治,净化空间视觉环境。重点对市区出口路、人民广场周边、南湖广场至襄阳机场沿线的户外广告进行专项整治,拆除违规设置或超期设置的大型立柱式户外广告10余块,面积800余平方米。同时,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市城管局启动了《襄阳市区户外广告设置规划(2013—2020)》的修编工作,并根据规划和襄阳大都市建设的定位和要求,按照“四统一”(统一规范、统一设计、统一施工、统一验收)原则,科学设置户外广告,重点增加LED广告数量,减少市区户外广告总量,提升空间视觉效果。
十是启动车窗抛物处罚工作,培养文明行车习惯。借鉴武汉市车窗抛物处罚的先进经验,襄阳城管目前已完成前期调研工作,并结合我市实际,拟定了《襄阳市区车窗抛物不文明行为举报奖励实施细则》,待征求市法制办及相关单位意见后,争取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在市区开展车窗抛物处罚工作,培养驾驶员和乘车人文明习惯。同时,也可降低环卫工人的劳动强度和作业风险。
十一是“百姓城管”志愿者体验城管,让群众管理群众。坚持走城市管理群众路线,与《襄阳日报》联手,通过媒体向社会广泛征集城管志愿者,分别组织开展中小学生、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博士后、大学生、市民、网友等体验日常城管执法、静态交通管理、环卫清扫保洁、违法建设查处等执法管理活动,让社会各界真实地感受城管、认识城管、理解城管、支持城管,达到让群众管理群众、让群众教育群众、让群众参与城管的目的,营造全社会支持城管的良好氛围。同时,按照每周2期的频率,定期不定期地将全市城管系统重点工作、主要工作简明扼要的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行评代表及市民代表汇报,便于他们及时了解城管动态,提高社会知晓率。
下一步,襄阳城管部门将在继续推进上述工作落实的基础上,计划开展“花街”活动,对市区人行天桥进行绿化、美化,让走在天桥的市民如同在花园散步;路沿石美化活动,采用反光漆对市区主次干道路沿石进行美化,解决路沿石色彩单调,与绿化带景色不相协调的问题;屋顶美化活动,对市区建筑物顶部进行绿化、美化,打造襄阳的“空中花园”。(来源:襄阳市城管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