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市州动态黄石正文

黄石:垃圾分类有设施更应有意识

2015-04-10 00:00:00 |  湖北省建设信息中心 | 

    细微之处更彰显文明的力量。今年2月28日,我市再次荣获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并为此出台了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三年行动计划。但要建设成为高标准的全国文明城市,提升公民的文明素质是一个重要的着力点。文明从一件件小事做起,文明的细节更决定这个城市文明的高度。本报今起推出“小细节大文明”栏目,希望通过曝光一个个身边不起眼的文明小细节,揭示其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引导市民和相关部门强化文明的自觉和责任感。

  直击分类垃圾箱“不分你我”

  8日上午8点半,芜湖路上的各类早餐摊点旁挤满了过早的人群。道路两侧虽然设置了几个分类垃圾箱,但凑上前一看,垃圾混放,汁水横流。“可回收”垃圾箱内掺杂了果皮、瓜子皮等不可回收垃圾,而“不可回收”垃圾箱内则能轻易找出塑料瓶、废纸等可回收垃圾。

  这不是特例。如今在黄石城区的大街小巷,分类垃圾箱早已随处可见,都分为左右两边,中间被隔开,箱上贴着可回收标签和不可回收标签,但往往两个箱内都“大包大揽”地装了塑料袋、广告单、果皮等垃圾,两个“兄弟”关系可见不错,你有的我也有;而市民也不偏不向,两“兄弟”同等待遇。

  旁说垃圾收集处理未分类

  “能做到垃圾入桶就不错了,哪有那么多‘讲究’?”7日中午12时左右,新百百货车站前,市民曾艳丽如是说,她还不解地反问道:“就算我们分类投放垃圾有什么用?环卫工人在收垃圾时,还不是两个桶一股脑儿装进垃圾车装一块了。”

  记者在街头随机采访了一些市民。大部分市民表示,一来没有这个习惯;二来对于什么是可回收垃圾、不可回收垃圾,有些无法鉴别,只好随手一扔。

  曾艳丽的疑问,市城管局市容科科长夏晖也作出了证实。据他介绍,每天凌晨3时至早上7时,环卫工人将街头垃圾箱内的垃圾都倒进同一辆垃圾运输车,并没有进行分类。“主要是因为我市每天产生的生活垃圾量很大,仅城区就达到435吨,靠人工分拣根本不现实。”

  市城管局固废处置中心主任孟东升也表示,目前我市垃圾处理的方式只是单一进行焚烧,并未系统地分类、运输和处理。他说,“虽然近几年一直在倡导垃圾分类处理,但是终端设备跟不上,就无法真正实现。”

  难点无资金无设备无企业回收

  “1000公斤废纸,回收利用可产生700公斤新纸;1000公斤餐厨垃圾,回收利用可生产300公斤优质化肥……”这是公益文明广告里经常出现的内容。然而,没有资金扶持,缺少设备投入,成了我市推行垃圾分类处理的“拦路虎”。

  电池回收就是一个典型事例。两年前,市环保局曾发出倡议,市民只要拨打12369环保热线电话进行登记,环保人员就将统一上门对废旧电池分类回收、集中处理,进行资源化、无害化处置。但该局和相关企业仅联合开展了一次回收处理活动,就无疾而终了。

  市环保局危险固体废物污染防治管理中心主任胡海无奈地说,一方面是因为眼下国内经销的一次性干电池已达到了无汞或低汞要求,可以随生活垃圾一起处理;另一方面,企业负担不起电池回收处理产生的相关费用。“其实,废弃后的充电电池、蓄电池仍需集中回收处理,但我市找不到这方面的专门机构。不仅如此,颜料、油漆、旧灯管、体温计等都是有毒有害垃圾,如果混入垃圾焚烧炉,会对环境造成破坏。”

  措施选取社区试点再推广

  夏晖表示,分析垃圾分类遭遇“尴尬”境地的原因,除了大部分市民分类投放意识淡薄、对垃圾细分的相关知识缺乏外,还在于垃圾分类与回收的配套设施不够完善。综合来说就是分类投放难,回收也难。

  据悉,目前我市正在积极启动生活垃圾分类处置工作,准备利用亚行贷款项目,选取一个社区开始实施试点工作,再逐步向全市推开。“但垃圾分类并不是挂几条标语、设置几个分类垃圾箱就能完成的工程,纵观全国各地,开展这项工作的城市很多,但取得成效的并不多。”夏晖说,这不仅要靠政府更多的支持投入,更需要市民的共同配合,增强分类意识,垃圾严格分类才能真正试行。(廖巍巍)

来源:黄石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