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州:创新改革迎新篇——看市市政处如何服务民生
这是一份成绩单:上半年,市市政处修补沥青路面7400平方米、人行道1400平方米,路沿石1100米,沥青路面灌缝19700米,确保设施完好率达到98%,实现市政工程产值440万元,完成全年经济指标67%。
市政设施管养面积越来越大,城市设施完好越来越高,这些都预示着市政处服务民生的能力越来越强。
“有这样的成绩,离不开‘改革’二字。在改革中奋进,在改革中发展,这是市政处十多年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真谛所在。”市市政处主任王伦建表示。
逼出来的“改革”
上世纪80年代,市政处十几号人靠着一双双手和一副副铁肩,扛起了城市市政设施管护的重任。由于底子薄、基础差,整个市政处只有两台“神牛”牌拖拉机,与城市管护的需求差距日益增大。
城市有需求,群众有诉求,怎么办?市市政一班人做出决策,改革,从创新中闯出一条出路。于是,该处垂直起飞,向机械化、现代化设备要生产力。没有设备怎么办?市政处一班人大胆决定,紧缩开支,并向全体职工“集资”,开辟市政管理的新路子。
2004年,市市政处动员员工集资53万元,购买了第一台非开挖定向顶管机,开启了市政设施机械化管护的大门。
这之后,在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市市政处采取“厂家欠一点,职工集一点,单位自筹一点,委领导扶持一点”的办法筹集资金,建起了沥青拌合站,增加了摊铺机、压路机、中型挖机、热再生沥青综合修补车,结束了城市道路养护炒拌沥青靠人工的历史,城市市政公用设施机械化程度实现跨越式提升。现在,该处拥有各种工程机械30余台,价值500余万元。
“这都是逼出来的结果,没有不匹配的生产工具,就不会有大胆创新与改革,也不会有现在的资产。”王伦建说。
创新挖掘潜力
“随州随州,天天挖沟;开肠破肚,惨不忍睹”。这句民谣,曾经是随州城市建设的真实写照。屡屡可见的“拉链马路”,不仅严重影响市民的正常出行,污染了环境、影响了市容,还造成了人力、财力等巨大的浪费。
如何消除马路拉链?市市政处创新市政管理模式,改变建设方式,变管理为服务,采取集约化建设、市场化运作,将过去各自兴建通信管线进行归并建设,做到新区道路修建在哪里,弱电管网就预埋到哪里,老城区道路改造到哪里,弱电管网配套建设就到哪里。对于已建好的道路,市市政处采取非开挖地下穿越的办法,利用顶管机开凿地下通道,完成各种管线的穿越,城区“拉链马路”现象大大减少。
上半年,市市政处完成顶管工程10处,长度1236米;扩建弱电管线新范围,新建北外环路、解放东路等处弱电管线6公里。开拓市政工程新市场,承接白云湖社区、修干所等沥青路面刷黑,面积2000平方米。
如今,城市道路“开挖”的少了,管线“蜘蛛网”不再结了,路面完好了,整个城市看起来就舒适、规范,市民大为点赞。“现在的随州,管线入地了,道路平坦了,开挖不再拥堵了,市政管理的水平越来越好,更加方便了我们出行。”市民汪德宇说。
服务更加从容
今年,市市政处对城区清河路、季梁大道、白云大道等3条主干道沥青路面进行灌缝早处理,延长沥青道路使用寿命。对道路上的小坑凹、小补丁、小缺陷、小方砖进行补小补漏,有效确保基础设施基本完好,基本上做到了随坏随修。
王伦建表示,道路破损跟人生病一样,只有抓早抓小,才能防止病态进一步恶化,不仅节约了成本,还会减少对道路的破坏,延长道路寿命。
今年寻根节,市市政处在政府没有下拨资金的前提下,采取“先建后审”、错时分段封闭施工、立体交叉施工等方式,用了15天的时间完成了玉石街的道路刷黑,赢得了沿线群众的赞许。这种魄力来自哪?来自市政处为群众服务的决心,也来自该处发展状态,有了资本的支持。
近些年,市市政处在完成市政设施管护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城市建设,让自身服务群众的触角更广。该处先后参与了青年中路改造、青年西路改造与延伸、316国道的改造等市政工程的管理和协调,改善了市民出行环境。接下来,市政处还将参与解放西路、文峰路等工程建设,更好地履行服务民生的职责。
不仅如此,市市政处还充分发挥人才资源的优势,积极将技能人才向各县市区输送,为各县市区市政管理提供了技术支撑,提升市政管理水平,造福于百姓。
王伦建表示,市市政处将继续发挥改革创新的优势,逐步实现设施养护机械化、行业监管智能化、经营发展市场化、内控管理正规化、干部职工生活阳光化,更好地服务民生。(冯家园、成彦晓、王娟)
来源:随州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