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市州动态荆门正文

荆门:城建三十年打造生态宜居新城

2013-09-26 00:00:00 |  湖北省建设信息中心 | 

    本网讯 通讯员雷汉卫报道:建市前的荆门,是湖北中部极不起眼的一个老县城,城区面积不足10平方公里,人口不到5万人。居民喝的是地下水和山泉,除两条小街外人烟稀少,没有像样的城市基础设施。

  1983年10月,国务院批准建立地级荆门市,为荆门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荆门的城市建设也由此进入了一个崭新阶段,包括市政基础设施、园林绿化、环境卫生等在内的城建工作重新开始谋划,并得到迅速发展。

  到1989年,荆门中心城区新建和改建主次干道18条、街巷道路32条,总长64.16千米,人口增至20万人。1991年—1993年,市政府先后拆迁改造工商街、府前街、团结街,市民居住条件及城市景观初步改善。从1995年起,市政府着手有计划有步骤地搬迁污染严重的工业企业,结合改造土门巷及周边环境,修建天鹅广场,完成荆州水泥厂搬迁改造、土门巷改造、广场西侧建设,建成房屋27万平方米。2002年—2007年,荆门城区先后完成荆门职业技术学院扩建、文体中心建设、白云大道改造以及市政府机关大院危旧房改造等重点项目,改造荆钟路、象山大道中段和20条小街小巷……

  历史上,荆门城关一直限制在东宝山和西宝山两山之间的峡谷地带兴衰更替,发展空间甚为有限。1992年10月5日,掇刀经济技术开发区成立,并被纳入荆门城区建设重要组成部分;1993年3月至2006年,掇刀城市规划调整5次,“汉正街”建设启动,之后相继完成私营台资城、五星市场、住宅小区、生产、仓储、办公、公益事业等房屋建设。

  2000年—2007年,荆门启动南城区开发建设,累计完成基础设施投资7.5亿元,新建道路28条,总长46.5千米;建成阳关大道、龙井大道中段、关公大道、象山大道南段等城市主干道路,相继实施高新区市政道路基础设施、凤凰旅游区、市体育文化中心、南城区凤凰分院、外国语学校、市人防大楼、第二垃圾处理场、兴隆岗变电站等公共服务设施项目,市检察院、市气象局、市审计局、市人民银行等一批机关办公大楼建成并投入使用,为后期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2001年—2010年,重点建设位于南城区南段的荆门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先后实施了兴隆大道、交通大道、创业大道、福耀路等道路工程和供水、天然气、电力设施配套工程;完成南城区东区基础设施建设投资2.6亿元,新建道路5条,总长6.5千米……名副其实再造了一座荆门新城。

  2011年12月7日,位于荆门中心城区西部的漳河新区正式成立。漳河新区在承接主城辐射,集聚要素资源,推动经济发展,寻求新的城市生长点方面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2010年12月28日,荆门市有史以来一次性建成最宽、最长、投资最大、标准最高的市政道路工程——漳河大道奠基开工。2013年,市政府投资开建漳河新区政务中心、会议中心、信访中心、行政服务中心、后勤服务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同时加大村镇改造力度,建设双喜、北京塝、杨店、周河四个新城镇社区。

  近年来,荆门市紧紧围绕“建设生态宜居城市,服务荆门跨越发展”的总体目标,相继实施了天鹅湖公园、市体育文化中心、夏家湾污水处理厂扩建、第二垃圾处理场、荆门生态运动公园、杨树港污水处理厂、荆钟路、荆潜路、兴隆大道等进出口景观大道、工业园区(荆门高新区、化工循环产业园、东宝工业园)市政配套、交通拥堵整治等城建重点项目,有效提升了城市形象,完善了城市功能,改善了城市环境。

  截至2012年底,荆门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53.2平方公里,城区人口47.5万;城区道路面积739万平方米,人均城市道路面积15.56平方米;排水管网长度672千米,建成区绿地率33.43%,绿化覆盖率39.56%,人均公园绿地10.11平方米;生活污水日处理能力15万吨,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80.36%;日供水能力20万立方米,天然气日供气能力23万立方米,供水普及率、燃气普及率100%。城市供水普及率、燃气普及率、污水集中处理率、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绿地率等多项指标位于全省前列。2011年,荆门中心城区在全国37个城市中以总分第二的成绩被命名为国家园林城市,以全省总分第三的成绩连续第四次夺得“楚天杯”奖;荆门园在重庆园博会入围全国116个参展城市20强,是唯一获得三项大奖的地级市。

  城市建设折射经济成就,经济发展促进城市建设。《荆门市城乡建设志》序中有一首七律,形象地体现了荆门城建三十年来的辉煌蝶变:“建设志书今续修,春来冬去记从头;延伸大道齐心力,规划小区合智谋;萧索县城脱旧貌,繁华市面展宏图;车如流水人如织,城外新城楼外楼。”如今,路还在脚下延伸,这座城外新城建设,也将永不止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