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点军区“一户一池” 让文明成为习惯
本网讯 通讯员付定喜报道:近两年,点军在三涧溪、上峰尖、黄家棚、柳林、双溪、联棚村探索建立“一户一池”新机制,让村民改了陋习、文明成为习惯,源头破解农村垃圾肆意倾倒、乱象丛生“脏乱差”难题。使村容村貌发生了新的可喜变化。点军区以村民文明习惯养成为抓手破解农村“脏乱差”难题其作法在省委、省政府召开的全省“万名干部进万村惠万民”活动电视电话动员会推介。
“一户一池”的内容
户户建池。农户习惯将垃圾倒在自己的房前屋后,日积月累,能烧就烧,能埋就埋,变成肥料用来肥田。能不能借鉴改进这一传统作法,家家户户修建一个固定垃圾池,既减少垃圾、又不因刮风下雨满天飞?经过多次到村召开村“两委”会、党员村民代表会、屋场会、“火笼会”、诸葛亮会反复讨论,集思广益;向村民、家庭主妇征求意见;到路边河边,到农户庭院,到田间地头,调研怎么建、谁来建、建多大、如何选址、多长时间清运等,一个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促使农户摒弃传统陋习的思路就这样形成了——“一户一池”。
分步推进。第一步,完成村主干道沿线农户建设;第二步,建好河道沿线农户;第三步,建成剩余农户。为省钱,村“两委”统一购买砂石、水泥、砖等建筑材料;统一建设标准和规格;统一安排专班施工;统一明确由村民自己负责选定修建地点;统一质量验收把关,对不合格池子当即返工。这个办法果然凑效,5块檐板就建成一个长、宽、高1.5 X0.7 X0.7(M3)的垃圾池,费用不到90元,农户一下新增了1000多个垃圾池。
编号管理。村民热情高,不光建好“一户一池”,更要管好用好。每个垃圾池用油漆写上户主门牌号。村里定期、不定期检查拍照,制作展牌公布,结果还要作为农村低保、“十星级文明户”评选考核依据。由于编号,每个池子明确主人,农户从保洁管护到垃圾处置清运,多上了一个紧箍咒,再也不好意思乱丢、乱扔、乱倒,连以后外出游玩都会注意。令人头疼的建筑垃圾,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要么倒进自己的池子,要么清运到指定地方。
党员带头。村党支部发挥党员、村组干部和村民代表的示范引领作用,做到“五带头”:带头支持“一户一池”建设,带头搞好房前屋后环境卫生,带头争创“十星级文明户”,带头制止农户脏乱差行为,带头参加村里的义务清扫整治活动,支委每个成员包片、党员包户上门宣传“一户一池”,宣讲分步推进、建池选点要求及奖励政策,赢得村民支持和理解。
以奖代补。为了加快推进“一户一池”建设,村里出台以奖代补办法。对首批建设的农户重奖,免费兴建。后期修建的,也通过捆绑整合各种惠农支农资金,进行奖励和补助。
定期清运。“一户一池”使垃圾明显少了,但清运不落实照样功亏一篑。平常,村干部提醒农户科学处理,自己清运,日常保洁,不等靠要;每个月,村里采取市场运作方式集中清运,春节、柑橘销售等旺季增加清运。对池外垃圾、“白漂”等,与农户建立“庭院保洁”责任制。2013年,村里专门请来城建、环保方面专家考察论证,修建村级填埋场,便于村和农户清运,建立“一户一池管护+农户无害处理减量+兼职环卫员保洁+‘以钱养事’市场运作集中清运+村填埋场就近处理+特殊垃圾向外转运+家庭卫生三包责任制+‘两创’评选激励”“八个落实”的农户垃圾处理配套体系和长效运行机制。
“一户一池”的成效
“一户一池”,既成倍减少村“两委”集中清运次数成本,更让农户养成定点倒垃圾的习惯。去年以来,全村“一户一池”每年只需6次左右集中清运,一次费用400多元,全年不过2400元。而“联片建池”邻近乡镇的一个村,情况却大不一样,光几个村民小组20多个垃圾池,每个成本上千元不说,不到2周必须清一次,半个月就花1500元左右,一年下来少说5万元,清运次数和费用是“一户一池”的10倍、20倍。一些规模更大的村,得每周清运。一旦经费没有保障,脏乱差会随之反弹。
“一户一池”,既调动基层干部群众主动参与治理的积极性,更让农户养成不乱扔垃圾的习惯。户户建池,解决了许多地方修建“联片建池”选点近了不同意、远了不满意的“两难”问题。以前,村里为建一个公共垃圾池(屋),干部不知要跑多少路,说多少话,做多少人的工作。几个户、十几个户共用一个池子,不几天垃圾便堆积如山。干部群众怨声载道,池子建了拆、拆了建,垃圾瀑布、白色漂浮物随处可见。现在每户一池,村里有政策奖励,大家争着建、抢着建、比着建,自己在房前屋后找地方,自己动手修建,日常管护。
“一户一池”,既有效促进农村工作领导方式和干部作风转变,更让农户养成正确处理垃圾的习惯。起初,农户大多一烧了事。驻村工作组和村“两委”专门咨询武汉大学、环保部门等专家教授,告诉村民正确焚烧。不厌其烦,上门宣传塑料、橡胶、泡沫、农药包装以及含氯、氮、硫等有机化合物随地焚烧后污染环境、影响健康的危害,指导将日光灯管、废电池等分类存放,再由村集中收集处理。遇事牢骚满腹的三组“老扯皮户”黄代定,对“一户一池”却满口称赞,池子管护生怕落实后别人。书记、主任再也不用担心这个满了找谁清运,那个建在谁家会同意,而是有更多的精力到户里检查督办,理直气壮要求村民自己管到位,变被动为主动。
“一户一池”,既强化村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监督、自我完善”珍爱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更让农户养成时时处处管好垃圾的习惯。“一户一池”,人人有责、户户在管。村民陆大权家门前小溪沟,年复一年,成了他和左邻右居天然的“垃圾场”,堆积如山的垃圾,随处可见。有了“一户一池”,他家没有乱丢一次,倒是经常劝导别人,甚至用农村刻薄的“粗话”制止个别不自觉的村民。邻居黄兴山隔一段时间对自家池子焚烧处理,清运肥田。有一次,他妻子还故意用树枝遮盖,不让其他农户倒进来,以独特方式逼着大家一起搞好环境卫生。一些没来得及修建或管好的农户,总觉得既影响自己的环境,又没面子。
“一户一池”的思考
“一户一池”需要政府统筹,城乡联动。“一户一池”廉价实用,简便易行,长期有效,有生命力,基层干部群众普遍接受。小到每个农户,大到一个村、一个乡镇、一个区甚至更大范围。去年,区委、区政府将“一户一池”作为深化“生态点军、清洁家园”行动的重要措施在全区推广,采取集镇垃圾城市化管护、农户垃圾“一户一池”模式,全区域、全覆盖、常态化整治农村环境卫生,创建整洁、优美、文明、和谐的乡村人居环境。目前,上峰尖、黄家棚、柳林、双溪等村已推行“一户一池”。
“一户一池”,需要建立经费保障机制。村级卫生保洁专兼人员报酬、垃圾收集清运转场、无害化处理,垃圾池建设等基本费用,主要采取政策引导、项目捆绑、财政奖励、社会帮扶、驻村单位支持、村民“一事一议”等渠道解决。在使用上实行以奖代补、以钱养事、市场购买方式,确保农村垃圾治理制度化、常态化。
“一户一池”,需要强化农户主体。三涧溪村“一户一池”来源于群众,依靠群众,造福群众。有的之所以对农村垃圾束手无策,焦头烂额,一个重要原因在于群众积极性发挥不够,干部跳独脚戏,习惯用城市的办法,指望建一些漂亮的垃圾池(屋),或大包大揽,或集中整治、临时应对。推行“一户一池”在给垃圾做减法,变一个人管为群众管,农户对垃圾“日产日清”成为举手之劳。
“一户一池”需要不断总结完善。“一户一池”是实践的经验总结,应当通过实践深化完善,特别是要对建房、装修所产生的建筑垃圾,外来垃圾,雨水冲刷可能产生二次污染等问题,做到科学处理,严格监控,重管重罚,努力使农户房前屋后无零星垃圾、庭园院落无流淌污水、村间集镇无散放垃圾、沟渠河流无白色垃圾、公路铁路沿线无塑料垃圾,实现农村垃圾规范、无害化处理,推动了点军滨江生态新城区、全国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和全省绿色示范区建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