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类宣传推广莫缺位
3月底,国家发改委、住建部发布《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要求在全国46个城市先行实施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尽管早在2000年,北京、上海等地就被确定为“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试点城市”,但17年过后,垃圾分类的效果仍不尽人意。
垃圾分类提出多年,之所以始终难以落实,不能一味地怪市民不配合,主要因素在于有关部门的宣传推广力度不够。很多地方在实施垃圾分类的过程中,往往仅限于购置一些双桶垃圾箱,再贴几个分类标签就算完事。钱是投了不少,但宣传工作没跟上,无论是垃圾分类的好处还是厨余垃圾、可回收垃圾和其他垃圾的区分,都没有跟市民说清楚,即便市民扔垃圾时想分而投之,都会茫然不知所措,再好的分类垃圾箱恐怕都会沦为摆设。
因此,应扎扎实实搞好垃圾分类宣传,让市民真正掌握垃圾分类常识。在此,我们不妨借鉴国外经验。如中小学生的社会课教材,家庭主妇的生活用书,各种媒体的定期宣讲,还有商品的包装袋上都有垃圾分类的提示。每户人家都会收到政府送的特殊年历,每日都用不同颜色标注,特定颜色代表当天可以扔特定种类的垃圾。总之,宣传要细致到位,引导市民自觉在家中就将垃圾分门别类地处理好,再拿到垃圾箱分类投掷。
与此同时,相关部门应尽快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对“垃圾分类”做到奖惩分明。比如,可以开展一些“公众开放日”活动,或者是评选活动,对参与者有一定的物质奖励和资金补贴,鼓励公众参与环保的热情。此外,还可以尝试垃圾计量收费制度,从垃圾产生的源头进行减量。
如果垃圾分类的宣传推广力度上去了,让普通老百姓直观感受到垃圾分类处理的好处,明白举手之劳的巨大效益,相信经过长期努力,垃圾分类的“规模效应”就会逐步显现出来。(何旭)
来源:黄石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