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夷陵设定“三道防线”保障农村建房安全
房子是立家之本,为了建房,农民们可能要花上数年的积蓄,有的甚至是一代人或者两代的心血。然而,很多凝聚农民毕生心血的房屋,往往在开工时就埋下了安全隐患的种子,不时有安全事故发生,磕磕碰碰地竣工了也因为设计缺陷,没住几年又面临被淘汰。
夷陵区经过摸索走出了一条“政府引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部门支持,城乡共建”的新农村建设之路,通过在点、线、面上实质性推动,设定“三道防线”为新农村建设的村民建房建好“安全墙”。
农村建房安全隐患不少
雾渡河镇泥匠工肖长江长年从事农村房屋砌墙工作,可谓农村建筑的“老江湖”。谈起农村建房安全时,他深有体会地告诉记者,现在农村盖房一般都是由乡村农民建筑队承担,他们一般都没有资格证或者许可证,有经验的没经验的一起上阵,也没有施工图纸和安全性评估等,接到建房订单后临时组建队伍,这些人盖房靠经验、工人靠拼凑、安全靠运气。
记者来到鸦鹊岭镇云台村刘道新家,他的房子建于2009年,是由他自己设计,邀请村里的泥工和木工进行施工的。记者发现,他家房子的背后有个八九米高的土堆,离房子地基的距离不过半米,且没有砌挡土墙,万一发生山体滑坡,他的房屋首当其冲,损失可想而知。记者还发现,不少村民在自家楼房上私自砌墙,增设房间,这无形中增加了楼板的负重力,造成一定的安全隐患。
黄花乡长年从事房屋建筑的王明忠介绍,农村自建房存在诸多安全隐患,首先是房屋结构的设计全凭主人个人喜好,设计不合理、不科学,有些房屋地基不够深,横梁不够粗,承重墙不合理,对房屋的安全性能考虑得不周全;其次是施工不安全,许多工人缺乏安全意识,施工时不戴安全帽,随意穿拖鞋,没有配套的安全防护措施,特别是在外墙装修时,仅仅用竹子和绳子简易扎制成脚手架,也没有设置安全网。
记者在采访中还发现,由于缺乏法律意识,部分农民把房屋工程承包出去没有签订施工合同,导致农民的房屋出现质量问题时无从举证,维权困难,出现包工头和房主互相推诿等情况。
一道防线
规划建设环境保护所全程监管
6月中旬,记者来到龙泉镇跑马岗村一组,一栋两层楼的“小洋房”正在贴瓷砖,房间里的装修也正在同步进行。“水泥、瓷砖、石灰这些材料一定要买符合国家标准的,墙、梁、板等房屋承重的结构不要随便拆掉……”龙泉镇规划建设环境保护所的郭陈俊,在现场不断叮嘱正在翻新自家房屋的村民朱先义。
规划建设环境保护所的职责是宣传政策法规、规划管理、建设管理、环境保护等工作。各乡镇的规划建设环境保护所严格按照《城乡建设规划法》规定的审批流程办理农民建房手续,对符合条件的核发《夷陵区村镇规划建设许可证》,同时对建设过程实施全程监管。告诉记者,从村民开始申请报检手续,他们就要跟踪监管,一直到房屋竣工验收取得产权手续。
在三斗坪镇新农村建设点,高林红指着一排排整齐的农房说:“这里的房屋住上三代人肯定没问题。”
作为规划建设环境保护所负责人高林红,今年他被指派为这个新农村点的农房质量监察员,所以他对这里农房的质量是心中有数的。这里的地质状况,是他亲自请人来勘测的,在每幢房屋放样时,他都送去5套备选的房屋设计书,在充分与农民交流后最终敲定了房屋结式和建设样式,他还尽可能地提醒农民考虑今后发展的需要,如预留停车库、太阳能及沼气管道安装位置等细节,在设计上体现前瞻性和超前思维。
这一年,夷陵区所有乡镇都组建了规划建设环境保护所,招考了一批有建筑规划专业知识的人充实到队伍中,由区住建局管理。在农民建房初期,通过赠送村庄规划书、农房设计书、建设合同书,引导农民科学选址,合理设计,规范建设,并通过派遣农房质量监察员,对农房建设进行检查指导,做到每个步骤无缝对接。
二道防线
村镇建筑工匠培训上岗保质量
夷陵区各乡镇规划建设环境保护所的人员全部兼任农房质量监察员,为每一户建房的农民送去了村庄规划书、农房设计书、建设合同书,并时常前去察看建筑过程,切实履行质量监察的责任。
在樟村坪镇规划管理所的农房质量监察记录里,满满地记着他们进行农房质量安全干预的记录。在记录中,因为新农村建设采用统一选址,统一设计,选址和设计方面的问题少了,出现最多就是建设中的偷工减料,如用石块或红砖代替地圈梁、布钢密度加大、挑梁内伸短小、承重墙体厚度变薄等严重影响安全的问题。其次是建筑过程的不规范,如本该一次性浇注的柱体却分成几次浇注,该分时砌筑的墙体却同时砌筑、砌墙时没有上下错缝内外搭接、墙体交接或转角没有砌成斜搓形、水泥沙石比例不当、上墙砖体没有提前湿润等。
夷陵区住建局副局长曾凡茂说,因为对农房安全方面还没有专门的法律法规可以适用,质量监察工作只能靠建议和劝阻,但大多数农民都乐意接受他们的建议,这与这几年乡镇规划建设环境保护所扎实的工作分不开。他记得,有一户农民不听劝阻,欲用6.5毫米的线钢作为楼梯的板筋,这与构造要求8毫米以上螺纹钢及10毫米以上线钢相距甚远,是质量监察员拿出专业的承重推算数据才最终说服他的。所以,提高农民的建房质量意识还是需要很大努力。
曾凡茂副局长介绍说,近三年来,夷陵区住建局组织编印培训教材1500本,免费发放给个体工匠,对全区965名个体工匠进行了培训。目前全区农村建房90%以上由个体工匠建设,持有个体工匠证书的达1200多人,个体工匠的操作技能和质量安全管理水平逐渐提高。
三道防线
农民建房强制保险制度
夷陵区太平溪镇曹宏伟最近要建楼房,他向保险公司公司购买了“农村建房险”,按照合同规定,为他家造房子的施工人员都可享受保险金额30万元意外伤害险,附加住院意外医疗费用补偿保额20000元。
造房前,先给工匠买保险,这是夷陵农村出现的新鲜事。据了解,今年为工匠买保险的农村居民投保率超过80%。
2014年2月28日,太平溪镇许家冲村一组村民黄海荣房屋立面改造,该户原居住房屋为二层加隔热层混合结构,此次改造是在原房屋基础上加高造型。施工过程中,脚手架由于基脚垫砖挪位倒塌,施工人员汤忠喜从二楼顶部平台坠落到一、二楼之间转角平台,头部撞击楼梯及地面受伤,后经医院抢救无效死亡。
面对已成事实的事故,妥善处理善后工作是给家属最大的慰藉。值得庆幸的是,户主黄海荣购买了建筑施工人员团体意外伤害保险。经协调,死者家属获得45万元的理赔款。让事故发生之后不会被踢皮球,有效转移了农民建房事故的风险的同时也大大减少了由此引发的社会矛盾。
随着农村生活条件的提高,越来越多农民开始建造高房子,但是跟专业建筑公司不同,农村建房习惯找本地的泥水匠、木匠,他们没有正规的安全防护及设备,发生意外风险的概率很高。夷陵区住建局领导认为,农村建房安全需要引进保险机制,才能有效地分担风险。为此,他们率先尝试在农村大力推广”农村建房意外伤害保险”。(郭道坤)
来源:荆楚网 责任编辑:陈紫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