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市州动态恩施州正文

利川:多举措保障城区道路通畅

2013-10-30 00:00:00 |  湖北省建设信息中心 | 

设置隔离护栏 建临时停车带 搬迁南门菜市场
多举措保障城区道路通畅

    本网讯 通讯员王启志、余官兵、郑成艳报道:今年3月以来,利川市在通过设置隔离护栏、重新设置标识标线、建临时停车带、划定停车位等常规措施的基础上,整合城管、交警、运管等执法力量开展联合执法,搬迁南门菜市场根治占道蔬菜交易市场堵点等,把清江大道灯塔园至公路局段列为该市创建文明示范路段,使城区道路交通秩序明显好转。

  据了解,利川市清江大道设计的车流量每小时最大通行能力在1200辆左右,而目前高峰时段的车流量超过了3000余辆。该市在开展“治堵保畅”及文明示范路创建工作前,主城区出现实验小学、客运站、南门菜市场、人民医院、六合路路口等多个堵点。

  清江大道双向通行更顺畅

  清江大道路面宽约18米,实行双向四车道通车,同时道路两旁设有辅助车道。该路段不仅道路中间设有中心隔离护栏,在人行道与道路间设有也相对较高的隔离护栏。10月30日早上8点,记者在清江大道灯塔园至公路运输局段观察早高峰的通行情况。

  在灯塔园处,记者搭乘一辆的士到公路局,全程2公里道路未出现交通拥堵。“这个护栏设置得好,既减少了车辆间的摩擦,又规范了我们的行车行为,对我们司机来说最好不过了。”司机熊师傅说,隔离护栏设置后乘坐的士的乘客不再要求随意停车、随意掉头,有效减少了司机的违章行为,也规范了行人过往公路的行为。

  熊师傅告诉记者,通过今年的整治行动,城区的道路交通秩序明显好转,交通拥堵现象得到了缓解,尤其是南门占道菜市场搬迁后,龙船大道的拥堵得到了彻底治理。

  通过走访观察,利川城区清江大道和龙船大道基本无乱停乱靠行为,但仍有少数市民横穿公路现象。

  多举措提高道路通行能力

  “在清江大道等城区主干道上没有一个社会化停车场,这成为我们城区交通管理的一个瓶颈。”利川市城管执法大队大队长周敏道出该市主城区交通管理面临的一个最大困境,公安局交警大队副大队长陈超也有同样的苦衷。鉴于这种情况,利川市在清源大道、胜利大道、西城路等路面相对较宽的次干道的一边划定了8个临时停车带(位)共1500余个停车位。

  同时,利川市政府今年投入300余万元设置了道路隔离护栏5000余米。相对于其他县市,该市不仅在道路中间设置中心隔离护栏,减少了相向车辆间得正面碰撞,杜绝了车辆随意掉头行为;在人行道与道路间设有相对较高的隔离护栏,实现了最大限度人车分流的作用。该市还重新施化了城区主干道的标识标线6000余米,整改不合理、不清晰、辨识度不高的交通标志80余处。重新规划了城区部分路段及岔路口的交通设施,在灯塔园三岔路口设置环形车道、将六合路路口和天桥红绿灯路口的中心车道设置成掉头车道……通过这些设置,提高城区道路通行能力,有效缓解城区道路狭窄与车流密集的矛盾。

  该市根据城区路网实际情况,开展与城管部门的联合执法,在清理整顿城市支路占道经营的同时,在利农巷等部分支路实行单行道、加装护栏等措施打通城市小循环,从而缓解主干道交通压力。

  在采取常规措施的基础上,该市对三轮摩托车、三轮电动车等实行限时禁行。早上7时30分至晚上9时,在清江大道西门桥头至腾龙加油站路口,龙船大道北门三岔路口至南门大桥南端,前进路全段及六合北路全段禁止三轮摩托车、三轮电动车、电动汽车行驶,同时,还将摩托车、三轮车非法改装、无证驾驶、不按规定悬挂号牌、不戴头盔、不按规定道路行驶等影响道路交通安全的违章行为作为整治重点。

  节假日、上下班高峰交通压力仍很大

  “我们的警力从30人增加到了60人,加上城管执法人员,仍然觉得人员不够,特别是节假日及上下班的高峰时段。”该市交警大队大队长姚宏面对交通管理压力大与警力不足的矛盾时十分无奈。

  通过一系列的“治堵保畅”和文明示范路创建工作的开展,利川城区的交通秩序好转,城市拥堵现象得到了有效缓解。利川作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每逢节假日自驾游前往利川的人越来越多,这也在一定程度增加了利川城区的交通压力。据利川交管部门不完全统计,今年国庆期间仅自驾前往腾龙洞景区的车流高峰一度达到了每天5000余辆。

  利川市现有小车4万余台、摩托车近8万辆。今年1至9月,在利川市注册登记摩托车4800余辆、小车3400余辆。清江大道设计的每小时最大通行能力在1200辆左右,而目前高峰时段该路段的车流量超过了3000余辆。

  道路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与机动车数量急剧增长的矛盾使得利川城区交通形势严峻,突出表现在上下班高峰时段。“城区道路畅通关系到市民的幸福指数,老百姓埋怨交通管理工作的不足,说明老百姓关心这项工作。有了老百姓的关心与支持,会使我们的交通管理工作做得更好。”交警大队事故中队民警张建国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