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州:华容区美丽乡村建设观察
让生态与人文交融合一
———华容区美丽乡村建设观察
绿意尽染,笑语清风。金秋时节的段店镇武圣村,树木婆娑争绿、花草争奇斗艳,文化墙图文并茂,垃圾桶摆放有序,宽阔整洁的水泥路面延伸到农户家门前。
广场上,老人们听戏下棋,孩子们追逐玩耍,呈现出一片欢乐祥和的气氛。昨日,记者来到段店镇武圣村,所见所闻让记者倍感惬意。
近年来,华容区的乡村变化巨大,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该区按照“山为骨、水为韵、绿为脉、文为魂”的思路,坚持人和环境一起抓,由表及里,内外兼修,展现出环境美和人文美相互融合的独特乡村之美,实现了由“物的美丽乡村”向“人的美丽乡村”的转化提升。上下联动环境优
为了改变农村环境“脏乱差”的局面,华容区扭住重点任务,聚焦自身短板,学习梁子湖区先进经验,全区上下掀起了美丽乡村建设的攻坚会战热潮。以“增绿工程”为主线,大力实施村庄绿化提升工程,去年9月份以来,共栽植各类乔灌木7万株。多方聚力投资1亿元,全面启动了“户户通”村庄道路硬化工程。投资6000多万元,建设了“村收、镇运、区处理”的垃圾清运模式,实现了城乡环卫一体化的平稳运行。同时,还开展了塘堰整治、文化广场建设、改厕改厨等活动,进一步夯实了美丽乡村建设基础。
为加速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华容区建立了“周巡查、月考核,一年两次村村到、镇镇查、路路看”督查考核机制,开通了美丽乡村建设微信平台,建立了人大政协专项视察、部门包村、乡镇党委书记村村到、农户门前“三包”制度,制定了村庄保洁员公示牌,发放城乡环卫一体化服务监督卡和美丽乡村建设倡议书4万张,构筑起区乡村三级监管平台,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常态化管理,实现了乡村环境的“绿、亮、清”。产业发展村民富
去年7月,段店镇家庭农场主、种养殖大户、合作社带头人、涉农企业负责人共70余人,在益民农机合作社参加了市农机部门组织的新型农民创业培训班,拿到了资格证书,有了下步创业的抓手。庄屋村村民刘学文在村境内的杏福集团打工,“不用出村,这个月领了2300元。”刘学文高兴地说,“还不耽误照顾孙子。”
为了实现美丽乡村的可持续发展,华容区以发展个体工商户和民营经济为重点,出台扶持政策,开展各种形式的创业活动,鼓励支持引导全民创业。各乡镇根据区位优势、产业基础和资源因素,按照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的模式,因地制宜培育特色支柱产业。段店机械和日用品包装产业、华容镇新材料和纺织产业、三江港区物流产业、红莲湖新区旅游产业等特色园区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特色亮点。以实施农业产业化为抓手,不断拓宽群众就业渠道,探索了“公司+基地+农户+超市”的营销新模式,年实现销售农产品收入3亿元。规模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到3家。注册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300家、家庭农场268家。目前,全区有近万名群众不用外出打工,就可在区内增收致富。文化浸润品位高
三江港区黄岭村常家大湾的廖婆婆过去一直患有严重的颈椎病,多番医治都不见效果。在村里姐妹的动员下,她学会了跳广场舞,颈椎病明显减轻了。她激动地说:“唱歌跳舞以前总认为是城里人的事情,现在我们农民也该赶赶时代潮流了。”
文化是美丽乡村的灵魂,是引导群众健康向上的正能量。华容区以文化墙、文化广场建设为主阵地,大力宣扬崇尚科学、厚德载物、崇德向上、见贤思齐的时代风尚,净化群众心灵,提升群众生活品位。去年以来,该区累计组织“送文化下乡”100多场。以村湾楚剧团、腰鼓队等为重点的农村文艺队伍突破100余支,培植了“欢乐农家幸福乡村”等一系列群众文化活动品牌。区文体局、区文联、区文化馆和乡镇综合文化站、农村文化大院等“五文”联动,组织文体活动比赛9场次。城区文化广场、区地名调查、发行《芦林风》杂志、宣讲老区革命故事等活动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新增农家书屋12个,累计配发图书1000多册。华容讲坛、道德讲堂、忠孝课堂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人民群众中入脑入心,涌现出万其斌、汪利华、李仁辉等一批道德模范;西瓜文化、宗教文化、农耕文化、湖泊文化、民俗文化等都成为文化建设战线上的亮点。
在文化的浸润之下,华容区的干部群众正改变着传统的生活方式,以积极的人生态度享受着美丽乡村建设的成果。(周仪、陈庆跃、葛亮)
来源:鄂州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