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观察评论正文

城管改革应是思维的变革

2009-01-16 00:00:00 |  湖北省建设信息中心 | 

    在30年改革开放的洪流中,中国的城市化进入了一个高速轨道,城市人口激增,社会分化剧烈,大量弱势人群涌向路边街头寻找生路,城市的秩序因此受到很大的冲击。本来这是个民生的问题,是所有国家城市化进程中不可避免的现象,随着社会的发展,它自然会走向消退。

    中国的城市管理者认为,主动监管更有利于维护城市形象和秩序,城管因此应运而生。

    一个城市的秩序当然需要维护,这点而言,城管确有存在的价值,其对于城市的贡献亦不可抹杀。但城管从一开始起没能把重心放柔性疏导上,而一味突出于“管”。

    城管的出现并没有带来立竿见影的效果,摊贩等街头谋生群体之庞大,使得初期人数有限的,从各行政机关借调城管执法者根本难以应付,因此专职的城管部门和队伍开始出现,城管部门招募了大量社会人员,使这个执法团队空前的庞大,此时,城管执法力量可以说是无远弗界,足以深入到每一个街道,每个社区。但如此态势之下,城市的秩序仍未得到根本改善,相反,街头不断上演的你追我赶的游击战、以暴抗暴的事件,使得城市沦为了惊心动魄的战场。

    在胶着的状态下,在一波接一波对城管执法的舆论质疑中,城市的管理者并没有认真反思,他们总把问题归咎于个别城管执法者的素质,他们认为摊贩之所以难以禁绝,是因为城管执法者的装备还不够强大,权力还缺少威慑,因此防刺背心、防割手套、钢盔等开始装备于城管,筹建“城管警察”在一些地方已提上日程。这种对“行政高压”的执迷不悟,让城管已经走入了死胡同。

    摊贩等街头谋生群体自古有之,举世皆然,想用行政力消除这一现象,有史以来不但没有成功的先例,倒有不少发人深省的教训。

    摊贩等街头谋生群体对抗城管执法,并不是因为他们藐视政府权威,而是生计压力使然,民生的问题,最终需要通过改善民生的社会政策徐徐图之,而不是靠行政强制力。何况在转型期的中国,社会保障体系不发达,就业压力严峻,这种情势下,“城市形象”更当置于民生之后。

    城管的改革,如今众说纷纭,各地政府也有心推动。一些地方的城管面对困境也开始思变,如“崔英杰事件”后,北京城管部门开始注重执法程序的规范,以杜绝粗暴执法,同时对摊贩也不再全面围堵,提供他们一定的生存空间。但要强调的是,城管的改革不应简单是部门的变动,它实质上应该是一种城市管理思维的变革,如果仅仅是部门变了,执法权调整了,但“行政高压”的管理模式依然不变,那对现状将毫无任何裨益。因此,城管的改革,应当抛弃对行政强制力的迷信,让政府、摊贩、市民三方形成一种协商式的治理模式,如此,我们才能走出死胡同,重建一个充满活力而又秩序井然的城市新秩序。 (来源:新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