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冈:突出规划引领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是推进黄冈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的“最大源泉”,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最大红利”。
近几年来,我市深入推进“两大试验区”、“四个大别山”、“双强双兴”战略,实施“三大行动”计划,城镇化水平有了新的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明显增强,城乡统筹、区域统筹不断深化,人居环境明显改善,但存在的问题依然突出。
一是农业大市主导地位仍未发生实质性变化。2012年黄冈城镇化率为39.35%,远低于全国(52.57%)、全省(53.5%)和武汉城市圈(58.3%)水平,工业化滞后,三产业落后,城镇缺乏产业支撑,人口聚集承载能力不高,城乡二元结构明显,特别是市区对县市“小马拉大车”格局尚未改变。
二是城镇规划缺乏顶层设计。当前,我市城镇规划基本全覆盖,村庄规划覆盖率达到70%以上,但规划设计层次和水平低,规划特色不鲜明,土地节约集约化程度不高,城镇聚集、辐射、带动功能没有得到有效发挥,“一年编,二年改,三年推倒再重来”问题还非常突出。
三是区域统筹、城乡统筹尚处在起步阶段。与周边武汉、鄂州、黄石、九江规划对接仍处于起步阶段,空间联系松散,产业布局趋同,利益共享机制尚未形成。市域城乡之间、城镇之间的规划衔接不够,无法形成有效聚集。
四是小城镇特色培育不够。小城镇数量众多,规模偏小,难以发挥桥梁纽带和辐射带动作用。特别是一些地方沿公路两侧无序建房、散乱布局,浪费了大量耕地,破坏了城乡自然生态环境。同时,盲目拆建,不重视有价值、能体现本地历史文化特色的街区和建筑的保护和塑造,城镇特色风貌逐渐消失。
五是城镇建设市场运作能力差。大部分县市城市建设融资渠道单一,过分依靠政府财政投资,投入严重不足。资金短缺是制约城镇化建设的最大困难。
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新型城镇化“要以人为本,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推动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这些重要论述为我市新型城镇化与城乡一体化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就加快推进我市新型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提出以下建议。
建议一:围绕完善城乡规划体系,在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上发挥引领作用。建议各级党委政府按照《湖北省城镇化和城镇发展战略体系规划》,进一步深化市域“一主两副”城镇体系结构和“一区两带”城镇空间结构,加强规划顶层设计,高标准完善城镇规划体系,引领城乡融合、产城融合、人文融合,实现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四化”协调发展,形成层次分明、布局合理、规模适当的“市区—县城—重点镇—文化小镇—美丽乡村—现代农业示范区”城乡一体化布局体系。加快推进文化小镇规划建设工作,着力打造空间形态美、产业业态精、风情文态特、环境生态优、体制机制活、城乡协调好的城乡统筹节点和幸福家园。
建议二:围绕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在优化拓展城市空间上发挥规划引领作用。中心城镇能广泛吸引和聚集人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形成产业聚集效应和区域经济核心增长极,从而有力地辐射带动区域发展。从黄冈市区来讲,要通过规划提升市区首位度,强力推进“东扩北进、跨河发展”战略,引领主城区实现“双百”(人口规模100万、城市用地规模110万)发展目标,促进黄冈市区由中等城市向大城市的历史性嬗变。从县市来讲,要按照“双十”要求,推进各县市城区扩规升级,引领小城市向中等城市、大城市的历史性跨越。
建议三:围绕构建“区域一体”,在区域协调上发挥规划引领作用。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深度推进跨江跨区域联合开发战略,建立区域规划“一张图”,共同编制区域交通、重大基础设施、生态环境保护、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等跨江跨区重要规划,着力推进规划一体布局、空间一体延伸、基础设施一体对接、产业一体发展、公共服务一体优化等区域内“五个一体化”发展格局。如去年编制完成的《鄂东沿江城镇带研究暨黄冈临江四城发展规划》,立足加强黄冈沿江城镇与九江、黄石、鄂州跨江跨区域联合开发,提出黄冈沿江建设2个大城市、7个中等城市。特别是将黄梅小池镇、浠水散花镇、蕲春蕲州镇和武穴田镇打造为“临江四城”,为全省探索小城镇跨越升级的不同路径以及“省际、市际、县际”区域协调发展的不同模式。
建议四:围绕打造“美丽黄冈”,在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上发挥规划引领作用。黄冈拥有丰富的生态资源,这是黄冈未来发展最大的优势、最深的潜力、最优的品牌。生态保护规划在“两型”社会建设中高于一切,优于一切。要坚定不移地凸现生态文明规划新理念,严格“五线”管制制度,严格划定禁止建设区、限制建设区、适宜建设区,按照生产空间高效节约、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要求,统筹规划“三生”空间。同时把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放在更加突出的地位,在更高水平上保护、挖掘、整合和利用历史文化资源,彰显城市历史文化风貌,提升城市文化品位,真正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建议五:围绕构建和谐社会,在着力改善民生上发挥规划引领作用。规划既是工程技术,又是社会科学,更是重要的公共政策,在维护公众利益,体现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方面责无旁贷。各级党委、政府要更加注重编制和严格实施市政基础设施、环境保护、旧城更新等规划,引导资金向群众关注的经济适用房、廉租房、棚户区和城中村改造、公园绿地、水域保护、垃圾处理、道路刷黑等民生工程倾斜,打造一批园林城市和园林式小区,保护开发一批森林公园和城市湖泊湿地公园。黄冈市区严格按去年编制完成的《黄冈市区旧城改造专项规划》、《赤壁风景名胜区修建性详细规划》有序有效实施,必将展现古城风貌的文化功能、旅游功能、居住功能、生态功能,打造宜居环境,提高城市品位,提升民生幸福指数。(胡清明)
来源:黄冈日报 责任编辑:陈紫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