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宁:发挥规划引领作用 奏响绿色崛起强音
本网讯 通讯员李光、刘嘉报道: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时间节点。湖北省委、省政府统筹全局,深入谋划“一主两副多级”区域发展战略,支持咸宁建设成为“特色产业增长级”。咸宁市委、市政府紧扣“绿”字做文章,始终不渝实施“绿色崛起”发展战略,坚定不移走绿色发展之路,着力在2020年建成绿色产业发展、绿色城乡建设、绿色空间布局走在全省前列的全面小康社会。咸宁市城乡规划局围绕“绿色崛起”主题,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实施绿色规划管控,描绘了一幅绿满鄂南、翠溢香城的“2020看咸宁”宏伟蓝图。
在产业转型升级中看咸宁
将“绿色发展”理念贯穿于产业发展全过程,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按照咸宁主体功能定位,规划产业功能分区、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精心打造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主导产业基地。
以“三篇文章”为抓手,在市域层面推进产业协调发展。以省委、省政府交办咸宁的“高新技术产业、现代农业、全域旅游”三篇文章为抓手:一是根据各地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制定《咸宁产业园区规划建设指引》,实施“六园联动”战略,以咸宁高新区、咸安经济开发区,赤壁高新区等为核心,联动其他四县重点发展以野马新能源汽车、红牛饮料、南玻光电、华润(赤壁)电厂、瀛通电子等高新技术产业,推动工业产业升级。二是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实施“一体两翼”齐动战略,以市区为主体,以北三县绿色基地和南三县循环利用基地为两翼,用好创建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暨农业绿色发展试点先行区的机遇,建设咸安都市农业大观园、嘉鱼绿色餐厅、赤壁茶旅文化、通城健康养生百草、崇阳生态种养循环、通山有机山珍果味等6大特色农业版块,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三是以创建国家级旅游业改革创新先行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为契机,有机整合区级旅游资源,构建“一核两翼四极四带”的全域旅游空间格局,重点打造环幕阜山、环斧头湖、大幕山三条旅游发展带,突出温泉养生、三国文化、道佛民俗三大品牌,形成以咸安区、赤壁市、通山县为核心的三大旅游板块,助推现代服务业发展。
以“三大产业”为载体,在市区层面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以“大健康、大旅游、大文化”三大产业为载体为引领抢占现代服务业制高点,培育新的经济增长带,带动产业转型升级。一是加快发展“大旅游”产业,坚持“城市即旅游,城区即景区”的发展理念,发挥生态、绿色、湖泊资源优势,以“二十景”为基础高起点谋划旅游产业建设和发展,着力打造“六镇六园八景区”,构建“一心两廊多点”的空间旅游景观核心,形成“泉湖相映,城林共生”生态旅游景观风貌。二是加快发展“大健康”产业,以获批国家医养结合示范区、国家森林养生示范区为契机,以梓山湖大健康产业试验区为载体打造健康产业聚集地,规划引导加快华中健康养生谷、咸宁生态体育公园、健康服务业示范区等重大项目建设,全力创建全国中医药健康旅游城市,打造以健康养生、健康医疗、健康医药等为特色的大健康产业基地、集群,推动咸宁健康产业跨越式发展。三是加快发展“大文化”产业,依托咸宁特色资源禀赋、深厚历史文化底蕴,重点推进万亩茶园、卓尔·万国茶镇文化旅游区、世界茶业第一古镇三大砖茶文化旅游综合体建设和集装箱小镇、月季观光园、绿色印刷包装物流产业园等创意文化项目建设以及向阳湖名人文化馆、永安阁景区等历史文化经典修建,打响“香城泉都”特色文化品牌。
在发展动能转换中看咸宁
以“精明增长”等城市规划建设理论为指导,把握新常态下城市转型发展关键期的历史机遇,坚守咸宁绿色本底,对城市功能定位、空间布局等进行调整,催生城市发展新动能。
城市发展战略完善。推动《咸宁市城市发展战略规划》落地生根,引导咸宁由“临山簇林”时代迈向“拥湖面江”时代。一是在城市发展路径上,按照“依大山、入大湖、抵长江、通武汉”的路径,着力“背靠大武汉、错位大发展”,主动承接武汉的产业转移,对接武汉大都市圈的发展,以特色生态、特色风貌、特色产业、特色旅游阻断武汉“虹吸效应”,承接武汉“外溢效应”。二是在城市发展策略上,突出“老城提质,功能疏散;新区配套,产业主导;双轮驱动,绿色发展”,老城区以旧城更新为契机,实现咸宁高新区与咸安经济开发区产城一体,推动新、老城区双轮驱动发展。三是在城市发展方向上,按照“北上东进西展”思路向北布局公共服务设施,向东转移重点发展产业,以咸嘉生态文化城镇带和幕阜山绿色产业带为抓手,形成“市域一体、连通两带”的发展格局。
城市空间布局优化。突出咸宁“小巧、精致、灵秀”的城市特质,重新划定城市增长边界,形成“一城十区”的“主城+组团”的空间结构,推动城市发展由外延扩张式向内涵提升式转变。一是实现“两个统筹”,打造市级“一主三副”、区级“两核多级”公共服务中心,构建咸宁主城区—咸安区—嘉鱼县三方区域统筹发展体系,以主城区“优化功能,补齐短板”并带动乡镇新区建设,实现“区域统筹、城乡统筹”。二是确保“三个突出”。各功能组团突出功能、产业、绿色,围绕主城综合服务功能构建完善有序、科学合理的区域功能分工协作体制,充分发挥“山、水、林、田、湖”的自然优势,以一二三产业的联动升级发展引导城区八大产业区集聚分工协作,以“二十景区”为抓手引导一批绿色发展项目落户咸宁,推动城市绿色健康发展。
在乡村全面振兴中看咸宁
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20字方针”总要求,紧扣“绿色崛起”主题实施“乡村振兴规划行动”,促进乡村全面振兴。
美丽乡村建设有成效。挖掘咸宁田园风光资源和历史文化、特色景观资源,加快乡村规划编制和研究,以逆城市化的手法引领美丽乡村建设,打造通城县界上村和冷塅村、嘉鱼县四邑新村和官桥八组、通山县板桥村、崇阳县大岭村和坳上村等一批山清水秀地绿、安居宜居美居乡村,形成“一村一景”“一村一特”美丽乡村示范格局。通过《鄂南民居建筑设计图集》《咸宁市村镇个人住宅建设规划设计导则》《咸宁市城乡个人住宅规划建设管理办法》“一办法一导则一图集”的实施加强乡村规划建设管控,营造有鄂南特色的乡村风貌,优化乡村生态环境,保护自然景观和文化遗产。
乡村振兴战略有样板。推进“一山两湖”党建引领乡村振兴试验区建设,打造大畈镇、环斧头湖乡村振兴示范带,按照产业发展型、生态保护型、文化传承型、项目带动型、旅游带动型等五种乡村发展模式进行示范引领,形成“一套图文并茂的图册、一个符合实际的项目库、一套乡村整治规划指南、一组简练明晰的公示牌”等乡村振兴规划“四个一”成果体系,形成可借鉴的“咸宁样板”。
在生态保护发展中看咸宁
以推进长江咸宁段生态保护和修复、幕阜山创建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为契机,将生态和自然作为永不消逝的底图、底色来管控,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丽家园。
生态保护框架成型。统筹江湖山林田生态资源,紧扣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理念,构建“一江一山两湖”全域生态框架,打造沿江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带,做好生态保护、生态修复、污染治理,划定蓝线、绿线、橙线等,按照发展的理念进行生态保护,利用好沿江生态设施,将沿江防洪公路建设为旅游公路、沿江绿道,将沿江防洪林建设为沿江公园带;按照国家级森林公园的标准,保护和建设幕阜山山林生态区,构建鄂南生态屏障,彰显北湖南山特色;按照国家级湿地公园的标准,保护和建设斧头湖和西凉湖,打造新经济引领的世界级生态湖区。
公园城市体系建成。深入贯彻绿色发展、共享发展的理念,在城市“三类空间”划定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将各类公共空间转化为城乡公园,构建覆盖城乡、均衡布局的公园体系。在生态空间和农业空间中,将自然保护区、湿地保护区、特色农业等转化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郊野公园和农业公园。在城镇空间中,按照“开门见绿、出门进园”的要求实施“公园+”和“+公园”战略,均衡布置综合公园、专类公园、社区公园和小游园;老城区按照城市双修要求,充分利用城市更新创建文化公园、社区公园、口袋公园等开敞空间;外围组团整合各类生态廊道,将其规划建设成为公园,在此基础上布置其他城市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