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市州动态恩施州正文

利川:夷水丽川锦绣路

2018-03-12 00:00:00 |  湖北省建设信息中心 | 

  “这还是我的家乡利川吗?”5年没有回老家过年的葛倩,终于赶在大年三十中午迈进了自家大门。这一路上,家乡变化之大,让她觉得“惊艳”——便利的高铁列车直达家乡、干净整洁的街道被装饰得喜气洋洋、一幢幢漂亮的高楼堪比大城市……

  葛倩的家乡——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利川市,西靠蜀渝、东接恩施、南邻潇湘、北依三峡,因土地肥沃、物产丰富,为有利之川,故名“利川”。但因为交通闭塞,利川社会经济发展始终不够、始终不快,是国家级贫困县。

  在葛倩父亲葛坤的印象中,以前每年最幸福的时刻就是春节,因为只有过年,全家方能喜乐团聚。“2008年以前,除了在政府或者事业单位有稳定工作的人,利川人一般都要‘走出去’讨生活。”葛坤说。他清晰地记得2000年第一次离开家乡时的无奈与激动。他说,世纪之交,中国经济已经开始腾飞,而利川只有望不尽的山路、看不清的未来,“走出去”才有希望。那时,想要走出利川,只有318国道——一条中国路况最险峻、通行难度最大的公路,而这条国道是利川与外界联系的“生命线”。

  从2009年开始,利川几乎与世隔绝的状况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上海至重庆的高速公路开通、宜万(湖北宜昌—重庆万州)铁路开通、渝利(重庆—利川)铁路全线贯通……利川成了这些交通要道的必经之地,成为连通中部地区与西南边陲的交通要塞,利川与外界的距离也缩短了。葛坤说:“从高速公路开通到动车通行,从坝漆、黄连、莼菜之乡到风电起航,再从优秀旅游城市到文化先进县市,利川变得越来越锦绣。”

  近年来,利川市委、市政府立足实际,着力探索特色产业发展之路,先后确立了食品加工、医药化工和加工等一批特色工业,推动了地方经济发展,农业、制造业、旅游业等有了质的飞越。同时,利川把经济开发区定位为科学发展的示范区,跨越式发展的带动区,现代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集聚区,体制机制改革的先行区,对外开放的先导区,工业化与城镇化同步发展的推进区。通过科学的规划定位,带来了产业发展的连锁效应,也带来了发展思路的根本转变。这些转变让利川人走向了小康之路,走向了幸福路。

  “以前,利川人想要过上小康生活,只有两条路:要么通过高考飞出穷山窝,要么‘走出去’打工,脱掉贫困的帽子。”2008年离开家乡、至今还在“北漂”的葛倩对选择留在家乡发展的“小伙伴”羡慕不已:“没想到现在家乡发展这么快、变化这么大,留在家乡的亲朋,不仅能时常相聚,钱也没少赚。而且与大城市相比,家乡的生活工作压力更小,宜居宜业。”

  家住利川市东城街道理智村的吴兴,是葛倩的同学。初中毕业后,他和大部分年轻人一样,选择了外出打工。2015年,他回到了家乡,用多年的积蓄做起了汽车生意。不到3年,家里盖起了3层小楼,拥有了私家小轿车,日子越过越有奔头。从自建房到购买商品房、从自行车到小轿车,吴兴见证了利川近几年的快速发展。他说:“在党和国家的好政策下,我们家家户户都过上了以前不敢想的好日子。”

  “铺了水泥路,踏上致富路。”这是当地农民近几年常挂在嘴边的一句“顺口溜”。高速公路和高速铁路,让利川加强了与外界的联系,农村道路的通达通畅则将利川城乡距离拉得更近了。从“十一五”以来,利川以推进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等为抓手,兴修农村道路,使其像“毛细血管”般,遍布各个村落。截至目前,利川所有村庄已基本完成农村道路硬化工程,几十万村民受惠。农村道路建设的快速升温,为农民加快种养结构调整、拓宽致富门路提供了“金钥匙”。利川市凉雾乡高洞村在修建了10公里水泥路后,发展起了特色农作物200亩,每户平均养殖生猪7头以上。仅此两项,每年可为村民创收400余万元。“以前路不通,产业变不成产值,现在,我们的劳动终于有了回报。”该村村民说。

  畅通的交通带来了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高速发展,带来的是城乡一体化发展,改变的是乡村面貌、是村民的生活和生产方式。“做饭不再冒烟子,开车能进院子,晚上出门有路灯,家家户户爱干净,手机可用免费信号看新闻……”葛倩如数家珍,滔滔不绝,虽然春节假期短暂,她也能感觉到村里的明显变化。

  利川的巨变,不仅使越来越多的外出打工者选择留在家乡发展,也让当地的年轻人有了扎根家乡的选择。

  已过“知天命”年纪的葛坤表示,春节过后,他也要留在家乡,不再出去务工。“利川的机会越来越多,何必在外漂泊。扎根于故乡,我会更安心,与家人在一起,我会更幸福。”葛坤说。

  生于斯、长于斯的宋子羊说:“在我的面前有许多条路可以选择,而我选择了那条离家最近的路。”2017年8月,重庆交通大学毕业后,宋子羊做通了父母的思想工作,选择走进农村、扎根基层,做一名村官。现在,他的具体工作就是把国家、省市的精准扶贫政策送到乡镇、送到村民家。“在基层的锻炼,是我一辈子的财富。它不仅是我个人的成长之路,还是我见证乡亲们脱贫的幸福路。”宋子羊自豪地说:“我的工作看似普通,但绝不是‘微不足道’,通过工作,我可以帮助生活困难的群众改变命运,让他们乘上通往小康生活的快车。”(黄梅)

来源:中国建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