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观察评论正文

平衡好新城规划的几个“友好关系”

2017-05-24 00:00:00 |  湖北省建设信息中心 | 

  2017年1月,武汉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提出,将以超前理念、世界眼光,启动规划建设“长江新城”。3月,武汉市国土规划局编制的《武汉市土地利用和空间布局“十三五”规划》公示,其中,“长江主轴”“长江新城”建设正式纳入该市“十三五”规划,成为本次规划的最大亮点之一。

  目前关于“长江新城”的规划设想,“以超前理念、世界眼光,打造代表城市发展最高成就的展示区、全球未来城市的样板区。规划优化武汉长江主轴,重点围绕主城区长江段,集中展示长江文化、生态特色、发展成就和城市文明,打造世界级城市中轴文明景观带”,是这一规划设想的表述重点。笔者认为,实现这一规划蓝图,需平衡好几个“友好关系”:

  平衡好经济发展需要和人居生活需要的友好关系。以往一些地方城市发展尤其是新城开发之所以会出现一些问题,一定程度上就是忽视了经济发展需要和人居生活需要之间友好关系的重要性。城市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在于居住其中的人群,而影响人群居住意愿的重要因素则是人群人居生活需要满足的状况。从短期来看,在有限的城市空间中经济发展需要和人居生活需要之间会出现对空间的竞争,但从长期来看,人居生活需要的满足不仅仅能够产生更大体量的经济拉动作用,而且能够为城市空间的经济发展吸引具有决定性影响力的关键人群。因此,新城需要从经济发展、产业开发、发展成果展示的角度来谋划好、协调好以下这些方面的建设:城市快速路建设与人行过街横道建设,高架桥建设和人行天桥建设,下穿隧道建设和地下通道建设,生鲜超市建设和市民菜场建设,商业景观建设和辅助性便民设施建设,商业地产建设和居民公共需求(学校、医院、公益性公共文娱设施)建设等。

  平衡好不同市民需求之间的友好关系。不同社会阶层市民因其市场购买能力的不同,获得不同城市空间的能力是有差别的,新城规划需要对城市空间获得的差别状况作出反应和平衡。新城规划可以有满足需求层次较高的市民的城市空间格局,也可以有满足其他需求层次的市民的空间格局,并且两者之间有互联互通的统筹。因此,新城不仅仅属于通过市场竞争机制暂时性分享更多成果的市民阶层,也属于在市场竞争机制暂时性分享较少成果的市民阶层。“百万大学生留汉创业就业”政策设计出发点的实现,也需要考虑这些目标人群需求变化的时间周期,帮助他们妥善解决“过渡期”的一般性问题,才能真正吸引这样的群体为新城建设贡献力量。

  平衡处于不同社会阶层的市民需要之间关系的具体体现就是:市民可以优先选择地铁等快速通行的公共交通方式,也可以优先选择公共汽车这一公共交通方式;可以选择在大型商业设施中配置的大型超市或者生鲜市场,也可以选择基于居民日常生活需要且略为传统的小卖店、菜场。在新城规划和建设的视野中全方位谋划,高起点、高品质,将产业、城市、人融合成新的活力增长点,才能走出一条与以往城市开发与建设道路不同的新路,引领城市发展的新方向。(曹志刚)(作者为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院副教授)

来源:湖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