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江口:五大机制促“洁万家”活动长效
本网讯 通讯员程勇报道:自全省“洁万家”活动开展以来,丹江口市围绕“两清”“两建”,以探索建立长效机制为着力点,创新建立“五项”机制, 巩固“洁万家”活动成果。
建立环境整治长效机制。一是强化城管。相继在新港、丹赵路、三官殿3个办事处设立城管执法中队,对辖区内的市容环境卫生秩序和规划建设工程进行管理,实现城市管理全覆盖。二是开展环境综合整治。开展周末“文明卫生清洁日”群众性环境卫生治理活动,形成全社会联动机制。三是全面铺开。在城区和城郊结合部实施的同时,在全市其他15个镇逐步推广,均成立了环卫管理机构,出台《卫生保洁薪酬奖惩及管理制度》,定制了垃圾筒3000多个、环卫车140台。村村建立了环保理事会,制订村规民约,实现村民自我管理,定期开展检查奖惩及卫生户、文明户评比等,形成村庄环境卫生管理的制度化、常态化。
建立垃圾清运长效机制。垃圾清运是“洁万家”活动的关键环节。一是定时清运。从时间上做到定点定时清运,确保日产日清,做到不撒、不漏、保证安全。二是加大投入。投资500多万元新建建垃圾中转站31个、购置压缩式垃圾车1台、垃圾收集箱24个、垃圾桶(箱)1611个、垃圾压缩车1台、扫路车2台、垃圾运输车46辆、高压冲洗车1台、人行道冲洗车2台,建垃圾收集池628个、转运池178个。三是加快垃圾处理场建设。建立户定期打扫收集、村转运、镇处理,分散和集中相结合的固体垃圾处理机制。该市通过“三万”活动开展,已规划建设8个垃圾填埋场处理场,6个简易填埋场,基本实现两个乡镇拥有一个垃圾填埋场。蒿坪镇和石鼓镇在交界处的锅底山规划建设一个垃圾填埋场,现已开始动工兴建。
建立卫生保洁长效机制。一是改革环卫体制。环卫保洁实行分级管理,背街小巷由办事处和社区统一管理,聘请80余人保洁队伍24小时清扫保洁;道路清扫实行全天候的“两扫两保一巡查”制度,实现了 “全覆盖、无间隙”的管理目标。二是破解难题。积极探索建立专业队伍保洁、农户出资保洁、村民自主保洁、设立公益岗保洁、市场化运作保洁等长效机制,做到每个村都有一支保洁队伍、有一套保洁工具、有一笔保洁经费、有一个考核办法。三是提高环卫工人工资标准,兑现“五险一金”,增加意外伤害保险,稳定职工队伍。镇及移民集中安置点建立保洁员聘用制。目前,全市已落实保洁人员546名。出台《农村卫生保洁员管理制度及工作职责》,加强对村落卫生保洁员的管理。
建立检查评比长效机制。遵循注重实效、侧重长效、日常为主、年终为辅的原则,重点对各村(社区)环境长效管理的实际效果、垃圾无害化处理量进行考评。对各村农村环境长效管理考核列入村重点工作考核,季度评比。各镇也加大督查力度,发现问题一次告知,二次整改,三次处罚。采取“一事一议”的方式,对镇农村环境长效管理成效突出的,以“以奖代补”方式予以补助。各村对村组保洁人员进行考评,对表现突出的予以表彰,对不合格的及时解聘。石鼓镇一次性拿出1.6万元对环境卫生整治比较好的村进行奖励,对文明户现场挂牌,调动了村民参与村庄环境整治的积极性。目前,丹江口市已创建示范村64个,评选文明户36200户。市相关职能部门分别设立举报、投诉电话、电子信箱,广泛接受监督。利用各种新闻宣传媒体,实行有效舆论监督。
建立资金保障长效机制。该市自2013年起每年将200万元的农村环境整治资金列入市财政预算。建立农村环境整治资金直通车机制,及时足额拨付农村环境整治资金。完善财税政策措施,从税收、财政补贴、资金扶持等方面为农村环境整治创造有利条件。出台了《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资金使用管理暂行办法》,建立市、镇分级负担的激励机制,调动镇级加大农村环境整治投入的积极性,各镇从公共预算中列支一部分,村也从集体经济中列支一点,并向农村居民收取一定的保洁费,形成应对环境卫生反弹的长效机制。龙山镇以自然村组为单位成立“乡风文明基金会”,让受益农户每月出5元钱作为奖筹基金,让农民参与管理、支出、奖惩评比。(来源:丹江口市“三万”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