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观察评论正文

停水亦需呵护民众感受

2017-08-04 00:00:00 |  湖北省建设信息中心 | 

  为配合地铁8号线施工,武昌部分区域在盛夏季节已几次停水。最近的一次原计划从8月1日晚10时开始,至2日晚8时停水22小时。为最大程度减少对市民的影响,水务部门最终将恢复供水时间提前了两个小时。因工作做得细致,公众“对停水表示理解”。

  提前两个小时恢复供水,看起来不算什么,但晚上6点钟来水,老百姓就能方便地做晚饭了。回顾本次停水过程,从最开始打算在7月26日晚至27日晚停水,到考虑江城正遭遇连续高温,为避免给市民造成不便,取消了当天的停水,决定在气温降下来后的8月1日晚10时至2日晚8时停水施工;从7个地铁口分别施工停水7次,到反复修改方案,最终决定7处同时进行迁改作业“一次完成”;从广泛告知停水信息,让人们做好储水准备,到加班加点作业,节约宝贵的两小时……停水小细节背后,蕴含着民生大启示——城市就应该细致呵护民生需求、民众感受。

  大面积停水、停电、停气并不是一件轻松事。以往,一些地方因为公共资源停供招致百姓不满的情况并不少见。一面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刚性需要,一面是百姓正常生产生活的现实需求,一旦处理不好,两者之间的冲突就会导致群众利益的损害,以及对政府服务的评价减分。很多人把这种冲突解释为“发展的阵痛”,要求民众理解和接受。道理没错,“阵痛”也客观存在,可公共服务的提供者、城市的管理者,理当多承担一些、多消化一些,才能更大程度地换来群众的理解。

  身处城镇化加速推进的时代,我们面临的矛盾和“阵痛”不少。除了停水、停电、停气,移动通讯基站、光纤信号装备、排污管道设施等等,都可能因为基建受到影响。如果一味要求民众承担“阵痛”,方方面面的“阵痛”该有多少?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一字之差对应的是思维方式、决策方向的巨大转变。事实证明,通过优化方案、提高效率、自我加压,改进的空间不小。这种拓展空间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一个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不断提升的过程。比如停水,通过这一次努力,有关部门看到了自身的可为空间,也看到了悉心呵护民生带来的民意支持,再遇“阵痛”,应对的底气会更足。

  “百姓利益无小事,民生问题大如天。”不光是停水,但凡关涉民生需求、百姓利益的问题,都应杜绝简单粗暴、“一刀切”,更主动、更自觉地呵护民众感受,最大程度降低公共决策对百姓的影响,真正让社会治理进入“以人民为中心”的境界。(李思辉)

来源:湖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