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观察评论正文

改善民生是社会建设的重点

2008-03-31 10:44:42 |  湖北省建设信息中心 |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社会建设到底为谁而建?道理非常浅显,那就是老百姓。老百姓生活的幸福程度,与社会建设中关注民生的程度是成正比的。关注民生也一直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我们党一贯是遵循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方针。十七大报告将民生突出出来,就是意识到在社会建设中还存在着许多民生问题,同时也表明了让民众得到幸福、和谐的决心。

让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很难,住房、医疗、教育被称为压在老百姓身上的新“三座大山”,如果“大山”没有被搬掉,那就谈不上“学有所教、病有所医、住有所居”;如果“大山”没有被搬掉,那就谈不上建设和谐社会。

群众利益无小事。民生问题是最大的问题。道理也许每一个干部都懂,但在实际层面的操作中,他们往往就忽视了民生问题。从诸多的腐败事件中,从诸多的与民生无关的形象工程的披露中,如果能够事先想到将民生放在首位,那就不可能出现今天的局面了。

十七大报告将民生问题突出出来,对于民众来说,是个很好的信号,这意味着老百姓的事将得到更多的重视。其实,从实际操作来看,老百姓的问题并不难解决,报告中提出的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目标也不难实现,关键还在于我们是否有决心去实现,是否愿意去实现。在《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了“民生指标”:让1亿农民喝上干净水;建设7000公里的客运铁路专线;城镇新增就业和转移农村劳动力各4500万人;改善中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降低义务教育阶段农村学生特别是女性学生、少数民族学生和贫困家庭学生的辍学率等等。民生指标的出现,实际上反映了从政府到公民,“以民为本”这个概念已经自上而下深入人心。

衡量一个政府、一个领导干部是否树立了“民生观”,重要的不是看其言而是观其行。“关注民生”同样意思的话可以说出很多,句子也可以造出很多,但是实践“民生观”,则需要付出代价。比如为了能够了解群众生活的真实状况,领导干部要走更多的路、爬更多的山、进更多的村、见更多的百姓。这些都是代价,不付出代价,群众得不到实惠,说树立了“民生观”,不过是自我宣扬罢了。因此,“民生观”也包括了“奉献观”,“民生观”也必须通过“奉献观”去论证、去充实、去体现。

十七大报告绘就了宏伟蓝图,而能否实现报告的各项目标,还需要各级的干部努力。要想实现“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目标,还在于各级干部心中要有民生意识,愿意将解决民生问题放在工作的首位。民生是社会建设的核心,理应成为以后工作的方向。(来源:新疆日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