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堰:张湾区绿色引领 城水共生
绿色引领 城水共生
——张湾区保水质促发展服务南水北调工程观察
十堰张湾区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地之一,又是闻名的汽车老工业基地,在保水护水的政治担当与关乎地方生存发展的重大考验面前,这片土地的执政者如何抉择?“坚持绿色决定生存的发展导向,以绿色引领 、城水共生、强区惠民为目标,矢志不渝的创建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最终实现无山不绿、无水不清。”张湾区委书记朱芳说,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保好水,护好水,永远向北送好水,让受水区人民同享水源区绿色福利,是张湾人永远的使命。
治污:让河流回到从前
“河道通畅、两岸披绿,水清景美。”漫步在张湾区神定河畔的居民李生运欣喜的告诉记者,住了十几年的臭水沟终于不见了,今年夏天,河里多年不见的鱼虾又出现了。
神定河的变化源于张湾区大手笔治污,保护清水北送的重大行动。张湾因车而建、因车而兴,这座工业城市,是典型的先生产后生活、先工厂后城市,先天不足,城市污水管网建设滞后。
污水管网等地下综合配套设施建设,“滞后”于地上建筑的增速,城市生产生活污水排放增速,让升腾的工业文明之城留下伤痛。
为了南水北调水源地的河道治污,也为偿还城建历史欠账,张湾区委、区政府再次担当奉献。从2013年起,一场截污、清污、治污、控污、减污为主的“清水行动”在张湾拉开大幕。
犟河、神定河是张湾主城区河段,绵延数百里。沿线布局企业千余家,居住人口五十万,随着城市规模扩大和经济体量增大,环境污染日益严重,河道脏、臭、滥,治理难度空前。
为治理河道,张湾区清淤泥、扩管网、筑河堤、建景观,不到三年时间干了几十年的工程。建设493公里清污分流管网,255个排污口入河联网,基本实现“污水纳管,清水入河”,仅此项“污水截留”工程耗资3亿多,而后期配套工程还在投入。
城区15条河道主、支沟单清除淤泥二百多万平方米,相当于前十年之和。
取缔库区网箱养鱼,清理泔水养殖,关停并转污染企业60余家,源头切断了污水排放,张湾因此有近3000名群众失业,财政收入损失过亿元。而库区、河流沿线村庄的农贸市场整治、城乡环境洁净、老旧小区物业改造等,则提升了水源区环境指数。
污水处理的达标排放,才是治污保水质的终极目标。张湾辖区神定河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委托专业公司托管运营。西部污水处理厂、西部垃圾填埋场也移交市场专业运营。而今,张湾神定河、犟河、花果3座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能力达20万吨,黑臭的污水经过生物处理、消毒、沉淀等十多道工艺,最终变成清澈透明的达标水排放。方滩、黄龙等4个新建的集镇污水处理厂,确保环库区周边水质安全。
以犟河、神定河为重点,按照生态环保、防洪保安、景观亮化并重的原则,启动修复河堤、栽绿植花、设置游园等美化工程,建成四个河段景观示范段,实现水清岸绿的同时,为市民提供了休闲娱乐场所。
“一系列的治污行动旨在不让污水入河。”张湾环保分局局长左辉说,犟河水、神定河水质彻底告别了劣五类,持续保持在三类标准,实现了不黑、不臭治理目标,而因河道污染影响居民生活的投诉基本没有了。
控污:发展的生死抉择
日前,十堰花仙子魔芋公司建设的日废水处理能力50吨的污水处理站投入运行。两年内,张湾区已有近百家企业增设了污水处理设施。这是张湾区为保护水源区水质安全,推行企业清洁生产带来的变化。
水质关乎调水成败。但作为老工业基地的张湾区,其传统制造企业污染治理难度空前。
南水要北调,地方要发展,在保水质、保增长的生死择决面前,张湾面临两难选择。
清水北送,服从大局。张湾人作出回答:企业要么达标排放,要么关门,要么转产。2014年8月,张湾区集中约谈辖区重点涉水涉重(金属)涉危(危废物)企业负责人,下达环保整改强制令。依法关停污染企业18家,强制关闭14家,企业自愿停产转产4家。
十堰元康药业有限公司是保留的黄姜加工科研攻关企业,因在环境监管中存在废水超标排放、环保设施不正常运行等环境违法问题,被依法予以关闭;十宝皮革有限公司因污染排放超标、整改难落实被依法关停生产线……
不仅如此,该区以生态经济的理念推动产业转型发展,从政策、资金、科技等方面扶持,理智引导企业在绿色与发展之间取舍。湖北万润公司曾是严重污染企业,通过生产高科技、无污染的锂电池产品,取代了高污染低附加值的氧化铁。如今,该公司年产值近10亿元,年税收过亿元,成为清洁生产企业的典范。
在张湾,以前企业法人脑袋里只装有生产、销售两个理念,现在有了环保理念。建设环保、生态工厂,在张湾已成众多企业的新时尚,大批高耗能、高污染、低附加值的生产线被淘汰。仅今年,为支持调水工程,张湾区企业已引进180余台高端技术设备,改造升级40余条新工艺生产线,技改投入超过5亿元。
电镀工业一直是饱受诟病的污染企业,依附于汽车工业,电镀作坊在十堰一度兴盛,电镀排放的含六价铬的重金属污水,虽经高压治理,但未根除。为解决这一顽疾,张湾区采取“疏堵结合”的方式,一边将小作坊关闭,一边建起了张湾电镀工业园,将全市百余家电镀作坊整合成29家规模较大的电镀企业入驻。在电镀工业园里,跟以往的电镀作坊脏乱差不同,厂房内明净如洗。园区还投资1200多万元,建起污水处理站,统一处理企业产生的废水。
该区在企业环保管理中探索的以绿色、黄色、橙色为主的“环保颜色革命”,正在企业中推行,根据企业涉及污染轻重程度,实行分级动态管理模式,助推环保企业建设进程。
“把绿色、生态作为标尺,坚决守住发展的生命线。”张湾区区长刘宇飞说,为从源头上控制水质污染,该区对污染的企业一律关停、对不符合产业政策的项目一律不批、对影响水质的项目一律停建。今年,该区再次主动提高招商和项目环保门槛,对于高污染、高耗能项目坚决说不,去年以来,先后否决60多个污染严重项目,投资达30亿元。而在十堰工业园区规划建设时,该区更是将污水设施同步规划到位。
而这一切,都是为了一江清水永续北送。
清污:绿色福利南北共享
枣红色的游步道、错落有致的景观树、质朴高雅的亭台楼阁……11月11日一大早,市民李英就来到位于张湾区的四方山生态公园晨练,他告诉记者,改造升级后的公园,成为大伙儿休闲度假的好去处。这是该区大力实施生态建设,让市民共享绿色福利的一个缩影。
生态修复,涵养水源,优化资源,养山护水,是水源区城市的宿命。为让受水区人民同享水源区绿色福利,张湾区以生态建设为重点,管住斧头不乱伐、守住山头不乱挖、护好源头不污染,誓将青山变成洁净的“绿色海洋”,提高水源区水质涵养,确保永远为北送好水。
森林是城市的“绿肺”和“制氧机”。张湾区启动‘绿满张湾’、美丽乡村等工程,完成长防林工程、天然林保护、人工造林7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76%,远高于全省、全市平均水平,成为十堰城区的“天然氧吧”。国家地理标志产品——黄龙鳜鱼,中国绿色食品——安沟嫩香芹、养心菜等生态产品,则成为张湾的绿色名片。
阳光、空气和水,是当代人们生活中的奢侈品。但在南水北调水源地——张湾,已不是奢望。该区拥有十堰城区多个唯一生态资源:黄龙滩国家级湿地公园、四方山生态公园、牛头山省级森林公园、大西沟自然保护区、白马山等生态资源,以及风景优美的堵河,共同构筑了张湾天然绿色宝库。
湿地是净化环境的“过滤器”。该区还对犟河上游、下游和黄龙滩周边共1.3万多公顷的湿地,开展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依托黄龙斤坪现代农业示范园,该区正着力打造十堰最大的综合性花卉苗木示范基地。
绿色是张湾最大的优势,也是最明显的发展“符号”,该区在经济建设中坚守绿色发展底线,确保生态资源平衡。在十堰工业新区建设中特意保留了50多座山体,按花园式标准规划建设园区生产和生活区,大面积栽植石榴、银杏等鲜花、草坪 、绿树,构筑园区道路为主轴的“生态长廊”,成为景观式园区。在汉江商贸物流园区规划中,70%是生态绿地保护区。同时,该区通过生态修复、培绿植绿、绿色家园创建等方式,启动绿色进家庭、进工厂、进机关、进社区、进校园活动,推进全域绿化。就连道路都变成了景观,河道成了生态景点。
该区高起点规划绿色生态项目,邀请国内顶尖公司,设计建设黄龙湿地公园和大西沟自然保护区,借助水源地优势,打造百龙潭生态休闲旅游景区、黄龙—方滩—韩家洲水体旅游景观带,以绿色引领生态经济发展。
“通过养山护水,让绿色福利南北市民共享,加快从工业型城市向生态型城市的转型升级。”刘宇飞说,该区正以黄龙湿地建设为核心,以城区都市滨水景观带、堵河山水风光带、大西沟自然景观、黄龙森林生态景观等为主体,致力于打造国家级生态文明示范区,让北方受水区市民共享绿色福利。(贺璟虎、刘涛、庹海波)
来源:湖北日报 责任编辑:陈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