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市州动态襄阳正文

以工促农的襄州探索

2013-05-17 00:00:00 |  湖北省建设信息中心 | 

以工促农的襄州探索
——城镇化建设的荆楚实践之三

    站在李安前家门口,目光掠过绿毯般的麦田,就能看到正在建设中的池阳新村。幢幢在建楼房上,工人们紧张施工。

  再过两个月,李安前家9口人就要搬到池阳新村的3套新房子里,他心里期待又忐忑——

  打工归来的乡村生活

  李安前,襄阳市襄州区双沟镇龚咀村农民。

  前年,他结束了近20年的打工生涯,返乡种7亩多地。平时,他贩鱼到城里卖,运气好一天能挣四、五十元。

  5日是周末,打工的儿子、儿媳要回来吃晚饭。他买来五花肉:“娃们都喜欢吃饺子。”

  他才50岁,是种地好手,每亩地一年能净赚千把块钱,过日子没问题。

  乡亲们与他的情况相似。靠打工把孩子抚养大后,重返农村。孩子们又像他们当年一样,开始新的打工生涯。

  村党支部书记宋明杰说,全村1348人,青壮年在外打工的450人,上学的150人。留在村里的748人,大多是50岁以上的,就是他们种着全村1713亩土地。宋明杰用“饿不着,撑不着”来形容村民们的生活状态。

  转型之中的思考

  襄州,全国有名的粮食生产大县、生猪调出大县,农业是其特有的优势。去年,其粮食总产146万吨,增长9%,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标兵称号,畜牧业全省“7年冠”。

  但襄州农业现代化水平还比较低。区里思考更多的是,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走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的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和信息化协调科学发展的新路子。既尽到一个农业大区保障大宗农产品供应的责任,又能把县域经济做大做强。

  这是个两难的考验。农户分散经营,无法推进现代农业和新型工业;坚守耕地红线,企业发展空间受限;没有现代企业的介入,传统农业没法转型。如何让李安前这样的农民在新型城镇化中长久受益,也是个新课题。

  池阳新村,襄阳市兴建的农村新社区之一。记者看到,这里的49栋楼房已封顶,社区服务中心、学校、医院、商场等公共设施正在抓紧施工,小区公路雏形已成。

  农村新社区可最大限度节约、利用土地。现在的龚咀村348户,分散居住在6个自然湾,土地浪费不少。李安前家房屋只190平方米,但宅基地占了600多平方米。龚咀村、吴河村的903户农民将集并到池阳新村居住,用老宅置换新房,可腾出342亩宅基地。这为发展工业提供了新的土地资源。

  以工促农的力量

  “上楼了,吃啥喝啥?”李安前忐忑不安。

  根据规划,襄州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区正在建设21.5平方公里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园,还要建38.3平方公里的高产粮食示范片、15.5平方公里都市农业示范片(种花卉、蔬菜等)。示范区内26个村、1万户、4.3万人,将集中在17个农村新社区内,形成小集镇。10万亩耕地,将流转给农业龙头企业。“政府会拿部分钱,为失地农民办理养老保险。农产品加工产业园现在已入驻了正大屠宰及熟食品加工项目和正大饲料项目、新发地等30家国家级、省级龙头企业。只要李安前愿意,可以去打工。”襄州区副区长叶荣生说,农民既能拿租金,又能拿工资。

  “新型城镇化,一是新在人的城镇化;二是新在发展现代农业,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提高农产品附加值,让农民受益;三是要统筹解决进城农民的保障问题。”区委书记王宇华说。

  驱车高产粮食示范片,但见建在田间的农业气象站已投入运行,院士、专家楼也已封顶,一批农业科技成果将从这里走向田野。现代化育秧工厂、良种繁育基地等投入生产。一批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农业科技示范项目正不断地涌进高产粮食示范片。

  这是襄阳粮仓的保障。

  记者手记

  “无粮不稳”当常思

  中央提出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协同发展战略以来,各地都推出了新型城镇化发展计划。

  目前一些地方在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出现了侵占基本农田,大片大片地圈土地,忽视农业、忽视粮食生产的苗头,值得高度关注。

  在推进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如何统筹兼顾,以工促农,强固农村基础,确保粮食安全?襄阳规划引领,产业先行,民生优先,心系农产品保障安全的坚守与探索,值得借鉴。(来源:湖北日报)